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京郊居然有如此大善人,一定上奏陛下给他请功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老丈,你们这位少爷该不是骗子吧?”


    宋濂惊疑不定的问道。


    “你这人说的什么话!我看你是个读书人,才和你说几句,你居然敢这样污蔑我们少爷!”


    宋濂的话,却瞬间激怒了老汉。


    “我,我就是觉得反常,怕你们被蒙骗。”


    宋濂紧忙说道。


    他可是了解,有些黑心地主看佃户不认字,就故意以极低的租子,诱骗佃户签字,其实文书上却写着重租。


    待收租时,再对佃户们剥削压榨,甚至逼着佃户卖儿卖女,全家为奴。


    然而老汉却面色难看的盯着宋濂说道:“懒得和你多言,你请便吧。”


    语毕,他不再理会宋濂,继续种地了。


    “这……”


    宋濂眉头紧锁,对刘伯温说道:“我看这事好像不简单,你说那地主不会是在诱骗这些百姓吧?”


    “宋兄应该多虑了。”


    刘伯温无奈的苦笑道。


    这个宋濂想的简直太多了,如果朱闲这种行为叫诱骗,那全大明的百姓,恐怕都得求着朱闲诱骗他们。


    “不行,我得好好盘查一下!”


    语毕,宋濂直接朝村庄内部而去。


    这时,却在一处树荫下,看见几个七八岁的孩童,正在读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郎朗悦耳,一派朝气蓬勃。


    “居然是论语?”


    宋濂不禁一惊。


    在这乡野田间,居然还有孩童读论语?


    难不成是这里地主家的孩子?


    要知道,如今百姓生活艰难,普通百姓家里七八岁的孩子都开始下地干活。


    家里哪有闲钱,送孩子去读书?


    起码宋濂没有看到过。


    正常来讲,能读书的孩子,基本都是小康家庭。


    但是仔细打量一番,好像不太对劲啊!


    只见这几个孩子衣服上还有补丁,一副农家孩子的装扮,哪有地主少爷的模样?


    好奇之下,宋濂走上前去:“小儿郎,你们都是这村子的?”


    “先生好。”


    几个孩童见到宋濂,都紧忙起身,恭敬行礼。


    宋濂一看更为惊奇了。


    农家孩子,哪里知晓什么礼节?整日在地里像个泥猴似的。


    宋濂主管朝廷礼制,非常看重礼节,此刻见这几个孩童居然一本正经的向自己行礼,瞬间对他们颇有好感。


    此刻一位稍大些的孩童,一板一眼的说道:“我等是朱家村人,不知先生来此,有何贵干?”


    “哈哈,好孩子,不错。”


    见这孩子这么懂规矩,宋濂顿时乐呵呵的摸了摸胡子。


    “没事,老夫只是偶然经过此地,你们朱家村是有书塾吗?还有,你们都是同窗吗?”


    普通村庄,可没有书塾,基本都是七八个村子,才共同开办一个。


    “回先生的话,我们都在少爷开办的书塾里念书。”


    “少爷?”


    宋濂闻言,顿时一怔,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他还开办书塾?”


    要知道,想要诱骗那些佃户的前提,就是佃户们不认字。


    但是如今,教会了佃户孩子们认字,佃户不就能看懂那田契文书了,这还如何诱骗剥削他们?


    这和他想的截然相反啊。


    一时间,宋濂真的傻眼了。


    一旁的刘伯温笑而不语,甚至饶有兴趣的盯着宋濂的反应。


    “开办书塾倒是仁善之举,那他收取多少束脩啊?”


    宋濂颇为感慨的颔首,看这架势,束脩应该也不会太高。


    不然这些孩子也没钱进去读书啊。


    “束脩?少爷未曾收过。”


    那孩子满脸感激的说道:“少爷免费给我们请来先生,教我们读书认字,我们只需带好中午的干粮即可。”


    “未曾收过?”


    一听这话,宋濂瞬间呆滞了。


    还是开办义学?


    他当即觉得不可思议起来。


    两成的租子,开办义学,这不是古之圣人转世吗?


    这是真的吗?


    “伯温兄,这里居然有如此仁善的地主?”


    他瞠目结舌的看向一旁的刘伯温。


    “呵呵,都是陛下治理有方。”


    对于宋濂震惊的反应,刘伯温毫不意外,只笑盈盈的说了一句。


    “这可不光是陛下的功劳,这世上有几个地主,能做到如此地步!”


    宋濂当即严肃庄重的说道:“此乃真正的至纯至善,这京郊之地,居然有此等大善人,我主管朝廷礼制教化,居然未曾发现,真是天大的失职啊!”


    “回去后我一定要为此人请功,让他名扬四海!”


    “这……大可不必吧。”


    刘伯温摇头笑道。


    还用你请功?圣上都和人家打得火热。


    人家日后的官位,远远在你之上,还用你为他请命?怕是以后都得求人家提携你!


    “当然有必要了,大明有此乡贤,我们哪能让人家默默无闻。”


    宋濂一本正经的说道。


    旋即看着这些稚嫩的孩童说道:“这些孩子,就是那位少爷的功绩啊。”


    一想到这,他开口问道:“小儿郎,你知道你方才背的那段话,是何意思吗?”


    他这样问,是想知道这些孩子的学问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学的好,自己也好多给那位少爷报上一些功绩。


    “知道啊。”那孩子清脆的答道:“意思是说,学过的东西时常去温习复习,不是很高兴吗……”


    等孩子徐徐说完后,宋濂惊喜的颔首。


    “不错啊!”


    要知道,这个岁数的孩子,都是在干巴巴的背书罢了,未必能懂其中含义。


    而面前这个孩童,却可以很清楚的讲出其中真意,阐述的非常明白。


    这是许多即便在城里,先生更好的学童,也做不到的。


    这乡村书塾的教书先生,可不如城里的有水平啊。


    万万没想到,教出的孩子却比城里孩子水平更高!


    “你这论语学习到哪里了,都读懂了吗?”他慈眉善目的问道。


    “才学习到《里仁》篇……”孩童答道。


    宋濂瞬间满脸赞赏的点点头。


    对于这个岁数的孩童来说,学到这个部分已经很难得了。


    这可比城里的孩子强出太多了。


    宋濂摸了摸这孩童的脑袋,甚至生出了爱才之心。


    “伯温兄,这孩子真是聪慧,这么小的岁数就能读懂论语,留在这乡野太浪费了,我想把他带去城里教导,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