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分地啦,迎来致富新时代
作品:《火红年代:驭兽渔猎,赶山致富》 林云芳那边,已经开始上菜,今天虽然人不咋多,但还是借了个大圆桌摆上。
肉菜流水一样端上来。
“二哥,赵专家,你们先吃,尝尝我们这个山南土猪的味道,看看跟别的猪,有啥区别不?
你们见多识广,给我们也讲讲。”
一个猪的品质好坏,有很多标准,当然不能根据好不好吃来判断,毕竟手艺有高低。
但赵云开这种经验丰富的专家,他一块肉入口,什么肌肉、脂肪、香味……等等,也能吃个七七八八出来。
李树和一家子,还有周山河,都在瞅着他。
赵云开尝了几个菜,放下筷子,才点点头:
“不错,这个品种味道好,肌纤维脂肪含量比较高,嗯,意思就是瘦的肉里面,油也大,这样口感就不柴,香。”
周山河听他这么说,作为一个厨子,也是好奇心冒起来,筷子直接朝着红烧肉去了。
大肉进嘴,他心就放下一大半。
林云芳的手艺还是一般,不过即便如此,这个肉的口感,也让他比较满意,完全可以用在自己饭馆里,跟劲道的野猪肉放在一起,能满足更多人的口味。
李树和见到两人的反应,也有底了::
“都吃,都吃。”
这一顿饭,吃的是油乎乎、美滋滋。
李淑梅大姑娘了,还克制着,李树平真是吃的满嘴流油,袖口全是油渍,被林云芳狠拍了两下。
今天这个大圆桌,倒是让林云芳他们几个女的,也上了席面——不然平时,她们是不肯上桌的。都要等到男人喝完酒,她们再端一碗饭,夹了菜吃完了事。
赵云开确实是个爽快的人。
吃完饭,大家坐下来喝茶的时候,他就跟李树和明说了:
“这个土猪品种,确实不错,但要是直接养殖,估计是划不来,吃得多,长得少,成本高,效益低。
你卖给周老板,可以卖二块,比养长白猪还有赚头。
但周老板一个饭馆,能消耗多少呢?
一天算它100斤,也不过撑起一个300头猪的养殖场,没什么大的搞头。
其它地方,还有什么人吃得起?
所以还是得和其它品种杂交,培育出既保留山南土猪口感、抗病性等优点,又兼具其它猪长得快,周期短的新品种来,要是果真能做到,这个猪,就能成为你们的金猪、摇钱猪了。
不过我是不做新品种,就帮不上太多忙。”
李树和也不扭捏,干脆说道:
“赵专家,是这个理,但咱自己肯定做不成这个事。
能不能请赵专家帮帮忙,给牵个线,看看你们科学院,有没有感兴趣的,能来咱这做个研究。”
赵云开肯来上河大队一趟,自然也是愿意帮忙的,听到李树和的话,就应了下来:
“等我回去之后,帮你打问一下,到时候有信儿了,我就给周老板那里打电话。
我估计是没啥问题,你们这个猪种,确实有潜力。”
李树和听到这句话,算是定下约定,心里也满意了。
送周二哥和赵专家出门的时候,李树和好说歹说留了个地址下来——反正他说赵云开要是不给地址,他就直接把冬笋寄到科学院畜牧所去。
赵云开也是没辙,只好留了家里的地址,还千叮咛万嘱咐,家里人口少,不要寄太多。
周山河上车的时候,也嘱咐李树和,明天送野鸡的时候,给带二十斤这个黑猪肉去。
他就按照2块钱一斤,给他算。
毛猪8毛,净肉2块,按照6成出肉率,100斤的猪,他能挣个40块的毛利润和一堆零碎肉。
价格上还是相当可以。
……
送走客人,洗刷了锅碗瓢盆,林云芳给李树和倒了碗热茶,他刚才陪着喝了点酒,脸上发红。
李树和接过来,又问起林云芳:
“娘,要是让你养这个黑猪,你愿不愿意?”
