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不能让少爷把家产败光了,我们得多交租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不用刻意施恩,只需给百姓一个宽松自得的环境,他们就可以安居乐业。


    “算我一个。”


    徐达也轻笑着,上前帮忙。


    这时,前来的佃户中有许多人,不光拿了粮食,还拿了鸡鸭、鸡蛋,甚至活羊来的。


    “老丈,你们只需交粮就可以,拿这些东西是想做生意吗?”


    朱棣穿梭在人群中,见状连忙送上一根雪糕,疑惑的问道。


    早前他听自家管家提起过,佃户每年交租时,都像个集市一样热闹,这时有的百姓会带点自家的东西,做些小生意。


    他还是头一回亲眼见到。


    “什么小生意啊,这全是给少爷的!”


    那名老汉正手忙脚乱,原本有些不耐烦,看见雪糕以后瞬间眼前一亮,笑盈盈的站住说道。


    “给朱闲?”


    朱棣疑问:“不是说只用交粮吗,干嘛还要交鸡鸭呢?”


    “还不是因为少爷是个败家子!”


    没成想这时,老汉却满脸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啊?”


    朱棣闻言一脸懵逼。


    他从来都是听自己父皇说,朱闲乃天授英才,如果自己有这样一个儿子就好了,还叮嘱自己和朱闲学习。


    在这只待了一天一夜,朱棣都觉得深有同感,在这位少年身上,他的确可以学到挺多东西。


    这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说朱闲是败家子的!


    “他当然是败家子了,竟然只收两成的租金!这是想饿死自己吗?他每年收的租子,恐怕都留不下几个钱!”


    那老汉痛心疾首的说道:“不光这样,他还免费办学堂,赠医施药,时而周济一下佃户。”


    “就他这样花钱,还不是败家子吗?我们都怕,用不了几年,他就要把家业败空了!”


    “所以大家才给少爷多送点东西,省得他变成个穷光蛋!”


    “好了好了不和你说了,我这可是今年刚生的小羊崽,得和少爷叮嘱一下,不能随便杀了炖肉,得留到他成婚时再说。”


    “否则别人看见少爷家如此寒酸,不得小瞧了少爷!”


    朱棣听的满脸懵逼,他这是第一次见到,竟然有佃户,会这样为地主考虑。


    正常来讲,地主和佃户之间的矛盾,可是非常尖锐的。


    佃户们攒点钱粮不易,想让他们拿钱,和要他们命没有区别。


    一头羊崽对于他们而言,可是笔很大的数字。


    他从未见过竟然有佃户,担心地主败落下去。


    “但是……你家也不算富裕吧,出手这么大方?”


    朱棣眉头一皱,难以置信的问道。


    “你这是什么意思!”


    那老汉明显脾气有点爆,气鼓鼓的说道:“我们又不傻,像少爷这般的好东家,整个大明都找不到第二个,如果少爷倒了,我们依靠谁去!大家都盼着少爷家族兴旺,子孙绵延呢!”


    “好了,不和你说了,特么的,那个赵小气就是抠门,竟然只拿了几筐鸡蛋,还好意思留下吃面,真不要脸!”


    这时,老汉不屑的翻了个白眼,那吃了两口的雪糕,被他意犹未尽的收了起来。


    还笑盈盈的对朱棣说道:“这玩意真好吃,我家那几个小孙子都没吃过,真是可惜……”


    “这……”


    朱棣有些好笑的耸耸肩。


    这老汉知道感恩,心地不坏,但到底脱不掉身上的小家子气。


    他笑着又递过去几根雪糕,说道:“拿回去给小孙子吃吧,这是朱少爷给的福利,叫做雪糕。”


    “什么!”


    没成想,此话一出,那老汉瞬间惊呼出声。


    接着便气得直跺脚:“我就说少爷败家吧,竟然把这么好的东西送给我们,如此下去那还得了?赵小气那几筐鸡蛋都换不回来,特么的,不能让少爷继续败家了!”


    老汉说着,把手里的几根雪糕塞了回去。


    很鄙夷的白了朱棣一眼:“你脑子也是不机灵,少爷说送你就送啊?你不知道拦着点吗?快放回库里,不要让他看见!”


    “赵小气,你还舔脸吃呢!快把这什么雪糕还回去,你咋那么大脸呢!”


    接着,老汉便骂骂咧咧的走到了饭棚。


    那被叫做赵小气的一个汉子,在众人的嬉闹声中,老脸涨红的把还没开封的雪糕,送了回来。


    只剩朱棣留在原地,满脸懵逼的看着这一切,半晌没回过神来。


    这场面……从未见过啊!


    这时,来往的佃户多少都带着些东西,非要留下来。


    其实这总共也就三十多家佃户罢了,但是带来的东西,却堆满了整个院门。


    虽然全是农物,但可以看出来,这全是佃户们抠牙缝攒下来的。


    佃户们上交了东西,还都欢快欣喜的模样,招呼着在饭棚里叙起旧来。


    丝毫没有平时佃户交完租金后,垂头丧气的模样。


    朱棣看着这一切,满脸呆滞,只觉得这好像不是他认识的那个世界了。


    “怎么?有学到什么吗?”


    这时,徐达凑上前,轻笑着问道。


    朱棣看着这一幕,片刻后,轻轻摇头,长舒了一口气:“尧舜之世,也就是这般了吧?”


    “呵呵,这里可比尧舜之世强得多!”


    徐达颇为感慨的说道:“你看那堆粮食。”


    “啊?”


    朱棣旋即看向粮斗,那粮斗中的小麦,居然不带丝毫杂穗,个个金黄饱满,明显是挑选过的上等麦子,十斗里,才挑出一两斗的那种。


    这证明佃户们上交的麦子,全是精心挑选的上品!


    要知道,正常来讲,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一般都是地主的爪牙挨个扒拉佃户的麦子成色,动辄找茬呵斥,让他去换好麦。


    在这过程,拿小斗换大斗变相多收粮的方法,更是稀疏平常。


    佃户们也会偷奸耍滑,把小麦新旧掺杂,糊弄地主的爪牙,或者私下贿赂爪牙,双方斗智斗勇,招数层出不穷。


    但是在朱闲这里,却丝毫没有这种现象。


    张伯他们甚至都不翻看那些粮食,也不审核质量,也不用把粮斗堆出小山,只要持平就可以入库。


    反倒是佃户们会特意多堆些粮食。


    有时张伯都会和佃户们争执起来。


    不是恼怒给少了,而是恼怒给多了,他入账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