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黑猪肉好评如潮,意外惊喜
作品:《火红年代:驭兽渔猎,赶山致富》 林云芳看上去不在意,但其实耳朵竖的也老高了。一边听,一边嘴里喃喃自语:
“抓阄分啊?”
上河大队的地,大致上能分成两种。
一种就是“水稻田”,沿着流进漳河的小支流分布,大概有600亩出头,摊下来一个人头是一亩多一点点。
夏天种水稻,冬天种小麦,大约能收个400斤稻谷和200来斤小麦,交完公粮之后,基本上还够吃。
不过要是家里要用钱,卖掉一部分细粮的话,就像老李家一样,那就只能靠旱地的玉米、豆子掺和了。
这就是第二种地,旱地、坡地。
这种地大队里相对多一些,一部分大队开荒出来的,甚至之前都没算。包括各户的一点自留地,也是这一类。
摊下来,人头上总有个两三亩干地。
不过相对于水稻田,旱地的质量就参差不齐,有的远有的近,有的浇水方便,有的全靠自己挑。
大队里想要分的多公平,也是做不到的。
李树和其实不大在意,他重生一回,再没有野心,也不至于要靠几亩地生活——他其实也打定主意了,要是分的太远,就找人换一块近一点的,哪怕地差点,至少不用赶远路。
至于山脚下的水稻田,他打算租给别人种,到时候收成了,一亩地给个百来斤米面,也就差不多了。
家里面就这几口子,到时候山南土猪养起来,别说林云芳,就是李德勇,也是没什么空闲的,还得招人呢说不准。
这话他先不跟爹娘说,对他们来讲,冲击力可能比租房子,还要大得多。
等到他们忙不过来的时候,李树和再提,就好办多了。
扒完一碗干饭,李树和噎的很,又灌了半碗茶,才顺下去:
“娘你打听着呗,到时候咋分的,咱就顺大流。”
“成,你这就进城去?”
“啊。”
李树和今天要给周山河送20斤土猪肉,5只野鸡,还有鱼,得赶上人家晚饭那一拨高峰期。
他现在这条路,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
先去大河滩找到大山哥、姐夫他们仨,挑出10条大小均匀的鳜鱼,再条5条草鱼,5条鲫鱼,如果有老鳖也带上。
今天没有,他也没时间去钓,就算了。
然后顺路运一麻袋鱼,送到大山媳妇李海霞看着的鱼摊儿上。
离过年已经没有几天了,工人干部,虽然还上着班,但早退一会儿采办年货,也是理所当然的。
李海霞看他自行车过来,都松了一口气:
“快卖没了,我就说马文山那死鬼,怎么还不来。”
李树和一边卸货,一边笑:
“这我可不知道,说不定死鬼在外面有人了,才不来的吧。”
李海霞大笑着拍了一下他胳膊:
“咋,想人了?要不要嫂子给你介绍一个?啥样的嫂子手上都有,连工人都有。”
她确实是个很会来事的女人,在城里摆了一阵摊,认识了不少周边的居民。
就是这话,说的跟老鸨子似的。
“现在改革开放,咱村里都要分地了,嫂子去开个婚姻介绍所吧,两头吃,保准喜钱拿到手软。
我的话,就不劳烦你操心了。”
李树和脚一用力,就窜出去了。
“我就看你找个什么样的天仙。”
李海霞还在后面喊呢,惹的摊前几个老娘们,笑的嘎嘎的,跟女流氓似的。
一个大婶,刚才就一直看李树和:
“海霞,这是你啥人啊?”
李海霞还没说话,旁边的老客户就帮她回答了:
“陈婶儿,那是她老板。”
陈婶子没料到,惊了:
“老板?这么年轻的老板,他看着也就是20啷当岁吧?”
“那可不,最早他就是一个人,也没有自行车,就背个麻袋,在摊市上卖鱼,那可早呢,大河滩还没上鱼,我就买过。
后来找了海霞他男人合伙,再后来就是海霞来摆摊了。
这小伙可厉害了,不仅卖鱼,还套得着野鸡,平时也卖点冬笋、菜干啥的。”
李海霞把鱼分门别类摆好了,才抬头说道:
“咋,陈婶,看上我树和兄弟了?
你别看他是个农民,但人家马上要起新屋了,8分地的大院,堂屋高高的,挑四米多,院子里青石板铺地,厕所都是单间的,跟洗澡房一边一半。
到时候给媳妇买个自行车,离城里也就是一个小时不到的车程,不一定比嫁到城里的远呢。”
陈婶儿呵呵几下,不肯多说了,蹲下去开始挑鱼。
……
李树和不知道,有人在操心他的终身大事。
周山河的饭馆没有换地方,但是扩大了,他把旁边的几间屋子也一起租下来,打通之后,又多了十来张桌子。
后厨也是越来越壮大。
当初在国营厂带的徒弟,都让他挖来了,甚至还有师兄师弟啥的,他自己倒是闲下来一点。
李树和把东西交给后厨。
“我这菜单都给你打出去了,你嫂子还说,要是不来,咱就砸摊儿了。”
“那哪儿能。”
“就是,咱做生意的,一口唾沫一个钉子,信字打头,诚字得始终搁在心上。”
周山河说这话,李树和信。
毕竟上辈子几十年,他就是这么干的,也是李树和的榜样和标杆。
李树和这一次没有急着走,而是等着开始上客,特别是点了黑猪肉的客人。
这才1980年初,已经有不少夹着包、穿着西服的人,进了山河小饭馆了。
倒是一些明显看着是干部的人,还穿着蓝色、灰色的劳动布做的干部服。
周山河知道他想看什么。
送客人的时候,还特意问给他听:
“黄老板,这会给你推荐的黑猪肉东坡肉,味道怎么样?