还记得,李家从老屋搬到雪花婆家的时候,李树和说明年要拿土坯老屋养猪养鸡的事情。
当时林云芳还挺忐忑的,怕“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但是经过这几个月,她也是更信任儿子了:
“你要养,那就养嘛。”
“咱合伙啊,你负责养,我负责出本钱,然后卖,三八分成,责任共担,咋样?”
林云芳瞪了他一眼:
“你现在都是生意经,跟你亲娘还合起伙来了?你要是干,娘给你养就是了,我还能要你的钱?”
“你又不是只有我一个儿子,上面有大,下面有小,你不攒点钱,回头可没人孝敬你。”
林云芳听他越讲越离谱,狠狠拍了他一下。
李树和也就不多说了,打定主意,到时候给他娘发工资得了,人有了收入,底气不一样。
说完养猪的事,李树和跟李德勇,又说起新屋的事情,他把昨天商量的话,都说了,又大概讲了自己的想法:
“咱建一个合院,面向大路,是三间正房,堂屋和左右两间,然后正房两边,各起一大一小两间,一边做我的屋子,一边做灶房、洗澡间和厕所。
右边这块,我们起个平顶的仓房,里面拿来放农具、杂物啥的,上面可以晒秋。
左边的,就围起院墙,拿来种点葱,种点辣椒啥的。
其余地方,都拿青石板铺上,下雨也不会弄得稀烂。”
李树和原本想弄个冲水的厕所,但大队还没自来水呢,连自己从山里引的都没有,只好暂时放下,等之后再弄了。
两个仓房也是,等以后买了车,敲了外墙,就可以直接改成车库。
李德勇被他说的吓了一跳。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了,他还从来没有见过那样式儿的院子,听上去比城里的楼房还要漂亮。
但是这么一来,那得花多少钱:
“按你说的,光是院里的青石板,就要不少钱了,那东西可不便宜。
你还要支个平顶一楼,那水泥钢筋也要用好的,量也大。
毛估估,四五千块钱打不住,你的钱够啊?”
李树和自然也是算过的。
他现在手上就有2600多,到过年还有两个礼拜,按照现在的样子,还能赚个1800左右,之后肯定差一点,但每天大几十块,还是没问题的。
剩下的野鸡、猪肉、老鳖,都会进钱。
建房的钱,肯定是够。
李树和怎么想的呢,别说这辈子,他有了个“聚兽调禽”的法术,就是上辈子,他宁可一个人在老家待着,也没有去闺女家的想法。
人离乡贱!
所以这房子建起来,往后几十年,他都要住在这个屋里头的。
这个钱,就不能省。
“差不多吧,一边建一边赚,人一辈子就建这么一个屋,往好了弄,也是应该的。”
道理是对。
李德勇这种老辈子人,根本想不到往后几十年,农家子蒙头想要在城里站稳脚跟的痛苦。
但是老二儿子的大手笔,还是让他惊住。
上河大队几百个社员,谁敢说一年就能挣够一个新屋的,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他都快看不懂了。
李德勇也终于接受,李树和现在比他更有本事了:
“你的屋,要怎么建,你说了都算。
大路边上的宅基地多得很,回头我去找支书划一块,我们要8分地,可能要补点钱。”
这年头,大家都喜欢在大队中心建屋,人多热闹,又安全。大路边上的小偷小摸多,,没几户人家愿意要。
李家要一块大点的宅基地,只要愿意补钱,肯定是没问题。李树和记得,他们这种五口之家,最大是能要4分地,然后每多出1分地,要给土地占用费60块钱。
8分地,接近500个平方,其中一半,等于要补240块。
虽然上河大队上一辈子几十年也没等到拆迁、开发啥的,但能花二百多,就拥有一个三四百平的院子,也是再合算不过了。
说完这两件事,李树和感觉家里的气氛都变了,不管是林云芳,还是李德勇,也包括他自己,忙起来都有了目标,有了动力。
就连两个小的,都勤快起来。
李德勇找支书划宅基地的事,在村子里肯定瞒不了人,除了王龙、王大成这两个早就知道的,其他人可是震惊得很。
当初李德勇被分出来,那不是净身出户,也差不多了。
这才过了多久,就能起新屋啦?
