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买猪、收石耳一起干

作品:《火红年代:驭兽渔猎,赶山致富

    “李老板,你8毛收这个带毛猪,人得花多少钱买呀?”


    “那我就不知道了,我也是帮人收,自己不卖肉。不过指定是有得赚,不然人老板不能再要,对不?”


    “那是,李老板啊,你能一直要啊?”


    “以后还能多要不?”


    这都是为了以后包产到户打埋伏呢,要是李树和愿意8毛放开了收,他们也愿意养——毕竟这黑猪不爱生病,没大白猪那么娇贵,一不小心养出个迷信猪,就白干了。


    李树和指定不能答应,他还等着东阳坑分家,把他们母猪崽子一窝端了呢。


    秋天新下的崽子,才三个多月。


    “要不了呢,过了正月十五,就卖得少了。


    这二十天,我一次买两头,每三天来一次,差不多要个12、3头猪的样子,之后要不要,就再看了。”


    一头猪80块来算的话,那就是千把块钱呢。


    往年这些土猪,可不能给队里挣这么多,没想到最后一回了,还能多分不少钱。


    社员们虽然失望,但想到多分钱的事,又觉得挺高兴。


    “李老板,等一会儿再装猪,先去家里吃个饭,上回就没好好招待,福海也一起来。”


    李树和看了一眼天光,也就没拒绝。


    肖队长家的条件,在三里河大队当然是很不错的,几个菜,有不少山珍,也有熏肉啥的,很是丰盛。


    李树和也从他这里,听到三里河大队的分地时间。


    年前就量好田地,划分清楚,等过完最后这一个年,年初四,就在晒谷场子抽签分地,分农具、牲口、种子……


    “全分了,都说分了好,就看以后吧。分了自己管自己,也埋怨不着别人了。”


    肖队长跟钱福海碰了一下,抿了口小酒,这是打的高粱散酒,便宜,但也烈的很。


    李树和要骑车运猪,就没喝,倒了杯茶陪着。


    “是这个说法,还是分了好,勤快的多干,也是富了自己,懒汉少干,也是饿自己。”


    “可那还是社会主义吗?”


    李树和一乐:


    “啥主义也不能叫干得又多又好的吃亏啊。”


    肖队长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一下子走不出来,毕竟他当了这么些年队长,对大队、公社这样的制度,是有感情的。


    酒过半晌,李树和夹了个小葱凉拌木耳,突然想起孙老板的生意来:


    “哎肖队长,我有个事儿想跟你打听一下。”


    “啥事,你说。”


    “咱们大队,有没有采石耳、竹荪的?多了少了不管,只要质量合格就行。”


    肖队长捏着小酒杯,停在半路上,问:


    “咋,你还收山货啊?”


    李树和摇头:


    “不收山货,就要这两个,其它的先不要。”


    肖队长放下杯子,一笑,突然朝外吼了一嗓子:


    “秀莲,去把采的那点石耳拿出来。”


    “啊?”


    李树和是真的意外了,他还想跟队长打听打听,没想到直捣黄龙了。


    这不是缘分,什么才是?


    “肖队长就采这个?”


    肖队长还没开口,倒是一直闷葫芦似的钱福海,开头了:


    “肖队长懂药性,会上山采草药。你没看见,现在后院晒的就有。


    路上遇见了石耳,指定也会采,毕竟价格好嘛。”


    秀莲婶子,这会儿已经拿了个篓子,看系绳,平时应该是挂在哪儿的。


    李树和等她打开,一看还不老少的,有个三四两中。


    “挺好,肖队长,秀莲婶子,我说一下价格哈,给挑的话就是90,不给挑,我只能给80,因为碎的,不合格的,人家不要。”


    石耳的价格一直不便宜,不过这东西实在是少,肖队长一个季节就采了这么些,跑到城里去卖,都不知道卖给谁,只能去碰贩子,反正供销社、土货收购站,大部分时候是不要的。


    太贵,不走量,人城里干货柜台也不卖这个。


    只有一些招待外宾的国有大饭店有需要,才下达一点任务,收够了也就不要了。


    秀莲嫂子对90这个价格,很心动了,只是家里都是肖队长做主,她也不敢开口。


    肖队长也愿意卖,只是他不懂让挑是怎么个挑法:


    “那李老板你挑挑看嘛。”


    李树和没跟孙庆春讨教,但有上辈子的经验,他挑起来也是轻车熟路的。


    说起来,当然有一套一套的标准,比如形状完整、耳质均匀,表面平滑,气味自然,乃至于泡发率啥的。


    但是李树和这种老手,已经形成本能了,大概翻一翻,就能挑个七七八八。


    肖家这点石耳,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可能跟肖队长采药人的习惯有关。


    李树和只挑出来十来颗不合适的,然后把底下的碎片拨出来:


    “喏,剩下的都可以了。”


    一直在看他的肖队长,也是松了一口气:


    “行,就按你说的价,你车上有秤,你自己来称嘛。”


    李树和也不客气,拿了把戥子出来,还是李德勇去帮他找来的老东西,花了20块钱,能精确到1厘。


    自从接了孙庆春的活儿,他就备上了,今天还是第一次用。


    肖队长家的秤,只能到两,但拿来估一估是够的了。


    “3两8钱6厘,90一斤,拢共是34块7毛4,算你34块8,对吧?”


    这心算的本事,也是一绝。


    肖队长拿笔算完,服得很:


    “怪不得李老板年纪轻轻就能做生意了,这本事不服不行,一点没错,就是34块出头。”


    李树和当下就点了钱,交给肖队长,才说道:


    “肖队长按照这个标准,帮我再收一点怎么样?我还是给你90,你给多少,就看你的了。”


    他早就想好了,靠自己两个腿跑,腿断了也跑不了多少,每个村子找个靠谱的帮忙,效率最高。


    这个肖队长,就挺合适。


    秀莲婶子眼睛一亮,从后面推了推肖队长,这马上包干到户了,人人都想多赚点钱,她也不例外。


    卖猪的钱,那是集体的,收石耳的钱,可就全是自己的了。


    肖队长瞪了她一眼,看得她不敢再动,嘟囔着回到灶下去了。


    他才转过来跟李树和说道:


    “帮你收货是行,但你得结现钱,不然这东西贵,我赔不起。”


    “那肯定的。”


    孙庆春给他是现钱,他当然也给的现钱——说到底,都是家底儿太薄,赔不起这种贵货。


    等李树和吃完饭,装上两头黑猪,骑回上河大队的时候,心里美滋滋的。


    没想到今天去一个地方,办成了两件事。


    按照肖队长说的,他们东阳坑,乃至于边上的大队,采石耳还不少,他约莫着能收个十来斤货。


    这就不少了,转一道手,顺利的话,能挣个3、400块呢,又是一笔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