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谁都阻止不了朱元璋杀人,除了朱闲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为了空印这么大动干戈,一刀切的处罚,真的值当吗?
朱标心里犹豫不决。
但是他也明白……自己父皇是不会犹豫的。
踩着尸山血海,夺得天下之人,绝不会妇人之仁。
这可如何是好?
难道就要这样看着,朝堂上下大变天吗?
他想开口,但是看见面若冷霜的朱元璋,还是轻叹了一声,没有言语。
因为这种情形下的朱元璋,简直太恐怖了!
平日里和朱元璋辩论可以,那是商讨国策。
但是这回,却是真的触碰了朱元璋的逆鳞!
那便是朱元璋最重视的权力!
作为乱世中杀出的皇帝,朱元璋决不允许手下的权力失控,不然早就死在了乱世之中,现在虽然做了皇帝,但是那份警惕,从未有过消减,甚至还更加敏锐。
即便是朱标,也不敢在此时,招惹朱元璋分毫。
因为此事,的确没有商量的余地。
“二虎,你去督办此事,如有懈怠者,直接问斩,不用禀报。”
此刻,朱元璋淡然的说道。
一旁侍候的二虎立马领命道:“遵旨!”
殿上的群臣里,有和空印有所牵连的,听到这话,已经面如死灰。
那些没有牵扯的,此刻有面带戚戚。
他们明白,自己没有牵扯进去,并非自己真的比他们好,而是因为他们的职务和空印一事不沾边。
但要是和杨思义一样,掌管户部,那也在劫难逃。
有一说一,在朱元璋手底下做官,属实压力山大……动辄就是问罪杀头。
“退朝!”
朱元璋自顾自的说道。
语毕,再没看群臣一眼,直接拂袖离去了。
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劝谏,朝堂上下,完全被朱元璋的帝王威仪给震慑住了。
在朱元璋离开以后,群臣仍然站在原地,半晌没有回过神来。
过了许久,一群高官,才像行将就木似的,心不在焉的各自离开了。
刘伯温走到朱标身边,略一思索后说道:“殿下,微臣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
“让我去求情是吗?”
还没等刘伯温言语,朱标便苦笑着说道。
“微臣所言,并非出于私心,而是顾全朝堂大局。”
刘伯温点了点头:“如果真按陛下的命令行事,恐怕整个朝堂都会动荡,而放眼朝堂上下,也就殿下,可以在此时劝谏陛下了。”
“我哪里不知道这些,但是……”
朱标一脸苦笑。
此事说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难如登天。
朱元璋心意已决,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不难看出,他究竟有多么震怒。
这次他恐怕要乾坤独断了。
即便是自己出言劝谏,也很难成功。
“行了,我尽量劝劝吧。”
朱标头疼的说道。
“那便辛苦殿下了。”刘伯温也一脸苦笑。
这也是无奈之举。
他是真的不想亲眼看着,朝堂大乱。
可是……
朱标轻叹一声,送走了刘伯温后,来到了后宫。
寝殿之中,朱元璋还在逐个翻着案上的奏折,面色铁青。
这放在几天前,朱标肯定会欣慰不已,父皇可算是干活了。
但是此刻他却是明白,朱元璋这是为了揪出错漏之处,如果被他找到,恐怕又有人要命丧黄泉。
一旁的马皇后,有些担忧的看着朱元璋。
很明显,马皇后也明白此事的重要性。
但是后宫不得干政。
她也不好多言,只是看见朱标后,使了个眼色。
显然,也是示意朱标劝谏。
朱标心领神会,却是一阵苦笑。
怎么都让自己出言劝谏啊!
太相信自己了吧?
主要是即便是自己,也办不到此事。
但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阵。
“父皇……”
朱标吞吞吐吐的,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不用多言,咱心意已决!”
还没等朱标开口,朱元璋就像是猜到了他要说什么,冷声说道:“你这性子太软乎,对天下黎民而言是好事,但是面对这些贪官污吏,只会给他们可乘之机!”
“这次如果不是咱发现了此事,还不知道他们居然如此胆大妄为!”
“不必多言了,这次咱决心已定,杀一批!下狱一批!”
“只有让这些贪官污吏狠狠长个记性,他们才会安守本分!”
“这……”
朱标欲言又止,实在不知道怎么说好了。
这还如何劝说?
父皇一上来,就堵死了所有的由头。
如果再说下去,恐怕自己都要挨一顿罚。
一想到这,朱标只好苦笑道:“父皇说的对,这些贪官污吏的确该死,您做的对。”
没招了。
此刻的朱元璋完全听不进去话,只好先顺着他的心意。
“嗯。”
果然,朱元璋闻言这才面色稍缓:“你先和咱一起翻一遍这些折子,咱倒要看看,这群家伙还耍了什么咱不知道的花招!”
“遵旨。”
朱标无奈颔首。
这时,马皇后却是忽然奉上了一杯茶,轻笑道:“重八,此事牵连颇深,我看不急在一时,不妨先做别的事?”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要紧的事?”
朱元璋眉头微皱。
如果不是马皇后说这话,换做旁人他都直接骂人了。
然而马皇后却是轻笑道:“我看你都气糊涂了,刚才咱们不是在商议如何封赏朱闲的事情吗?”
“我刚想起来,我觉得此事不能光由咱们决定,要不先探探闲儿的口风呢?”
“你也了解,那孩子和你一样是个倔脾气,又爱多思多想,如果封赏的太过贵重,万一吓到了他,再拒绝赏赐可如何是好?”
“届时咱们一番心意,没用对地方,反倒白白浪费了。”
“不然你先去找朱闲聊聊?”
朱标闻言,瞬间一怔。
接着满眼佩服的冲马皇后点了点头。
自己母后果然是最了解自己父皇的人!
父皇如今最在乎谁?不就是朱闲吗!
如果有朱闲来劝说,那恐怕比一百个自己都管用!
最主要的是,人家朱闲并没有任何忌讳,在他眼里,朱元璋不是皇帝,就是他做点小买卖的父亲罢了。
说起朝堂之事来,根本不用避讳。
以朱闲的智慧,一定能点明此事弊病和父皇处罚过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