这个时间的上河大队,社员们可是闲的很,腊八的时候,已经打扫完了,过年要做的果子、炸豆腐什么的,又还早。
大家聚在滩场子大树底下,嘴里全是李家的故事。
从老李分家,到李德勇大儿子在西疆种上百亩地,再到李树和发了财,认识很多大人物,最后就是这一次要起个大大的新屋。
“德勇找队里划了8分地出来,就在雪花婆家旁边,光占用费就要给队里交240块,分下来一户也能有一块钱了。”
这倒是个小惊喜。
这种占地费,也算是集体的收入,不用上交,到年终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分。
所以大家虽然眼红,但并不反对,反正都是大路边,没人要的空地。
“那块地有8分?顶天了5、6分吧?”
“嗨,还有后面那片小林子,到时候挖平嘛。”
“那可费人工,得多花钱呢。”
“他家李树和多能赚啊,听说捞鱼一天能挣好几十块,这都一两个月了,你想想得有多少了?
要不怎么有钱起新屋?”
“啧啧。老李两口子,估计是没想到这一天哦。”
老李头和李老奶,包括李树和的叔伯们,听得刺耳的很,这种“革命座谈会”,他们原来也挺爱从参加的,尤其李大嫂,是个主力选手。
现在也不来了,就蒙在家里生气。
李大嫂一直悄悄关注着李树和家,他捞鱼、套野鸡、卖山货、卖野猪肉,这些她羡慕,但其实感受没那么深刻。
反而是林云芳卖了冬笋,还有炭烘笋丝,给了她巨大冲击。
都是李家的媳妇,她还是长子长媳,咱就被老二家的比下去了。
“他李树和,带挈淑兰家的,也就算了,说到底是亲姐夫。可是他宁可找马文生他大哥、他堂哥,都不愿意带树明、树华干,这可是亲堂哥。
他还是不是李家人?
德勇也是一句话不说,哼,林云芳现在都能自己挣上钱了,那个笋丝干,搞了十几二十斤,一斤起码要卖一块钱,那就是20块啊!”
老李头也不说不给提老二家的话了。
拦不住啊。
老三李德智,倒是更羡慕新屋的事情,8分地的大院啊。
“哎你们说,李树和那娃子,到底挣了多少钱啊?8分地的院,怎么不得个3、4000块才拿得下?
上回城里的大老板上门来,估计是带他发了不少财,我们李家,说不定要出万元户了。”
万元户还是个新提法,报纸和广播里,有时候会说,李德智还没见过。
李三媳妇,倒是别出想法:
“树和能挣钱,又有了大院新屋,自行车也骑上了,人材也好,又高又标致,你们说,我把我娘家大哥的闺女,介绍给他,云芳能同意不?”
以前能同意,现在不得了。
因为她这个外甥女,就是李树和上一世的媳妇,也是她给介绍的,对方图李树和长得好,就答应了,李树和上一世这个年纪,还没什么出息,也就同意了。
这么着,凑活过了一辈子。
李三叔想了想,倒觉得合适,差两岁,他外甥女长得也还行,做饭洗衣,都是一把好手。
“你去找云芳问问呢?说不定还真能成。”
“是哈?”
这纯纯是曲线救国了,李树和对老李家没啥感情,但是媳妇娘家小姑、小姑父,表弟妹啥的,不得照顾点?
老两口、李德信两口子,还有李德义,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公母俩算计。
居然还都觉得,要真能成,也不错啊。
老李头敲了敲烟锅子,李老奶拍拍纳到一半的鞋底儿,就都当没听见。
……
李家的故事再好听,那也不切身。
随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大消息,从大队喇叭,支书的嘴里传出来,上河大队的村民,全都顾不上说三道四了。
要分地了!!
上河大队要分地了。
分完地之后,上河大队还要改名叫上河村,青山公社也要改成青山乡——从此之后,包揽一切的公社,就要走进历史的尘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