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硝烟未散,铁幕已落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元军的撤退并非溃败,而是带着帝国最后的体面与不甘,有序地退回了九州岛。
他们依然牢牢控制着这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如同一条盘踞巨龙,虽然被打断了牙齿,却仍死死咬住猎物不放。
忽必烈留下严令:沿九州北部海岸,仿照下关样式,修建连绵的堡垒群,驻军十万,与海峡对岸的联军形成长期对峙。
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下关城,这座已被战火彻底重塑、并被联军更名为“关门城”的堡垒,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残破的城墙上,依旧可见暗红色的血污和刀劈斧凿的痕迹。
但那一面面迎风招展的宋、日联军旗帜,却宣告着最后的胜利。
赵昺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身后是神情肃穆的世仁亲王、幕府代表、张世杰以及联军主要将领。
他的面前,是幸存下来的、伤痕累累却目光坚定的联军将士,以及无数劫后余生的日本民众。
他的声音不再像战时常有的沙哑,而是清晰、冷静,带着一种穿透历史的力量:
“将士们!百姓们!盟友们!”
他环视众人,“我们守住了!我们用血肉,在这海峡之间,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但是,战争并未结束,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他抬起手,指向九州方向,那里依稀可见元军新立营寨的炊烟。
“从今日起,一道无形的铁幕,已在这濑户内海的上空落下!一道分隔自由与压迫,文明与毁灭的铁幕!
元寇的铁蹄暂时被我们阻挡,但他们的野心未死。
这道铁幕,将由我们共同执守!只要我等一心,这道铁幕,就将成为忽必烈和他那庞大帝国永远无法逾越的天堑!”
“铁幕!铁幕!铁幕!”
残存的联军士兵用尽最后的力气,发出震天的呼喊。
这个词,伴随着关门城的血与火,深深地刻入每个人心中,不久将传遍东亚。
演说之后,大局已定。
赵昺深知,吕宋岛的大宋根基需要他回去巩固,他离开太久了。
帝国需要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并消化此战带来的政治与军事红利。
在幕府将军及日本朝廷进行多次密谈后,赵昺做出了安排。
“世杰,你我即日率第一舰队及禁军主力返航吕宋。此间战事虽了,然国内百废待兴,水师亦需休整补充。”
赵昺对张世杰说道,目光却投向了身旁一员伤痕累累的将领,“徐立威!”
“末将在!”徐立威踏步上前,他脸上新增了几道伤疤。
“朕任命你为驻日国使节,兼北疆节度使!统领第二舰队及留守之五千宋军精锐。
你的任务,非止协防关门。更要整军经武,与幕府保持密切联络,监视元军动向。
九州……我们迟早要拿回来!北疆之安危,朕就交给你了!”
“末将……遵旨!必不负陛下重托,人在关门在!”
徐立威单膝跪地,声音铿锵。
他知道,他将成为钉在元日边界上的一颗钉子,一对眼睛。
日本幕府方面,对于这个结果心情复杂。
他们成功保住了本州,避免了亡国之祸,但九州沦陷,国土分裂,亦是切肤之痛。
然而,面对强大的元朝和同样展现出惊人实力的宋军盟友,他们既无力独自反攻九州,也不敢轻易开罪此刻如日中天的大宋皇帝。
只能默认现状,接受徐立威作为北疆节度使常驻关门,借助宋军的力量维持这脆弱的平衡。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的解决。
如何处理高达五万的元军战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其中绝大部分,是原南宋的新附军汉人士兵。
幕府方面群情激愤,尤其是来自九州的武士,强烈要求将这些俘虏全部贬为奴隶,投入最艰苦的劳役,以泄心头之恨。
“这些鞑虏走狗,死不足惜!应当让他们用余生来赎罪!”
一位激进的公卿在朝会上如此主张,得到了许多人的附和。
赵昺得知后,会见了幕府将军与朝廷重臣。
他开门见山:“将军,诸位大人,朕知日方恨意难平。
然则,五万俘虏中,十之七八乃我汉家子弟,被迫剃发易服,为虎作伥。其情可悯,其心未必向元。
若尽数贬为奴隸,有伤天和,亦寒了天下汉人之心。”
“那陛下的意思是?”幕府将军沉稳地问道,他猜到赵昺必有后文。
“朕愿以黄金赎买这些汉人俘虏,助他们回归故土,或安置于吕宋。”赵昺提出了条件。
幕府方面经过商议,给出的答复却出乎赵昺的预料。
“陛下,日本历经战火,黄金于我等,不如能守卫家园的利器实在。我们……想要火炮。”
这个要求让赵昺眉头微蹙。
火炮是宋军目前维持技术优势的核心。
他沉默片刻,权衡利弊。
最终,为了这数万同胞,也为了联盟的稳固,他做出了让步。
反正卖出去的是火炮,而不是铸造技术。赵昺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五万战俘,双方各分一半。
日方将其所得份额中的汉人俘虏,共计约两万五千人,移交大宋。
作为交换,大宋向日本幕府提供一百门各型火炮及相应的弹药和基础操炮技术。
当消息传开,那些原本绝望的汉人俘虏,朝着关门城的方向叩首痛哭,高呼“陛下万岁”。
而日本方面,虽然得到了一批梦寐以求的火器,却也清楚,这远不足以抵消元朝的威胁,更在心底埋下了一丝对盟友强大武力的忌惮。
随着俘虏问题的解决,宋日抗元战争,画上了休止符。
然而,战争的结束,却意味着日本列岛正式进入了南北分裂的时代。
一道无形的界线,沿濑户内海划过。北岸,是幕府控制下的本州、四国等地,后世称为北朝。
南岸的九州岛,则沦为元朝的占领区,扶植起以忻都为军事统帅、部分投降日本豪族为傀儡的统治体系,被称为南朝或元占区。
双方在漫长的海岸线上,互相敌视,大大小小的堡垒和瞭望塔如同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巡逻的舰艇日夜在海面上游。
曾经商船往来的繁荣濑户内海,如今成了剑拔弩张的前线。
日本,这个曾经统一的岛国,在外部强权的干预下,无可奈何地一分为二。
与此同时,忽必烈率领着远征军的核心部分,返回了元大都。
迎接他的,并非是凯旋的荣耀,而是帝国因这场旷日持久、消耗空前的战争而引发的严重内伤。
巨大的财力物力消耗转嫁到百姓身上,苛捐杂税与强征民夫,使得原本就尖锐的社会矛盾彻底爆发。
各地汉人、南人起义的烽火此起彼伏,规模远超以往。
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不得不将余生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扑灭帝国境内四处燃起的反抗火焰,再也无力组织起第二次如此规模的东征。
夕阳的余晖,洒在平静却暗藏杀机的濑户内海上。
关门城的残垣断壁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仿佛在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徐立威按着剑柄,站立在城头,目光锐利。
在南方的吕宋,赵昺正在规划着帝国的未来。
而在辽阔的元朝境内,起义的烽烟正在弥漫。
铁幕之下,是短暂的和平,亦是下一次风暴来临前的死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