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恩大成仇,朱棣感觉学到了教化百姓的办法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哎?怎么不吃了?”
朱棣疑问道。
“我要拿回去给娘亲和妹妹吃……”
小孩低声应道。
“少爷勿怪,孩儿他娘得了病,女娃娃还小,这孩子懂事,所以……”
佃户有些惭愧的说道。
“得病?”
朱棣闻言一怔,旋即看到佃户的独轮车上,堆着满满一车粮食,不禁皱眉。
接着转身对张伯说道:“他家两年的租子我交了,让他们吃完面条回去吧。”
“不不,少爷你别误会!”
没想到佃户闻言,却是满脸羞愧道:“我家今年只有我一个劳力,家里还有五张嘴,收成没有多少,反倒是少爷借了我这一车粮做口粮……”
“原来如此。”
朱棣这才面色稍缓,继而问道:“那有多少利息,我替你交了……”
“额,没有利息。”
这时,佃户愈发羞愧了,面色都有些微红。
“啊?”
一听这话,朱棣直接愣住了,有些难以置信的看了张伯一眼:“不收利息吗?”
要知道佃户和地主借粮,哪有不收利息的?
即便自己家亦是如此。
否则凭什么要借你粮?
最多就是少收你一点利息罢了!
但是朱闲收租这么低就罢了,居然连利息都不收,他图什么呢?
“对啊。”
张伯却颇为感慨的说道:“咱们家的佃户如果遇到难处,少爷基本都会帮一手,他老婆的病都是少爷掏钱请大夫看的,光今年,就有四家是这种状况。”
“原来是这样。”
朱棣轻轻颔首,心中无比感叹的看了朱闲一眼:“堂弟真是行善积德啊。”
“百姓艰难,此举真是良政。”
一旁的徐达也赞同的连连点头,好像是回忆起自己当年,如果遇到朱闲这样的地主,自己也不会去造反起义。
“我没那么好心,他的力气极大,一个人能出两分力,他如果不给我种地了,我去哪找这么划算的佃户去,大家各取所需罢了。”
没成想,朱闲却是风轻云淡的说道,好像真的是出于利益罢了。
“……”
徐达和朱棣面面相觑,颇为惊讶,朱闲的态度怎么如此冷漠。
朱闲向来随和,这做了好事,怎么反倒冷冰冰起来了?
“少爷说的对,少爷,我前几天打猎猎到了几只山鸡野兔,一点心意,您做点野味吃。”
这时,那佃户也紧忙点头。
然后把独轮车上挂着的五只鸡兔呈上,看他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肯定是为了打猎费了许多周折。
徐达和朱棣不禁皱眉。
这打猎哪有那么容易,一个弄不好摔下山,没了一家之主,这个家就完了啊。
他们原本就过得这么艰难了,肯定许久没尝过肉味,现在送上野味,他们都颇为不忍。
没成想。
朱闲只是随意地说道:“张伯收下吧。”
好像很不以为然的样子,那佃户连忙递给张伯,接着满脸感激的说道:“少爷,来年我一定好好种地。”
“嗯。”
朱闲应了一声。
那小孩盯着人满为患的饭棚,偷偷咽了口口水。
佃户却看都没看一眼,拉起孩子就快步离开了。
直到他们走远,朱闲都没有挽留一下。
“堂弟啊……其实咱们也不差这几只野味和一两顿饭。”朱棣说道。
以他的性格,别说留下吃饭了,连那鸡兔都不会收。
朱闲看着也并非刻薄之人,但是怎么会如此小家子气呢?
徐达也疑惑的看向了朱闲。
“大力哥,如果别人施舍你,你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有点难受?”朱闲却看向朱棣问道。
“嗯?”
朱棣一怔,略一思索后,犹豫的说道:“是有点难受。”
“当然难受了!”
朱闲严肃颔首,指着那远去的佃户背影说道:“人家是我家的佃户,不是乞丐,也并非家仆。”
“人家赠送野味,是心中感激,你如果拒绝,人家反倒会难受,而他们不吃这顿饭,是有骨气之人拉不下脸去吃。”
“既然如此,就更应该平等对待,对方表示感激,你回绝,反倒是看低了别人,用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施舍别人。”
“再者说,他们如果习惯了被施舍,难免产生依赖性,但不会有人总是平白无故的施舍你,时间久了,反倒是害了他们。”
“而且我想让他们明白,只有凭借自己的双手才能自力更生,而非凭借其他人的施舍,施舍能活一时,活不了一世!”
话音落地,朱棣和徐达同时愣住了。
他们不禁沉思。
凭心而论,方才自己虽然觉得他们可怜,但那不就是动了施舍之心吗?
施舍虽然能让他们占点便宜,但何尝不会让人觉得被小瞧轻视。
人家贫穷,但是也有骨气!
反倒是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无形中会伤到这对父子。
朱棣呆滞了半晌,突然看向朱闲,轻叹道:“愚兄受教了。”
“贤侄你说的没错,是咱欠考虑了!”
徐达也满脸敬佩的看向朱闲。
这才是真正的做善事啊!
不是施舍,而是给予他们尊严和自力更生的机会。
这才是真正的出手相助!
朱闲可以设身处地的替那佃户考虑,这才是善良。
“也没这么复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罢了。”朱闲轻笑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错!”
朱棣默念了几遍,非常认真的说道。
这话他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今日他才明白,究竟应该怎么用。
再看朝中那些大儒,个个博学广闻,广有田地。
但是他们压迫起百姓来,一个赛一个的黑心。
简直把圣贤书读到狗肚子去了!
一群酸儒腐儒!
像朱闲这样,才是真的圣人之姿!
“贤侄说的太好了,有言道恩大成仇,只有平等相处,被施恩者才会真的感激于心。”
徐达沉思许久,也连连点头。
世间不乏恩大成仇的案例,归根结底,还是多在于施恩的同时,把别人的自尊也踩在了脚底。
只有像朱闲这样彼此平等,才可以让人真正的心存感激,不敢僭越。
这时,还有佃户陆陆续续的前来。
“我明白了,我这就去分雪糕,这并非施舍,而是东家给佃户的福利罢了。”
朱棣兴奋地说道,感觉掌握了教化百姓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