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按照朱标大婚的规格办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在他心里,朱闲不是外人,那和自己的亲儿子没有区别。


    要封赏儿子公爵之位,当然不能随意了事,自然得让马皇后这位母亲,来参与决策了。


    就如他所说。


    如果他的封赏,没让马皇后满意,那以她对朱闲的宠爱,一定会找自己麻烦的。


    与其这样,还不如让马皇后参与决断。


    “标儿,你觉得呢?”


    这时,马皇后轻笑着看向了朱标。


    “儿臣没有意见,您只要尽快让朱闲入仕干活就好了。”


    朱标满脸疲累,有气无力的说道。


    他对这些是真的毫不在意。


    这半个月里,朱元璋三不五时的就跑去朱闲那里,至于政务,自然是全都丢给自己!


    正巧这时朝廷正在推行摊丁入亩和内阁制等事。


    那叫个千头万绪、焦头烂额,朱元璋又做起了甩手掌柜。


    这段时间,朱标过的简直是晕头转向!


    如今他也不想任何了,管你封赏朱闲什么,什么都行,赶紧拉朱闲入仕干活吧!


    朱元璋微微蹙眉,略显不满的说道:“你小子这是什么态度?朱闲的爵位哪里能随便封赏呢?以后他可是你的肱股之臣,当然要仔细斟酌。”


    “那您倒是尽快让他入仕给我干活啊!”


    朱标直接就急了,这段时间里,朱元璋都去过多少次朱闲小院?


    每次都哄自己说是去拉朱闲入仕干活。


    但是结果呢?


    朱元璋每次都是吃饱喝足的回来,而且还顺手牵羊了不少好东西。


    就像是去郊游了似的!


    最可气的是每次还和自己分享说,又有什么新见新闻。


    主要是你干点正事啊!


    朱闲呢?


    活生生的朱闲呢?你倒是把他拉入朝堂啊!


    如今朱标是完全绝望了。


    爱干嘛干嘛吧,无论封赏他什么,尽快办正事吧!


    他真的快扛不住了。


    “这件事,咱自有安排!你别着急!”


    朱元璋佯装正经的轻咳一声,接着对马皇后说道:“还有,妹子,朱闲那小子那么穷,届时咱赏他一些财物,能够让他安稳度日,就按标儿大婚时的规格如何?”


    这话如果被外臣听见,恐怕当场就得吓死。


    朱标是何人?


    那可是大明储君,将来的皇帝!


    朱闲呢,一介乡民罢了。


    但是如今,朱元璋居然要按照朱标大婚时的规格,封赏朱闲?


    先不说封赏的多少。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极大的逾矩了!


    但是此刻,朱元璋一说完,无论是马皇后还是朱标,都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好像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朱标是完全麻木了,根本不在意。


    马皇后则是满意的连连点头:“这样甚好,另外我再给他添上一些私房钱,差不多也就足够了。”


    “妹子说的哪里话,哪能让你掏钱呢,从国库出不合适,咱就自己出了!”


    朱元璋说道。


    “什么?你还藏着私房钱?”


    马皇后眼睛一眯,盯着朱元璋说道。


    “咳咳,没有,咱哪有私房钱,不都被妹子你攥着呢吗?”


    朱元璋顿时心虚的说道。


    “哼,行了,那就这么定了,快点写奏折吧!”


    马皇后催促道。


    “哈哈,好……”


    朱元璋笑盈盈的,从一沓奏折中,找出一本空白文书。


    他写完以后,再下发到李善长手里,等润色完写成圣旨,就可以下发了。


    但是在朱元璋随手抽出一本空白文书后,却是瞬间一怔。


    只见那空白文书上,居然印有一个地方主官的印章!


    这是何意?


    朱元璋呆住了。


    正常来讲,地方主官的印章可是权力重大,有此印,可以调动一方民政,如果事发突然,甚至能调动部分地方驻军了。


    平时,这官印必定要小心保管,人在印在,如果丢了印……那可是罢官丢命的大罪啊。


    但是如今,居然出了一本印着官印的空白文书?


    如果有歹人,在这上面写点东西。


    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一想到这,朱元璋顿时拍案而起:“这文书究竟是怎么回事?”


    “嗯?”朱标先是一怔,旋即,他看见那本空白文书后,也瞬间面色大变:“这……这怎么可能?”


    朱标瞬间紧张起来,一下子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要是朱闲在这,一定会颇为感慨的呢喃,明初四大案的空印案,这不就爆发了嘛。


    明初四大案,分为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还有便是……空印案!


    前面三桩大案,皆是权臣犯罪,牵连颇深。


    而空印案却有所不同。


    没有权臣主使,你甚至都揪不出一个主犯。


    因为大多数地方官员,都是主犯!


    这是满朝官员心照不宣、官官相护,所犯的大案!


    只有朱元璋等人,被蒙在鼓里。


    最可笑的是,其实官员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的确是被逼的。


    按照朝廷制度,户部登记的钱粮,应该和地方上登记的钱粮分毫不差,但是说的轻巧,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光是沿途损耗的数目,就没有定数,更别说还有一些记账上的疏漏短缺。


    这一短缺,就会导致地方在缴纳钱粮时,和朝廷对个半年,而朝廷催的又紧,情急之下,这些地方官员们便想出了空白文书的法子。


    让交付钱粮之人,自己按照情况填写数目。


    其实这也属于元朝旧制。


    他们自然明白,用这个法子会有怎样的后果,但这是整个官僚体系的默契,没人会顶着开罪所有人的风险,挑明此事。


    但他们也够倒霉的,现在却不知怎的,居然在献上的奏折里混入了一本空白文书。


    然后就被朱元璋无意间给发现了。


    “传旨……上朝!文武百官,一个都不能少,违令者杀!”


    朱元璋面色铁青,此刻的他,就像一只暴怒的野兽一般。


    磨牙吮血,杀意滔天。


    这便是从尸山血海里走过的朱元璋。


    平日里,他就是朱闲小院里那个随和又带点俏皮的老汉,但当他发怒时,他又变成了那个从草根一路搏杀,暴戾无情的铁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