第六十三章:凯旋后的朝会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1280年深秋,
君临港又一次人山人海,
无数宋人涌上街头,看着他们的舰队回港。
赵昺不像第1次那么有心思了,按流程走了一套凯旋礼之后,就回到皇宫。
他离开了将近三个月,虽然有文天祥执掌外朝,又有太后和陈公公管理内庭,可是还是有很多事物,是需要他这位皇帝来亲自做决定的。
当他来到议政殿时,文天祥早已率领的六部百官,在此等候了。
“叩见吾皇,祝吾皇凯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天祥叩首,
百官跟着叩首。
“众爱卿平身吧”赵昺颔首,端坐龙椅之上,开始主持凯旋之后的第1次朝会。
端坐于龙椅之上,赵昺俯瞰着丹陛之下肃立的文武百官。
虽然只是离开了三个月,但经历了下关城那地狱般的血战,再回到这秩序井然的议政殿,竟让他生出一丝恍如隔世之感。
他深吸一口气,将战场戾气与疲惫压下,沉声道:
“朕不在的这些时日,有劳文先生及诸位爱卿殚精竭虑,维持国事,使我后方稳固,前线将士方能无后顾之忧。此战之功,亦有诸位一份。”
“臣等不敢居功,此乃分内之事。”
文天祥率领百官再拜,随后朝会正式进入正题。
赵昺目光首先投向位列武官之首的张世杰:“张枢密。”
“臣在。”
张世杰踏步出列,他虽已卸甲换上朝服,但眉宇间的杀伐之气尚未完全散去。
“此番东征,我大宋水师扬威海外,挫败元寇凶锋,张卿居功至伟。”
赵昺先定了调子,随即话锋一转,
“然,经此一役,朕深感军制尚有完善之处。
兵部掌武官选授、地图、车马、甲械之政,事务已然繁杂,再总揽全局、协调诸军,力有未逮。
朕意,设立大将军会议,为我大宋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专司练兵、用兵、调兵之权。
张卿,朕欲请你出任首席大将军,总揽全军战训、作战事宜,你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殿内微微骚动。
这等于将兵部的核心权力——调兵权剥离出来,交给了纯粹的军事指挥机构。
赵昺宣布设立大将军会议的旨意后,兵部尚书王熵立刻出列,面色凝重:
“陛下!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祖宗之法,兵部掌军政、调兵符,与枢密院相互制衡,此乃防微杜渐之良制。
今设大将军会议,总揽调兵、练兵、用兵之权,权势之重,远迈前朝。
若权柄集于一身,恐非朝廷之福,臣忧其将成为第二个枢密院,甚至……权倾朝野,有碍国本啊!”
他语重心长,直接将权臣的隐患抛了出来。
张世杰闻言,当即驳斥:
“王尚书此言差矣!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如今我等海外立足,强敌环伺,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兵部诸公精于庶务,然于临阵机变、诸军协同,岂能比久战之将?
设大将军会议,正是为统一事权,避免掣肘,使我军如臂使指,方能克敌制胜!此乃为江山社稷,非为个人权柄!”
赵昺见双方陈词已毕,不容置疑地一摆手:
“够了!朕意已决。兵部之虑,朕已知晓。然张卿所言,方合当下时宜。
大将军会议直属朕统辖,其权乃朕所授,何来权倾朝野之说?此事不必再议,着即办理!”
兵部尚书脸色微微一变,但见官家态度坚决,且张世杰战功赫赫,威望正隆,他嘴唇动了动,终究没敢出声反对。
张世杰深吸一口气,他明白这是陛下对他的绝对信任,也是将大宋的兵锋彻底交到他手中。
他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臣,张世杰,领旨谢恩!必竭尽所能,整军经武,卫我社稷!”
“好!”赵昺点头,“兵部此后专注于武官铨选、军械制造、粮饷补给、舆图测绘等后勤保障,与大将军会议相辅相成,不得有误。”
“臣……遵旨。”
兵部尚书连忙出列应下,心中虽有些失落,却也松了口气,至少不用再为前线胜败直接负责。
见改革终于通过,赵昺心中长出了一口气。
之前朝臣一直以组祖制为由改阻挠改革,这次却不敢出声了,看来打胜仗真的有用。
他目光转向户部尚书:
“爱卿,户部且说说,朕离朝这三月,国计民生如何?”
户部尚书赶忙出列,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回陛下,托陛下洪福,文相爷治理有方,加之吕宋水土丰饶,去岁迁来之民已基本安置妥当。
各新设州县报来,截至上月,登记在册之汉民丁口已逾十五万!此番陛下又携五万俘虏……哦,是五万心向故国的义民归来,”
他巧妙地将战俘换了个说法,
“待其安置落籍,我大宋在吕宋之丁口,便可突破二十万大关!此乃陛下之德,社稷之福啊!”
