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多出来的费用单位自己出

作品:《开局1963,我每天一个致富情报

    “兄弟!回头见到郑先生,务必替我美言几句。下午,我做东,请二位饮茶!”


    齐卫东看着对方热切的眼神,笑道:“您的意思我一定转达给科长,至于他是否应允,我就无法做主了。”


    “哎,好好,多谢兄弟了!那个,兄弟,能借一步说话吗?”


    黄毛不由分说地拉着他,走到了一个人少的角落。


    齐卫东眉头微蹙,但还是跟了过去。


    一到旁边,见四下没有工人,对方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百元港币,迅速地塞进他手里。


    “小兄弟,一点心意,劳烦你多说好话!”


    齐卫东心头一紧,本能地扫视四周,见无人注意,立刻将钱推了回去:“不用了,您的好意我心领了。话我会带到!如果没别的事,我就先失陪了。”


    说完,他便转身快步离开。


    林安超望着他决然离去的背影,站在原地若有所思。


    片刻后,他失笑着摇了摇头:“居然还有不爱财的。”


    既然齐卫东不肯收,他也不再强求,转而轻叹了口气。


    他表面上看起来风光,但在外人看不到的地方,却是另一番光景。


    这次来广交会,他甚至是瞒着家人来的。


    家里已经有人负责纺织和手工业品的大生意,不允许他插手。


    他做不了大买卖,只能在这些成本低的小商品上动脑筋。


    这个箱子,他已然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只要稍加优化,未来的市场不可估量。


    港岛固然穷人多,可有钱人也一样多如牛毛。


    退一步讲,就算港岛市场打不开,自己的公司好歹有出口贸易权,大不了卖到国外去。


    什么人需要行李箱?


    航空公司、金融街的精英们!


    想到这里,他觉得这事大有可为,或许就是自己打破家族困局的关键。


    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个项目拿到手。


    ……


    齐卫东回到自家摊位,瞿梦妍正在跟客户签合同。


    等她忙完,看到齐卫东,立刻高兴地分享战果:“刚谈成了一笔大生意,70个箱子!中号和小号各30个,大号10个。”


    齐卫东点了点头:“这是个好兆头。这才第一天,照这个势头下去,咱们厂今年怕是要开足马力生产了。”


    瞿梦妍闻言,也笑着点头:“嗯,希望后面还有更大的单子!”


    一直等到午饭时分,郑科长才神色平静地走了回来。


    “科长,情况如何?”


    齐卫东连忙上前问道,心中其实已有了几分猜测。


    眼下的形势,拉杆箱又不涉及什么高精尖技术,上面多半会同意技术转让。


    果不其然。


    只听郑科长语气平淡地说道:“已经和领导说明,局里还要再请示部里,不过批准的可能性非常高。”


    “也就是说,一旦事情落定,订单达到产能上限,我们可能就要提前结束展会了。”


    听到这话,齐卫东轻轻点头。


    他明白这个流程。


    厂里的产能是有限的,一旦订单饱和,就必须撤展,不是不想赚钱,而是不能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硬接单子,以免日后交不了货产生纠纷。


    当然,一旦接了,那就成了必须拼命完成的政治任务。


    两人闻言,既有喜悦,也有一丝压力,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


    齐卫东的思绪已经飘远,开始盘算着如何将后世那些专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都一一变为现实。


    只是可用的东西太多,一时竟不知从何下手。


    随着广播里音乐响起,上午的展会结束,场馆将进行清扫,下午一点重新开放。


    齐卫东趁机将黄毛请客的事向郑科长作了汇报。


    老杨点了点头:“上面的意思,是让我们再争取一些利益。这样,我们找个时间跟他谈,由我们来请客。”


    “不过,去的人不能多。卫东,这东西是你研发的,到时候你跟我一起去。”


    齐卫东听了,随即点头,又问道:“那……我去了人数不就超了吗?符合规定吗?”


    广交会宴请客户虽是常事,但有严格规定,每人标准是5元,且主办方人数不能超过客户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老杨摆了摆手:“这个我知道。对方就一个人,按理我们只能去一个。可这技术细节我不懂,你一个人去我又不放心。”


    “没事,到时候我会跟上面说明,多出来一个人的费用,我们单位自己出,不走局里的账。”


    听他这么安排,齐卫东便不再多言。


    一旁的瞿梦妍故作委屈地撅着嘴说:“你们也真是的,每次都把我一个人甩下。”


    郑科长被她逗笑了:“那有什么办法?要不是卫东太年轻,我就让他单刀赴会了。行了,都别站着了,拿上饭盒,去食堂吃饭。”


    三人说笑着走出场馆,来到后方的大食堂。


    中午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员工可以选择回家吃,也可以在食堂解决。


    他们吃完饭,还得抓紧时间赶回来。


    齐卫东几人匆匆吃过午饭,很快就返回了场馆。


    此时,馆内仍有不少人,都在利用休息时间整理上午接到的订单。


    回到自家摊位时,隔壁展台的人也走了过来。


    昨天初到时对方不在,今早又各自忙碌,一直没机会打招呼。


    趁着这难得的午休空档,大家总算可以相互认识,寒暄几句。


    一支烟的工夫,郑科长便和旁边展位的两个人搭上了话。


    “同志,听口音也是京城来的?”


    “是啊,我们是电子元件厂的。”对方也是三四十岁的年纪,笑了笑,指着郑科长他们这边的箱包,“你们这也是京城的厂子吧?怎么跑到这儿卖箱子了?”


    “嗐,厂子经营困难,出来自谋生路,也算不给组织添负担。”郑科长叹道,“咱们这个产品是轻工业的,只能分到这个展区。”


    这话引起了对方的共鸣,他也跟着点头叹气:“没错,都是没办法的事。”


    两边人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