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你说的不对,读书的目的不是治国平天下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没成想这时,还没等刘伯温回话,那孩童就面带迷茫的说道:“先生,您别误会,我才读到《里仁》篇罢了,”


    “呵呵,还挺谦虚啊。”


    宋濂笑盈盈的说道:“就你这个岁数,有几人能读到《里仁》篇?你已经做的很好了。”


    “不是吧。”


    话音落地,那孩子却有些狐疑的看向宋濂说道:


    “但是我们村子大多数孩子,都学会《里仁》篇了啊,甚至学的快的,大半本论语都读完了。”


    “什么?”


    一听这话,宋濂瞬间傻眼了。


    旋即有些好笑的摇了摇头:“小儿郎,你的同窗们是在骗你的吧?七八岁怎么可能读完大半本论语呢,肯定是逗你玩的。”


    要知道,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这个岁数能把字认全就很好了,能像这个孩童似的,开始学习论语,读到《里仁》篇就很了不起。


    更别说把论语读完大半本。


    开什么玩笑!


    也就官员子弟才有这水平吧。


    这孩子可能不明情况,被那些孩子逗乐了。


    没成想,那孩子却很坚定的摇了摇头:“我说的是真的,我的同窗们在课堂上都讲过论语,他们的进度都超远于我。”


    “什么?”


    一听这话,宋濂瞬间傻眼了。


    这怎么可能?


    这要是真的,那此处,简直太神奇了。


    居然教养出如此多神童?


    怎么想都难以置信啊!


    “难道是有大儒在这里隐居教导?”


    就连刘伯温都觉得不可思议,在那思索良久,才蹙眉说道。


    他早就知道,朱闲在这里开办了免费书塾。


    但归根结底,不过是个村庄私塾罢了。


    一个村庄私塾的水平,哪能和城里相比?


    在他眼里,这些孩子可以读书认字就很好了,至于真的谈学问……


    还是免谈吧。


    但是如今,这些孩子居然进度这么快。


    他不禁想到了朱闲。


    难道,朱闲还专门请了一位隐居大儒,来教导这些孩子?


    如果是其他人,他绝对不会相信,一位大儒能看上一个少年开办的村庄私塾。


    但是面对朱闲,他却不敢保证了。


    不说别的,就仅凭朱闲这份才智,就让刘伯温都为之折服。


    尤其是和他交谈时如饮甘霖的感觉,更是令人不自觉的沉醉其中。


    如果能每天和朱闲交谈,相互请教交流,那让一个隐居大儒留在此地,顺便教导下孩童,也不足为奇。


    “你们先生还在书塾里吗?”


    一想到这,刘伯温便向那几个孩童问道。


    这时,宋濂也回过神来,顿时深以为然。


    是啊,这种事只有大儒才可以做到。


    自己随便外出逛逛,居然遇到了儒学高人了啊。


    毕竟此处的地主这么心善,也许大儒被吸引在此定居呢?


    机会难得,当然要去看看。


    “先生平时就住在书塾里。”


    孩子乖巧的答道。


    “就住在书塾里?真是简朴啊!那小儿郎能带个路吗?”


    听到这话,宋濂又是一阵感慨,接着看向那孩童说道。


    “当然可以!”


    几个孩童们玩心正盛,当即蹦蹦跳跳的带起路来。


    在路上,为首的孩童还在笑盈盈的问道:“先生,你们都是读书人吗?”


    “呵呵,对啊。”


    宋濂一摸胡须,轻笑着说道:“老夫我年少时,条件比你们还要艰苦,你们能有读书的机会,一定要好好读书。”


    “以后考取了功名,辅佐君王治理社稷民生,传下圣人道统,才不负现在的辛苦,记住了吗?”


    宋濂趁此机会,在这教导起孩童来。


    然而这几个孩子一听,却是连连摇头:“先生,我认为你说的不对。”


    “嗯?”


    宋濂一怔,旋即和刘伯温对视一眼,都不禁心底发笑。


    从前都是他教诲别人后,别人急忙点头应是,哪有像这个孩童似的,竟然反驳自己不对?


    他当即觉得有趣起来,轻笑着问道:“那你说,我说的哪里不对?”


    “读书的目的!”


    孩童果断的说道。


    “目的?”


    宋濂原本以为,自己会听到孩子们幼稚的话语,但却没想到,这孩童所说之言,居然还意味深长的样子。


    他眉头轻皱:“那你说读书是什么目的?不就是治国平天下吗?”


    要知道,这可是儒生毕生的追求啊。


    无论你的先生是何人,但凡是儒生,都得承认这一点。


    怎么这孩子看着知书达理的样子,还会提出反驳?


    “不不不,儒生们喊的口号是治国平天下,但其实,就是为追求功名利禄,自寻的借口罢了。”


    “他们大部分都是人浮于事,真的想给天下黎民做事,那不如去做一个农业赋税水利方面的官吏,这样对百姓而言,更加实惠。”


    “对百姓而言,朝廷官吏发再多的公文,都不如水利官员有良心,在修建堤坝时,别偷工减料,都不如税官更加清廉,少克扣百姓税钱。”


    孩童声响清脆,掷地有声。


    “这……”


    这番话说完,宋濂却是当场呆滞。


    这话说的,的确有道理,而且直击时政啊。


    要知道,如今朝廷官员的确存在此弊病,众人都摆出高高在上的官威,而真正接触民生,了解百姓的官吏,却被众人讥讽嘲弄。


    这就导致众官员,嘴上说着济世安民,其实只是在朝堂上沾名钓誉,想要谋取更高的官职罢了。


    别说济世安民,即便让他们劝谏一下陛下的不当之处,恐怕他们都会被吓死。


    圣贤书,全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还不如去地方,做一个水利之类的小官,直接和百姓打交道。


    起码还可以做点实事。


    这些全是宋濂久经朝堂,才得出的感悟。


    他万万没想到,竟然会从一个孩童口中,说出这样的话。


    “这是你们先生讲的吗?”


    宋濂紧忙问道,这些话,绝非一个孩童能领悟的,一定是教书先生教导出来的。


    难道,是那位神秘大儒教的?


    “不是。”


    没成想,这孩童却是摇了摇头:“这是我们少爷讲的。”


    “少爷?”


    宋濂一怔,又是那位少爷?


    他居然在政事上,还有此等见解?


    一时间,宋濂对这位少爷愈发好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