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朱元璋窃喜,没你刘伯温咱有朱闲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那岂不显得自己这个皇子,还有文武百官,都很无能的样子吗?


    所以一时间,朱元璋都略显为难起来。


    要是凡事都去找朱闲,那自己每年发着俸禄,养着那么多人,都是白吃饭的吗?


    连一个想办法的人都没有?


    “这个……还是再想想吧。”


    朱元璋思考了许久,说道。


    刘伯温和徐达闻言,一头雾水。


    这是什么情况?


    听到李善长如此不靠谱的建议,朱元璋竟然没说什么,而是说再想想?


    简直见了鬼了。


    按照他的脾气,不应该先训斥李善长一顿才对吗?


    难道,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


    徐达满心的不明所以。


    刘伯温则在思考过后,若有所思的看了朱元璋和李善长一眼。


    但是也没说什么,只是颔首表示认同。


    “以微臣看,此事可以先暂缓几年,不必着急推行,这几年里,可以先调查清楚各地的民情,然后再逐一商议,怎样处理……”


    “不行!”


    没等刘伯温把话说完,朱元璋就直接否决道。


    接着他还微微皱眉的看了刘伯温一眼。


    这个刘伯温,从前还挺有谋略的,现在怎么变得这么墨迹。


    人家朱闲都说了,此事务必得快,越快越好,否则等到那些乡绅地主的势力稳固,就更难推行了。


    这才是老成持国!


    这个刘伯温,怎么就想不到这一点呢?


    难道是故意的?


    那也不至于……


    朱元璋打量了刘伯温半天,只觉得,就是刘伯温这个奇才,也比不过朱闲啊,起码在摊丁入亩的政策上是不如的。


    朱元璋越想,脸色越古怪。


    难道,这些追随咱打天下的谋臣,竟真不如一个民间少年?


    其实,如果朱闲得知这一切,都会忍不住讲句公道话。


    刘伯温想不到这一点,也属实不怪他。


    一是因为历史局限性,二是因为摊丁入亩的政策,是在历史中慢慢形成的。


    朱闲只是照搬最后的成果,自然认识深刻。


    看似是拿朱闲和刘伯温比。


    其实,是拿千百年来无数古人的智慧,和刘伯温对比。


    欺负人也没有这么欺负的。


    但现在朱元璋哪里能认识到这一点,只能颇为感慨的摇了摇头。


    心中暗道,必须得把朱闲招揽进大明朝廷啊。


    有了朱闲,以后刘伯温就算是做木头人也没关系。


    此子不比刘伯温之流厉害多了?


    但是现在,还得依靠刘伯温献计,于是朱元璋耐着性子说道:“此事必须快,不能拖,你好好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这……”


    刘伯温见自己献策,居然被直接否决,当即一怔。


    他自问,虽然时间太短,自己所献之策有些粗陋,但大致方向应该是没问题的。


    如果不去调查民情,就强行推行此政,不就是会出乱子吗?


    即使自己回家细细思索,也只是在此基础上修补,想不出什么更好的主意了。


    他在那沉思许久,最后只能苦笑摇头:“微臣也没其他办法了,陛下如果真想快速推行此政,恐怕大明各地,都会有流血事件啊……”


    此话一出,他已经做好朱元璋驳斥自己的准备,但是也做好,不再发一言的准备。


    自己所献之策,绝对没有问题。


    像朱元璋这样强硬的推行,一定会受挫。


    届时出事了,朱元璋自会知道,他有没有错。


    然而没想到,朱元璋却并未像他所想的那样,面色阴沉,反倒是轻笑道:“那你就猜错了,咱既然想快,怎会没有道理?”


    “要知道,各地的乡绅、地主,如今都在快速发展,稳固自己在地方的势力,长此以往,他们在乡间的地位只会越来越坚固,甚至推行政策,还得经过他们的允许,才可以推行。”


    “如今,各地初定,那些地主、乡绅的势力还不算庞大,此时若不抓住机会,强势推行,那以后只会愈发艰难,甚至无法实行。”


    “你说的没错,如今推行是会发生乱子,甚至有流血事件,但是这和此政再无成功的可能相比,算得了什么呢?”


    “此政,伤在一时,但功在千秋啊!”


    此话一出,刘伯温顿时愣住了。


    因为他居然无言以对。


    细想想,自己的确没有考虑到这一层。


    那岂不代表着……自己的想法,是错的?


    刘伯温心头一震。


    一直以来,他对自己都非常自信,他只是不说话而已,一旦说话,肯定可以解决问题。


    从起义以来,一直是无往不利。


    然而这次的事情,却把事实摆在了他面前,他的想法竟然是错的。


    刘伯温惊疑不定的看向朱元璋。


    他并非无法接受自己的挫折,而是……他绝不相信,这是朱元璋自己能想出的计策,因为他太了解朱元璋了。


    他在行兵打仗上有两把刷子,但是在治理天下上,还是缺乏些经验。


    更何况这种千古奇制,更不是寻常人可以想出的。


    这个在朱元璋背后的高人,究竟是何人?


    一时间,他都感到非常的好奇。


    “呵呵,你觉得怎么样?”


    朱元璋看到刘伯温此刻的神态,觉得解气极了。


    你觉得自己很厉害,还怕咱会过河拆桥,殊不知,世上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人。


    别以为咱没有你就不行。


    更别说,那朱闲还只是个少年,小小年纪就有这般见识,日后更是无可限量。


    你刘伯温,被一个少年甩在身后了。


    一时间,朱元璋恶趣味的想,如果自己告诉他,此政是一个少年所想,他又会是怎样的表情?


    “陛下所想甚是妥当,是微臣考虑不周了。”


    当下,刘伯温只能拱手称是,他并非没有肚量,不过此事……依然让他心里久久无法平静。


    此政,究竟是谁想的?


    他的脑海里,逐一闪过那些谋臣的名字。


    还不忘加上李善长,最后,在心中思量起来。


    “那就再商议一下,看看怎样能将此事尽快执行,并且能少流一些血。”朱元璋说道。


    当下,这君臣几人一起苦思冥想起来。


    这一想,就直到深夜。


    时至三更,夜色已深,大殿中点燃了蜡烛,依然灯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