这都是深山老林里的人家养的,平时都是围起一大块林子半散养,大部分时候,都在林子里拱药材吃,喂得也都是粮食,比野味油大,又没有家猪的味道。”
黄老板带着一口海边的口音,吃的挺满意:
“周老板这里都是好味啦,以前就是猪肉差一点,野猪肉吃一回两回还行,太费牙啦。
现在有了这个黑猪肉,一桌都是好菜呀。”
“哈哈,那就好,那就好,黄老板吃得开心,一定要常来。”
黄老板挥了挥自己的夹包:
“哪一回来山南,不照顾你的生意啊。”
李树和听得清楚,对黑猪肉的信心也更足了。只要山河饭馆这里能打出名声,至少能撑得起他自己养一个猪群,熬到大家开始追求品质猪肉的时候。
山南黑猪的前景,也就彻底打开了。
周山河一连问了好几个客人,听到的回应,也让李树和彻底放下了心。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事,周山河问完一桌客人,还把他拉了出去,介绍道:
“孙老板,这个小李兄弟,李树和,就是帮我在大山里寻摸食材的。
你不是来收石耳、竹荪的吗?
说不定我兄弟,能给你收一点啊。”
孙老板的口音,一听就是粤省人,说普通话还比较困难,有时候还要旁边的小美女,帮着解释两句。
李树和赶紧跟孙老板握手。
这个孙老板,用一种生意人的眼光,审视了李树和一遍,也不知道他有了什么结论,最后点点头:
“李兄弟年轻有为啊。”
“嗨,就是帮着跑跑腿,挣个差价啥的,都是辛苦钱,跟孙先生这种大老板,没法比。”
可能是“孙先生”这个称呼,让孙庆春觉得,李树和跟其他山民有一点不一样,比较“文明”。
他留了个地址:
“既然周老板介绍你,那我也愿意合作一下试试看啦。你要是收到石耳、竹荪这两样干货,当然,品质也要合格。
我这个货物,都是出口到香江的哦,很严格的。
要是不合格的东西,我不要,你可就自己承担损失了,这个提前跟你说好哦。”
李树和上一世作为一个土货贩子,遇到过各种各样要求的老板,这都是小问题,关键是付钱干不干脆。
孙庆春倒也直接:
“石耳我一斤给你算180,竹荪450,只要好的,有多少要多少,现钱结算。”
这两个价格,听着挺吓人的。
但其实也还好,石耳这东西长在悬崖峭壁上,很难采,而且不如养殖木耳那么厚实,薄薄的,不上称。
一些山民采一个石耳季,能有个半斤合格干货,就算不错。
平时顺带手采的,都是论一钱两钱的,轻飘飘的,很多人根本不爱采这个。
竹荪的价格高,主要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养殖竹荪,全靠野生的,野生竹荪个头小,柄细,一斤得要四五百朵。
为了采到一斤竹荪,连找带采,要跑的竹林海了去,脚都要跑断。
孙老板收去出口,不说外汇的珍贵,只算利润,也肯定是极为可观的。
不过那是人家的本事,李树和也不眼红。
“孙老板放心,我们收货的,倒一个手,指定是按照要求来的,到时候你验货就行。”
“李兄弟干脆,那我就等你送货来了。”
李树和跟周山河,目送孙老板离开,吐出一口气:
“谢谢二哥了。”
“嗨,这种价格的食材,我这里用得还是少,他搞出口的,听说香江竹荪一两百美元一斤,啧啧。
你反正天天都在山里赚,要是遇上了就收一点,倒一手,一斤挣个几十不难,也是笔收入。
哦对了,这个黑猪肉,你得给我供上。”
李树和“嘶”的一声:
“这个猪,是山里一个社员小组养的,数量不多。
二哥你还是跟野猪混着卖吧,不过明年一开春,不管赵专家能不能给咱找着人,我都打算养起来了。”
周山河也懂这个道理,他想了想:
“那就过年这一阵,你隔天给我供一头,到正月十五为止,差不多就是10到15头猪,应该没问题吧?
野猪还是等我信儿,上回那一百来斤还没用完。”
“那肯定没问题。”
周山河一拍手:
“那就这么说定了,这个山南黑猪的反响,比我想的还要好,我是打算把它当成一个招牌的。
和啊,你先藏一藏,别让人太早发现了。”
“我懂,二哥放心,这个猪只有那一个地方养的有,回头等我们自己的养大,别人想学也学不会了。”
周山河拍了拍他的肩膀头子,有点感慨。
从一开始,李树和主动找上门来,想要给他供野鸡、供鱼,再到今天,他俩订立“攻守同盟”,其实也没过去多久。
这里头的原因很多。
第一个当然是,两人都靠得住,值得信任。
第二个也是,随着药材商人来的更多,个体饭馆也一个一个开起来了。
周山河比以往,更需要李树和提供的优质食材。
山南黑猪是一个“催化剂”,叫两个人之间合作的天平,慢慢移动到正中来,变得越来越平等。
今天他主动给李树和介绍孙庆春,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想要让两人的利益捆绑的越来越紧。
……
李树和再到东阳坑村的时候,村口的大爷,一眼就认出来了。
“找钱福海买猪的贩子。”
“啊?哈哈,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