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设外相,安火炮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与忽必烈的恼怒不同,此时在君临港的皇宫中,赵昺与群臣正在大笑。


    “此番元虏的大汗,可谓在来宾面前丢尽了脸,这下他后方也不安稳啰。”


    李耀笑道。


    “嘿,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文天祥还是老成持重的风格,“只是忽必烈丢了大脸,肯定要想办法找回来的,估计我们后面得低调形势。”


    陈为公显然不同意文天祥的看法,“怎么能低调,大闹了元大都一圈,再低调,忽必烈都会找上门来的,我们不如主动出击,再给忽必烈的屁股放把火。”


    “陈将军所言极是。”赵昺显然更倾向于再接再厉,让忽必烈更难受一些。


    若是能让红巾军提前个几十年出现,那忽必烈就没办法管大宋的发展了。


    “陆丞相应该快回到了吧。”赵昺看向文天祥。


    文天祥城沉思片刻道:“回皇上的话,我们向安南借的那20万担米已经还通了,一半用大米,一半用金银。


    不过陆丞相微信给老夫说,他还暂时不想回来,他觉得在安南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赵昺沉默片刻后道:“确实,陆秀夫在安南有很多朋友,他们陆家海贸出身,在南洋多地都有关系网。


    他在安南才能更好地维护这些关系,以稳定安南等国的态度。”


    想到这里他起身道:“我想做出调整,文丞相,你负责担任内相,管理内部诸事情。


    另外我明天就拟召,将陆秀夫调整为外相,负责与各邻国的外交与商贸,同时兼任关税与进出口的调整。


    设立外相府,将朝廷每年预算的1/4拨付给外相府,让外相负责外交事项。”


    看了一眼震惊的众臣,赵昺解释道:“如今大宋,虽然是华夏正朔,但说到底也只是南洋的一个小政权,不能再用华夏居中而四夷自服的态度对待诸国。


    我们要想生存下去,得依靠海贸,得依靠外交,所以必须要内外并重。


    另外,张世杰张枢密去了日本那么长时间了,却没有一点消息,我打算动身去一趟日本,想办法拉拢他们加入反元阵营。


    在我走的这段时间里,就由文丞相先监理朝政,陈将军暂理军队。”


    见文丞相拱手还想说什么,赵昺一挥手,“此事不容再议了,元军的反扑会很猛烈,我们要组建一个反元同盟。”


    用P社游戏里的话来说下,就是给元朝一个包围网。赵昺在心中暗暗补充道。


    第二天,赵昺秘密出宫,前往一处设在君临港北边隐秘峡湾里的港口,工部尚书李耀已经提前得到消息,在那里等着了。


    “我远征广州之前吩咐你建造的那些炮,也就是那些黑铁柱体建造得怎么样了。”


    见赵昺问,李耀拍着胸脯道:“回官家的话,炮已经造出了十几台,那圆滚滚的炮弹,大概做了300发。


    这玩意确实很难铸造,不过老王头说可以用沙模法,臣那时还将信将疑,但还真让他给造出来了。”


    “老王头?”赵昺想了一下,“哦,朕想起来了,刚来的时候,朕遇到的第一个铁匠就是他吧。”


    “正是。”李耀道:“官家记性真好。”


    “那硝石、木炭和硫磺搞得怎么样了?”


    “木炭和硫磺倒还好说,这里不缺木头,焦干之后就成了木炭,硫磺是中医药物,倒也不难买。”


    说到这里,李耀面露难色,“只是这硝石,确实不好找。硝石以前是百姓们用来制冰,用量不大,开采数量也很少。


    南洋诸国里,对此种矿物很少有开采,毕竟用处不大,需求也不多,只有高棉国有产出,不过耶跋摩八世对我们不太友好。


    臣等想尽办法,从各地采购也只凑够了大概2000斤的量。”


    1000斤的量,按照黑火药经典最佳配比:硝75:炭15:硫10的比例,应该能配出大概2700斤的黑火药。


    足够一场突袭战争使用了。


    高棉王国,那里应该就是今天的柬埔寨和越南南部一带,耶跋摩八世这个人挺有名的,赵昺是在文明六里知道这个人的。


    他好像一直宣传高棉王国是小中华,现在见大宋被推下海了,于是更加宣传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


    赵昺觉得高棉王朝或许未来会与大宋有所一战,因为高棉现在占领着马六甲海峡上的新加坡,那里是南海贸易要冲,赵昺志在必得。


    不过现在,不是与他们敌对的时候,回头得发个信,让陆秀夫想办法走通走通关系。


    同时还得让文天祥再派出一些勘测队,找一找吕宋岛上面有没有小硝石矿。


    国防安全的事情不能假借于其他国家之手。


    当晚,赵昺的旗舰驶入港湾,在几十名值得信任的工匠,日夜不息的劳作下,很快将18门大炮装上甲板,炮弹与火药也被运了上去。


    回到皇宫后,将设立内外相的圣旨写好后,玉玺与批红的权利交由太后张氏暂代,赵昺趁着天没亮就登上了船。


    他出发日本的这件事情,只有少数几个大臣知道,对外只是声称圣体不安,需要静养几月。


    经过了几日航行,赵昺的舰队成功与给忽必烈拜寿的舰队会合。


    随后东转,向着日本列岛的方向行驶而去。


    甲板上,赵昺看着远处隐隐浮现的日本列岛,脸上却没有什么欣喜之色,而是面色凝重。


    “皇上在忧心何事?”徐力威走上前来问道,此时他已经成为了大宋第二舰队的提督,正四品。


    “我在忧虑去了日本之后该如何打交道。”赵昺回头问徐力威道:“徐将军可知如何与让日本打交道?”


    徐力威挠了挠头,“末将一个粗人,并不太清楚,不过想来只要找到日本国王,把国书奉上即可。”


    赵昺摇摇头,“此时日本国王已经被架空了,真正掌权的是镰仓幕府,公卿势力衰弱,武家势力加强。”


    “听皇上所言,那日本岂不是处于春秋旅崩乐坏,即将战国之时。”


    “正是。”赵昺捏了捏眉头,“日本此时,正处于他们的春秋战国交替时代,所以说并不好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