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空印案爆发,老朱要大开杀戒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这也不奇怪!
朱元璋向来多疑,看似对朝廷大事放手,但其实放的全是细枝末节,大局一直掌控在手中。
这些空印,可不是细枝末节!
因为,谁如果拿到了这些空印文书,可就是掌握一地,如果有人想要起事,仅凭这些文书,他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攻克一城!
这对朱元璋来说,冲击力实在太大了。
这也是他绝对无法容忍的!
“是,父皇!”
朱棣表情凝重的拱手应是。
此事的确是太严重了,更主要的是,这空白文书,居然放到了皇帝的桌案上。
不难想象,此事究竟有多么的猖獗。
如果只有一地这样倒也还好,但要是全国各地都是如此。
一时间,朱标的脸色变得愈发凝重,都无法想象,那会是怎样的后果。
以朱元璋的性格,绝不会和官员妥协,那必将是一个血雨腥风的结局!
接着,他便出去传旨了。
朝堂上,群臣皆至,却都一头雾水,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要知道,最近朱元璋可是一反常态,将朝堂之事几乎全推给了太子主持。
而且今日不是都举行过早朝了吗?
怎么突然又宣群臣进殿?
难道朱元璋转性了?
这段时间,官员们也被推行内阁制等,折腾的头晕眼花,此刻虽然埋怨,但也不敢多言。
只是目不斜视的在那等候着。
然而这回气氛却很怪异。
只见朱元璋进殿以后,面若冰霜。
朝堂上的气氛,瞬间无比沉重。
“谁能给咱解释一下,这空白文书上的官印,是什么情况?”
朱元璋端坐在高位上,直接把那本空白文书,往大殿上一丢。
他眼神如鹰隼一般,扫视着群臣的表情。
瞬间,大殿之上,落针可闻。
一众官员在看到那本空白文书以后,都像见了鬼似的。
面如土色,噤若寒蝉。
甚至有几名官员,已经浑身颤栗,吓得差点失禁。
这毫不夸张。
在剥皮实草、杀人如麻的朱元璋面前,没一个官员能抗住此等威仪的。
尤其是这空印文书亮出来,众人都明白了。
这下完了!
彻底完了!
此事被朱元璋得知了,这下不知道会死多少卿卿性命。
尤其是那些签写过空白文书的官吏。
此刻更是面色苍白,心如死灰。
此刻,殿上无一人言语。
李善长目不斜视,一言不发,看着风淡云轻,但是那紧握的拳头,却显示出他心里的波涛汹涌。
刘伯温则像是轻叹了一声,接着眼神复杂的看了群臣一眼,略带惋惜的收回视线,但也是保持缄默,没有出列多说一句。
就连一向缓和朝堂气氛的朱标,此刻都是面若冷霜的站在一旁。
冷眼看着殿上的群臣。
“没人应声是吧?你们觉得不说话,此事就过去了吗?”
朱元璋沉声说道。
“微臣……犯了死罪啊!”
没成想,这时,户部尚书心一横,站了出来,直接跪倒在地,浑身颤栗的说道。
“杨思义?没想到咱这么看重你,这其中居然还有你的事……”
朱元璋眼睛微眯,望了过去。
这户部尚书,名叫杨思义。
算是劳苦功劳的一名老臣。
在朱元璋起兵时,他就被授起居住。
后来又担任司农卿,直到开国以后,理所应当的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朱元璋一直很信任此人。
此刻却是万万没想到,此事竟然是杨思义最先认罪。
“微臣……罪该万死!”
杨思义声音颤抖的说道。
“怎么死不是你说了算。”
朱元璋淡漠的说道:“不过即便是死,也得先把事情讲明白,咱能保一条血脉。”
“谢陛下隆恩!”
听到这话,杨思义面如死灰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一抹强笑:
“陛下,这些全是地方上签发的空白文书,因为户部负责各地赋税,有数目登记,而各地的钱粮也要按照户部登记的数目缴纳……”
“但是,地方缴纳的钱粮,总会由于各种原因,有所缺漏,每次缺漏,都得返回地方,重新补足数目。”
“由于太过繁琐,所以各地官员便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而是命令手下,持有空白文书,但凡相差不多,就按照户部手册的数目缴纳即可。”
“这也是元朝旧制,微臣为了按时完成收缴任务,也就含糊行事了,并没有向上禀报此事。”
“微臣罪该万死,还请陛下赐死!”
杨思义声泪俱下,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交代了个清楚。
朱元璋一直都神情极为淡然:“说完了吗?”
“完了。”杨思义像是虚脱了一般,瘫倒在地。
“那便传旨吧。”
“着刑部、督察院、大理寺,三司彻查空印文书一事,亲军都尉府前去各地拿人!”
“凡签发空印文书者,死!”
“各地布政使以下,左右参政、通判、县丞等,但凡参与此事者,不用禀奏,杀!罪行较轻者,可充军论处!”
朱元璋这番话说的轻飘飘的,但是听在群臣耳朵里,却是重如千斤。
有不少人,当场面如死灰。
朱元璋这简直是不计后果的做法。
要知道,参与过签发空印的官员,何止几百?
这是一件群臣心照不宣的事情,各地起码有八成官员用过此法。
如果真的按朱元璋的旨意执行,恐怕各地官员,差不多都在劫难逃啊。
但是这时,朱元璋言语间的威仪与血腥,却是让人不敢反驳。
因为他们知道朱元璋。
朱元璋越是淡然,就越证明,他心中的怒火,已经到了无以言表的地步。
此刻,他就像一座活火山似的。
谁敢在这时发表意见,那无异于点燃了火山。
那就不是“活腻了”可以形容的。
这朝堂,怕是要大变天了。
一旁的朱标眉头紧锁,他听完杨思义的话后,也能明白,此行虽然不合规矩,但也的确是官员们的无奈之举。
朱元璋这般行事,属实有点过了。
这……可是要把大多数地方官员都杀一遍。
真的这样实施的话,各地起码会动荡三年。
要知道,那些地方官员大多都经历过战事,了解百姓疾苦,对于地方治理已经非常成熟了,其中不乏一些多有贡献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