他特意强调了人口增长的成绩,这可是衡量他户部政绩最硬的指标。
“二十万……”赵昺微微颔首,心中稍慰。
人口是立足的根本,这个数字虽然比起中原仍是沧海一粟,但已是一个坚实的起点。
“安置之事,户部需与工部、吏部通力协作,务必使新来之民有田可耕,有屋可居,不至生乱。”
“臣遵旨。”
工部尚书李耀紧接着出列,他显然不愿让户部专美于前:
“陛下,臣工部有奏。
君临港北部,按陛下离朝前审定之图纸,光复级造船厂已于上月全面建成!此船厂可同时建造、维修两千料以上巨舰四艘,工艺、规模远超临安旧观。
如今龙骨已备,只待陛下旨意,便可开工建造新式战舰,以壮我水师声威!”
赵昺闻言,精神一振。
强大的海军是生命线,光复造船厂的建成意义重大。
“好!李爱卿与工部诸位辛苦了。
即刻起,优先建造新式炮舰,所需银钱、物料,由户部、兵部协同保障,不得延误。”
“臣领旨!”李耀高声应道,瞥了户部尚书一眼,带着些许挑战的意味,要钱要物,接下来可就看你们的了。
这时,礼部尚书出列奏道:
“陛下,按制,明年春当时行科举,以选贤任能。
此乃我朝迁祚吕宋后首次开科,意义非凡,礼部已着手筹备。
只是……关于应试士子资格,是否仍循旧例,仅限汉家子弟?
吕宋本地归化之民,其中亦有仰慕华风、通晓文墨者……”
赵昺略一沉吟,便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既入大宋之籍,便为大宋之民。
此次科举,凡我大宋子民,不论汉夷,只要身家清白,通晓经义,皆可应试。
此事关乎国本,礼部务必办得公正、隆重,以为天下范。”
“陛下圣明!臣遵旨。”
礼部尚书心中一定,如此一来,这次科举的规模和影响力将远超以往,他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刑部尚书出列禀报:
“陛下,依前旨,各州县警察部队已初步编练完成,负责地方缉盗、治安,效果显著。
然其俸禄、器械、日常用度,是由地方税赋支应,还是由朝廷统一拨付,尚需陛下圣裁。”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关系到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分配。
赵昺对此早有考量:
“警察部队乃国家之公器,非地方私兵。
其主官任免、训练大纲由刑部及大将军会议共管,饷银由朝廷统一拨发,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部分补贴,但不可使其受制于地方。
具体比例,由刑部会同户部细商后报朕裁定。”
“臣明白。”刑部尚书松了口气,有了皇帝这句话,他接下来跟户部和地方官员扯皮就有了底气。
兵部尚书此时也找到机会再次出列,汇报道:
“陛下,南部煤矿与赤谷铁矿,在工部协助下,开采已步入正轨,目前雇佣民夫逾千。
所产煤铁,正源源不断运至君临兵工厂,加紧铸造火炮。只是……”
他顿了顿,有些迟疑,
“臣闻陛下与日本盟约,需支付其百门火炮,这……是否会削弱我军自身武备,让技术外流?”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重众大臣的担忧,目光都聚焦在赵昺身上。
赵昺微微一笑,解释道:
“爱卿所虑,朕知晓。
然此百门火炮,于我新式舰队而言,已非核心。
用以换回两万五千同胞,使其免于奴役,重归华夏,其利远大于弊。再者,”
他目光扫过群臣,语气转为深邃,“日本幕府与我隔海相望,共抗暴元。
武装他们,便是让其在九州前线多流一滴血,多耗元朝一分力。
此乃以夷制夷之策,亦可彰显我天朝上国信义与气度。兵部需按时、保质交付,不可怠慢。”
众人闻言,这才恍然大悟,纷纷道:“陛下深谋远虑,臣等不及。”
最后,天官吏部尚书作为压轴出场,他沉稳奏道:
“陛下,按陛下以归化治归化之方略,
吏部已从归化民中,遴选出一批通晓汉话、熟知本地情弊、且忠于大宋之干才。
授以乡、里之职,专司管理归化民事务。
试行数月,效果颇佳,非但政令畅通,民间纠纷亦大幅减少,更节省了大量通译及行政开支。”
赵昺满意地点点头:“此法甚好。吏部继续留意考察,贤能者,不次超擢,以为榜样。”
“臣等谨遵圣谕!同心协力,再造大宋!”百官齐声应和,声震殿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