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去南边做生意?

作品:《火红年代:驭兽渔猎,赶山致富

    吴海初中毕业之后,去向最好,靠了他城里舅公的关系,进了服装厂当临时工,拿工资、住宿舍,虽然挺近,但不年不节也不回来。


    高乐也没留在村里,去了山南下面另一个县的牧场,也不是正式工,工资不高,也不如城里厂子体面。


    不管怎么说,这俩确实跳出农门了。


    其他的,大部分跟李树和一样,在大队里下地上工,平时就瞎混,还有个别两个,已经娶上媳妇,看着跟大了一辈似的。


    这年头,跟以后还不一样,男人娶了媳妇生了娃,那就是当家立户,不能再轻骨头了。


    至于几个女同学,基本都在家里帮忙,也有一个已经嫁到外村。


    坐在那放空想了一阵,李树和才发现两人正在看他,就招招手,他们就放下木板子走了过来。


    这种堆两堵泥墙,上面搭一块门板,然后各自削一块球拍出来,就能玩的乒乓球,很普遍,差不多每个村都有。


    吴海挺场面,坐下来就拍了李树和一下:


    “一回来就听见你发财了。”


    “啊?你看我像发财了吗?倒是你,拿工资的,旱涝保收,有钱人。”


    “就那点工资,吃点喝点,请对象看个电影,全没了,连换件新衣裳都紧吧。”


    “那还是高乐最好,牧场在犄角旮旯里,花不了啥钱,都攒下来了。”


    高乐被他说笑了:


    “是都攒下来,全在我娘那里,说是给我娶媳妇用,我一个月就5块钱零花,买了烟,电影都看不起。”


    哥们都难啊。


    到底还是年轻人,虽然有点虚荣骄傲,但还没那么势利,聊了几句,就开始掏心窝子。


    吴海今年想要转正,他也进厂子四五年了,他舅公退休之后,怎么也轮不上转正式工,苦得很。


    转不了正,连媳妇都不好讲。


    “我对象家说了,她以后是要顶班的,我要是个临时工,就不合适。


    去他的吧,这破厂子不一定能熬几天,还想顶班呢。”


    李树和有点意外:


    “你们厂,现在就不大好了?”


    “早不行了,咱以前也不咋行,主要生产任务,就是帮各个单位生产工装,现在厂子都不景气,谁还发新衣服。


    领导又想生产成衣,搞市场化,但那土了吧唧的衣服,自己都不爱穿。


    人百货大楼都从南方进货,样式时兴的很,我们根本比不过。”


    李树和点点头。


    服装厂,还真就是倒的最早的,因为门槛低,再等两年,南边彻底放开,各种衣服冲进内陆,根本没有它的活路了。


    不过吴海看上去也不太担心:


    “到时候我们厂,搞不好就被棉纺厂合并了,还是件好事呢,我就想在那之前赶紧转正,不然进了棉纺厂,更难,唉。”


    你咋没想过棉纺厂也会倒呢。


    跟一脸发愁的吴海比,高乐倒是稳得很。


    他们牧场是产奶制品的,山南牧场的奶粉,也算是这周遭的知名产品,探病拜年啥的,拎上一袋儿一斤装的牧场奶粉,就很有面子。


    别说现在了,到几十年后,这个牧场也还坚挺着呢,甚至随着怀旧风吹起来,效益还恢复了不少。


    工资一直不高,但确实是个安稳的好去处。


    这一群人里面,李树和跟高乐算熟的,他们牧场闲得很,又偏僻,边上全是山,高乐夫妻两个,平时就进山采蘑菇、蕨菜,晒干了卖给过李树和几次。


    “树和,你不穷啊,你都先富起来了。”


    吴海放假回来,听的全是李树和的“传说”,他爹对他进厂是很骄傲的,但今年竟然有点犹豫了,说他要是能跟李树和似的,不进厂也挺好。


    “我爹说,你这几个月就挣了一个新屋出来,8分地的院,吓死人了。”


    高乐也说:


    “我家里也是这么说的,还说你这上山下河,无所不能,大河滩里的鱼,一麻袋一麻袋地捞,山上的野鸡,一筐一筐地往下扛。


    又认识什么城里的大老板,京城的大教授,天菩萨,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这还是我知道的李树和吗?”


    “嗨,折腾呗,不然我又没班上,待在队里,混吃等死啊?”


    吴海好险没说“你不就一直在混吃等死”,及时转了个话口子:


    “现在下海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我们厂里,就有人停职去南方倒腾衣服了,听说也发了,搞得我都心动,可惜没本钱,也没胆子。


    树和,你现在也搞起买卖了,想过去南边不?”


    李树和坚定摇头:


    “没想过,去什么南边,又没身手又没关系,到时候让人抢了还好说,万一被人麻袋一套,往水里一沉,家里哭死都找不着。


    就在咱山南搞一搞算了,发不了大财,也混个肚饱。”


    高乐也同意李树和的想法:


    “外面可乱了,听我们场子的司机师傅说,现在出门遇到撒钉子的特别多,他都不敢下车,怕有人在边上守着,他一下去,人就冲上来给你围了。


    要钱的还好,就怕是要命的。”


    “那咋办?”


