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路还很长
作品:《甘涩》 秋意愈发浓稠,校园里的梧桐叶大片大片地染上金黄,风一吹便簌簌落下,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
期中考试刚过,高二年级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也迎来了至关重要的中期汇报环节。
各个项目组需要在全年级师生面前展示阶段性成果,并接受质询。
顾庭之和杨妩负责的“校园微环境优化”项目,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汇报前一周,两人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指导学生的准备工作上。
PPT的打磨、讲稿的梳理、数据的反复核验、可能遇到的问题预演……
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这天晚上八点多,教学楼里大部分教室已经熄灯,只有高二致远班的教室还亮着。
顾庭之和杨妩正带着项目核心组的几个学生进行最后一次模拟演练。
黑板上画满了逻辑框架图,讲台上摊着各种数据表格和模型草图。
“停一下,”顾庭之抬手打断了正在讲解物理测量数据部分的陈浩,“这里,关于不同楼层教室光照度的对比,你只给出了平均值,但标准差很大,这说明数据离散度很高。
汇报时,评委很可能会问,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楼层因素造成的,还是不同教室的朝向、窗外遮挡物等因素影响更大?
你需要准备好解释,甚至可以考虑做一个简单的方差分析来支撑你的结论。”
陈浩挠了挠头,有些为难:“顾老师,方差分析我们还没学过……”
“没关系,概念我可以帮你理一下,”杨妩适时地接话,拿起笔在白板上快速写下一个简单的公式,“你只需要理解,这个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量化不同因素对结果影响的显著程度。
具体计算我们可以用软件完成,你汇报时重点说明分析思路和结论就好。”
她三言两语,就将一个学生眼中的难题化解为一个可以操作的步骤。
顾庭之站在一旁,看着杨妩专注的讲解,灯光下她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神情冷静。
这种在专业领域游刃有余的自信,让她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在她脸上多停留了几秒,直到杨妩似乎有所察觉,微微侧头,他才略显仓促地移开视线,掩饰性地咳嗽了一声,指向PPT上的另一处图表。
这样的场景,在这一周的备赛中屡见不鲜。
他们之间的配合越发默契,如同经过精密调试的齿轮,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明白对方的意图。
顾庭之负责把握数据的严谨性和物理原理的准确性,杨妩则擅长将复杂的数据和关系转化为清晰直观的模型和逻辑链条。
他们在专业上的互补与互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在这紧密的工作联结之下,情感的暗流也在悄然涌动。
自从那次关于经历的交谈后,两人之间最后一点因过往而产生的隔阂似乎也消散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欣赏,以及一种心照不宣的靠近。
顾庭之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将目光从杨妩身上移开。
他会注意到她思考时微微蹙起的眉头,会记住她喜欢用哪种颜色的笔批注,会在她连续工作太久时,不动声色地帮她续上一杯温水。
他甚至开始留意她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疲惫,然后想办法分担更多的工作。
而杨妩,也同样无法忽视顾庭之的存在。他的严谨、负责,以及那份褪去愧疚和小心翼翼后,愈发显得沉稳可靠的特质,都让她感到安心。
她开始习惯在遇到难题时,第一个想到与他商量;习惯在忙碌的间隙,抬头看到他伏案工作的身影,心里便觉得踏实。
那天他脱口而出的“我们杨老师”,虽然当时让她有些措手不及,但事后回味,心底却泛起一丝连自己都不愿深究的、隐秘的甜意。
但她依然保持着理智的克制。项目正处在关键时期,任何个人情感的波动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
她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工作上,刻意忽略着心底那片悄然滋生的、名为“顾庭之”的涟漪。
中期汇报会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举行。大礼堂里座无虚席,气氛严肃而热烈。
轮到“校园微环境优化”项目组上台时,顾庭之和杨妩坐在台下第一排,看似平静,实则手心都微微捏了一把汗。
项目组的同学们表现得异常出色。
他们用清晰的语言、直观的图表和严谨的数据,展示了前期大量的实地测量成果,并初步建立了光照、温度、噪音等环境因素与学生主观舒适度、专注度之间的数学模型。
虽然模型还不够完善,但其中体现出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赢得了台下评委和师生们的频频点头。
到了评委提问环节,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一位资深的物理特级教师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们用数学模型建立了环境因素与主观感受的关联,但主观感受的个体差异很大,如何保证你们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换句话说,你们如何确保收集上来的‘数据’是可靠的?”
