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坊市寻踪迹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与北条时辅的会谈无果而终,但幕府的态度似乎发生了些许微妙变化。


    数日后,使团被正式迁入了京都城内鸿胪馆。


    这里本是接待外国使节的正规场所,虽然依旧被幕府武士层层保护,但至少位于城市中心,接触外界的机会多了许多。


    入住鸿胪馆的第二天,赵昺便开始实施他筹划已久的计划。


    “族叔,整日待在这馆驿之中,实在憋闷得紧!听说京都坊市繁华,有许多新奇玩意儿,侄子想出去瞧瞧!”


    赵昺故意提高音量,脸上写满了少年人应有的好奇与不耐,活脱一个被关久了的官家子弟。


    徐立威先是一愣,立刻会意。


    他板起脸,呵斥道:“胡闹!此地非同国内,岂容你肆意游玩?安心读书习武!”


    “读甚书习甚武!这一路漂洋过海,骨头都快散架了,好不容易到了这京都,还不许人看看吗?”


    赵昺不依不饶,声音更大,几乎要吵嚷起来。


    这番动静果然引来了馆驿中日本仆役的侧目,消息很快传到了负责监视的武士头领耳中。


    “徐大使,听闻徐公子想解解闷?”武士头领很快就前来拜访。


    徐立威故作无奈地叹息:


    “小侄无状,让阁下见笑了。只是少年心性,久困于此,难免烦躁。


    不知……可否由贵方派几人陪同,让他在附近坊市略作走动,开阔眼界?也好过他在此闹腾,扰了清静。”


    武士头领沉吟片刻。


    监视一个半大孩子,总比盯着整个使团容易,而且若能满足其要求,或可缓和紧张气氛。


    现在幕府与使团的谈判陷入僵持,太阁大人之前交代过,让他尽量满足合理的要求。


    “也好”头领点头,“川西太郎,竹板西一郎,你们陪陪这位徐公子吧。”。


    没多久,两位年轻的武士便走了进来,看起来年纪没比赵昺大多少。


    京都的东市,人流如织,叫卖声不绝于耳。


    绸缎庄、漆器铺、刀剑屋、茶寮、食摊林立,充满了异国风情。


    赵昺扮演的“徐一舟”显得兴奋异常,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不时用手势向商贩询问价格,活脱一个初次进城的阔少。


    两名年轻武士紧随其后,起初十分警惕,但见这少年似乎真的只顾着玩乐,渐渐也放松了些许。


    其中一人还殷勤地给赵昺当起了向导和翻译。


    赵昺也看出,这两人绝对不是普通的武士,双语人才在日本并不多见,显然也是某位武家大姓的子弟。


    三人在坊市中闲逛,赵昺带了不少银钱,只要看上什么就买下。


    那两名武士愈发觉得这就是个阔少爷,野漫不经心地游玩起来。


    但赵昺看似随意闲逛,实则目标明确:铁器铺、兵器作坊,以及与宋商有关的店铺。


    没多久,他看见一家在日本卖瓷器的点,写着:龙虎窑器,应该是家华商的店。


    走进去随意拿起一件龙泉青瓷花瓶把玩,用手势混杂着汉语与店主攀谈:


    “这个……好!和我们船上的……有点像。”他故意透露宋人身份。


    “贵客,我们懂汉语,您是对这个瓷器感兴趣吗?”


    店主见是外国使团的人,又有武士跟随,不敢怠慢,殷勤地开始一件一件地介绍起店里的瓷器。


    赵昺趁机问道:“京都像这样的宋货,多吗?我听说日本的武士刀很好用,想收藏一把。”


    他装作感兴趣的样子。


    店主愣了一下,连忙摆手:


    “公子说笑了,刀剑是军国利器,市面上怎会有售?


    便是有些仿制的竹木玩具,也入不得公子法眼。”


    赵昺仔细观察店主表情,惊讶中带着一丝惶恐,不似作伪。


    走出店铺,他在心中记下:京都明面上严禁兵器交易,尤其是制式军械。


    接着,他逛到一家刀剑铺,对琳琅满目的日本刀赞叹不已,又“不经意”地问起打造刀剑的工匠:


    “你们日本的铁匠,能打出很精细的东?比如?”他用手比划着弩机的形状。


    铺主是位老匠人,闻言抚须道:


    “日本刀重在淬炼与刃纹,公子所说的机括之物,并非我等所长。


    便是有些机关师,也多是为贵族制作精巧玩物,或寺院制作大型器械,军弩之类。


    那是幕府工坊的禁脔,民间谁敢沾染?”


    老匠人语气坦然,带着匠人的自豪与对规矩的敬畏。


    看来民间工匠涉及军弩制作的风险极高。


    连续试探几家都无功而返,两名跟随的武士也起了疑,用半开玩笑的问了一下。


    赵昺只是以向来不喜读书,唯爱刀剑之道,吃饭来日本也想见识一下异国技术,搪塞了过去。


    不过这也给他敲响了警钟,看来不能老是往武器铁匠的地方钻了。


    “两位,走了许久,我也有些渴了,不如我们去品品茶吧。”


    赵昺拍了拍腰间的钱袋,“我请客。”


    两名武士自然没有什么不允,他们陪着这位徐公子在东市这里转了大半天,早就口干舌燥了。


    三人走进一间热闹的茶寮,在角落找了一间空桌子坐下来歇脚。


    茶寮,也就是中国的茶楼,向来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打听消息的好地方。


    赵昺点了茶点,耳朵却一直竖着,捕捉着周围的闲谈。


    大多是关于天气、收成、歌舞伎的闲聊。


    看来今天是没什么收获了。赵昺暗叹一声。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旁边一桌两个商人模样的人的对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所以说,这年头,什么怪事都有。前阵子,山城那边不是有批货出了问题吗?”一个胖商人压低声音。


    另一个瘦削的商人接口。“听说了,好像是给某位大人物订的‘唐物’,结果里面混了不该有的东西,差点惹出大乱子。”


    “嘘!慎言!”胖商人提醒道,“那件事牵扯不小,据说是……上面的人斗法,下面的人遭殃。


    负责采办的那家商会,被一帮黑斗篷的人砸了,现在日子难过得很。”


    唐物、不该有的东西、上面斗法、采办商会。


    赵昺心中一动,装作被茶点噎到,咳嗽了几声,顺势将一枚精致的宋钱“不小心”掉落在靠近那桌的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