    “搭伴儿走呗,有哪些危险的地段,他们都心里有数,凑够几辆车,加上押车的,十几个大汉,也拿上刀,一起来去。”


    吴海听的直砸嘴:


    “还好我那工友是坐火车去的。”


    “火车也不行,扒手多,都一伙一伙的,你打个瞌睡,啥都给你摸没了,至少得两个人互相替班守着。”


    这年头,致富机会确实多,但也确实危险,不比进山轻松,进山还不用跟很多人打交道,更省心。


    三个人坐着晒晒太阳,又说了其他几个人的情况,吴海跟高乐要去赌博场转转,李树和不乐意去,就散了。


    李树和发现不干活,也挺没劲的。


    村里现在,说的大多是分地的事,好地怂地,再就是些家长里短,回城的赵金梅,发家的李树和,想给肖富强说对象的,要结婚的大成叔家王军……


    林云芳看李树和回来,挺意外。


    往年,他不玩儿到天黑,都不回来吃饭。


    “咋这么快回来了?”


    “没啥可玩的呀,回来晒晒太阳吧。”


    做娘的,当然还是愿意儿子在眼皮下面待着的,林云芳还特意给他抱了个褥子和薄被,铺在躺椅上,让他睡上面晒太阳。


    李树和眯着眼,窝在被子里,一边盘算自己接下来的事儿。


    除了捞鱼、套野鸡这些,他已经跟王龙讲好了,年十五一过,就一起进山找牲口。


    王龙跟他说,这山里的大一点的牲口,不只有野猪可以打,还有狍鹿子——就是东北那种傻狍子,他们这山里也有,就是被猎的太多,近山已经见不着了。


    东北要不是苦寒人少,也剩不下来。


    以前他们这还有一种河西梅花鹿,是独有的,可惜也是猎的太狠,多少年没听说过了


    不过越冬的各种鸟,都要陆陆续续飞回来,量大种类多,都能打。


    周山河的野味馆,每到春夏,野鸡就要往后退一退,换各种雁、斑鸠、野鸭子、鹰。


    有“聚兽调禽”的特殊视野,李树和不担心打不着东西,但是一想到要背着百来斤的野猪,走几个小时出山,他就头昏。


    “有个车就好了。”


    山里面看着是深,但换个方向,总能找到路的,林场伐的,山民趟出来的,乃至于战争年代开出来的行军路……


    不过这种路,一般都绕的多,要是腿着,起码多几个小时,还不如原路翻山回来。


    但想要台车,可是不容易。


    不是说现在没有车,像金陵市的跃进牌NJ130轻卡车,生产了二十多年,过两年都要停产了。


    主要是弄不着,太贵也不好维护,个人都没地买汽油柴油,只能再等几年。


    而除了卖鱼打猎之外,李树和也得继续帮孙庆春收石耳、竹荪,等过了年他回来,就得赶紧去送一批货,把钱回笼了再说。


    总之新的一年,李树和只会比这一年更忙。


    想着想着,他就眯了过去。


    林云芳过来,给他脖子那块儿的被子扯了扯,省的风灌进去。


    ……


    大年初二回娘家。


    往年,老李家这一天招待两个姑子,和出嫁孙女的女婿,初三,才是三个儿媳妇回娘家的日子。


    今年虽然分了家,林云芳还是打算明天再回,不跟她嫂子撞日子。


    而且今天一大早,李淑兰马文生,就带着穿着漂亮衣服的英妹,大包小包上门了,他也骑了个自行车,一家三口轻轻松松。


    英妹非要坐横杠上,不肯让李淑兰抱着,吹得脸蛋通红,还高兴的很。


    这车是腊月二十八买的,骑回家就过年了,也是周山河帮忙打听到的,花了100块整。


    李树和从兜里掏了个红纸包好的红包,递给英妹:


    “舅舅给压岁钱啦。”


    马英比头一回活泼多了,看了娘一眼,就接了过去,还说了一句“谢谢舅舅”,让李树和高兴的很。


    身边的人,都一天比一天好了。


    吃过早饭,李淑兰就跟林云芳说小话去了,往年可以骂各自的婆婆,今天都分家了,不知道要说啥——说不定,还是骂婆婆。


    李德勇他们三个,抱了杯茶,就在院里说话。


    翁婿两个说着话,李树和就看梅子和英妹玩沙包,弄个破布包了沙子,再缝起来,先拿一个往上一丢,手飞快地在地上一抓,再接住掉下来的那个沙包。


    抓1个,抓2个……


    梅子那手也不大,李树和看她居然能一抓七八个,真是高手。


    至于李树平那个皮猴子,收完姐姐姐夫的红包,往兜里装了很多零嘴,一早窜了——他这两天可太爽了,小弟们被他这一身衣裳镇住了,再加上他还从家里拿点水果糖、面果子,施点小恩小惠,那帮小子全听他招呼。


    乌泱泱的,举着木头枪,到处打鬼子,什么柴火垛、稻草堆,破墙烂树,全是目标,被他们祸害不浅。


    哪里还能见到半个影子。


    李德勇在那边问女婿:


    “你们明天就开工啊?不走亲啦?”


    马文生“嗯”了一声:


    “我跟文军,还有大山都讲好了,趁着还是过年,大家待客有需要,赶紧再干几天,冰面快化了,鱼就不好捞了。”


    “也是,你们忙过一阵,赚的也不少,可以再好好休息一下。”


    “树和不是要起新屋了吗?我跟淑兰说好了,到时候淑兰带着英妹搬回来,帮娘做饭洗衣服啥的,我反正有自行车,每天来去也快,来帮个人手,打个小工啥的。”


    李德勇摆摆手:


    “人都喊好了,淑兰小姑父会这个手艺,他领头,喊几个人来,再从队里喊几个帮忙的。”


    “打下手总不嫌多的,树和不是要进山吗?我来也能帮着你们跑个腿。”


    李树和听他说起进山:


    “姐夫,你有帮我打听那个石耳、竹荪的事儿不?”


    马文生正记着这事的,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一斤几百块呢:


    “我给你收了21斤3两石耳,竹荪就没有,我们那边竹园子小,没人找这个。”


    “多少??”


    李树和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