这个问题直指项目的一个核心难点,如何将主观的、定性的感受,转化为相对客观的、可量化的数据。
台上的同学们显然有些准备不足,一时语塞。
就在气氛有些凝滞的时刻,顾庭之和杨妩几乎同时站了起来。
两人对视一眼,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顾庭之率先开口,语气沉稳:“李老师的问题非常关键。我们确实意识到主观数据的局限性。因此,在问卷设计阶段,我们参考了心理学常用的李克特量表,并进行了小范围的预测试和信度分析。
同时,我们正在尝试引入一些客观生理指标,如皮电反应,作为辅助参考,未来希望能与主观数据相互印证。”
他的回答侧重于测量方法和数据可靠性的技术层面。
紧接着,杨妩补充道,她的声音清晰而柔和:“李老师,您提到的个体差异,恰恰是我们模型下一步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我们目前建立的是宏观的、统计意义上的关联。
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引入聚类分析的思路,希望将学生按照对光、温、声等环境因素的不同敏感度进行分组,未来或许可以提出更具个性化的微环境优化建议,而不是一个‘一刀切’的方案。”
她的回答则从数学模型的发展和深化角度,化解了质疑,并展示了项目的未来潜力。
两人一唱一和,一个从物理测量角度夯实基础,一个从数学建模角度拓展边界,配合得天衣无缝,不仅圆满地回答了评委的质疑,还将问题巧妙地转化为了项目未来的亮点。
台下响起了赞许的掌声。
顾庭之和杨妩相视一笑,那一刻,无需言语,一种并肩作战、默契无间的成就感与愉悦感,在两人心中油然而生。
台下有细心的老师注意到了他们之间这非同寻常的互动。
汇报会圆满结束,“校园微环境优化”项目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同学们兴奋地围住顾庭之和杨妩,七嘴八舌地表达着激动和感谢。
“顾老师,杨老师,我们成功了!”
“刚才吓死我了,多亏两位老师!”
“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设计优化方案了?”
看着学生们一张张洋溢着成就感和求知欲的年轻脸庞,顾庭之和杨妩都感到由衷的欣慰。
所有的辛苦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一片绚丽的橘红。
学生们陆续散去,喧闹的校园渐渐恢复宁静。
顾庭之和杨妩并肩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金色的落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轻响。
“今天,表现得很好。”顾庭之侧过头,看着身旁被夕阳勾勒出柔和光边的杨妩,轻声说道。
他的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超越了同事范畴的温柔。
杨妩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
他的眼睛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明亮,里面清晰地映着她的身影。她的心微微一动,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胸腔里蔓延开来。
她弯起嘴角,回以一个同样真诚的笑容:“你也是,配合默契。”
简单的五个字,却仿佛包含了千言万语。是对今天出色表现的肯定,也是对这段时间以来彼此信任、相互扶持的总结。
两人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走着,享受着这忙碌过后难得的宁静与惬意。
秋风拂过,带着凉意,也带着落叶的清香。
他们之间的距离很近,近到能感受到彼此衣袖摩擦的细微声响,能闻到对方身上淡淡的、属于校园的粉笔和书本的气息。
一种微妙而安宁的氛围在两人之间流淌。
过去的重负似乎已被卸下,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此刻,并肩行走在洒满金色阳光的校园小径上,他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有一种崭新的、充满希望的东西,正在彼此心中悄然生长,坚实而温暖。
路还很长,但有人同行,便不再觉得孤单。
我回来了[摆手][摆手][摆手]
但人感冒了[捂脸笑哭][捂脸笑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