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不怕得罪人的,当然是新科进士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这小子简直越说越离谱了,咱哪是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之人?


    现在国泰民安,储君已定,朱标是那些叔叔伯伯们看着长大的,那些开国功臣的二代,也全是朱标的预备重臣,满朝皆服。


    咱好端端的为什么杀功臣?


    “随便你怎么说吧。”朱闲摇摇头。


    这便宜老爹非要犟嘴,就随他去吧。


    “哼哼。”


    朱元璋一昂头,继续问道:“对了,儿子,你对这摊丁入亩还有何补充的吗?接着说说。”


    “说了也白说。”


    朱闲翻了个白眼:“如果朱元璋这样可遇不可求的开国皇帝,都无法推行这项政策,那后世能做到的几率几乎为零,说再多又有什么用?”


    “哈哈,你对陛下这位开国皇帝的评价挺高啊。”


    朱元璋闻言,心里暗爽不已。


    要是别人这样夸自己,他只会随便听听,但他可是知道,朱闲的嘴有多么不客气。


    他说的话,向来是发自真心的。


    他能这么说,就证明他是真的挺佩服自己啊。


    尤其是朱闲聪慧机敏,乃天授英才,让他更加欣慰不已。


    咱这个皇帝,还是做的挺好的嘛。


    心中畅快下,他将剩余的地主快乐水一饮而尽,满足的拍了拍肚子。


    朱标闻言,心里偷偷翻了个白眼。


    自己这位父皇,平时不苟言笑的,即便是说句玩笑,也通常含有深意,令群臣丝毫不敢放松。


    但在这个朱闲面前,却这么轻松。


    可真是极为罕见!


    不过实话实说,凭朱闲的才能,值得这样的待遇……


    “对他评价高又如何,开国皇帝再厉害,也说不准后面的皇帝会是怎样,咱们还是安稳过日子得了,尤其是别到处跑!”


    朱闲逮着机会,就给朱元璋洗脑别到处跑的思想。


    “哈哈,这个你放心吧,为父这些年还是有些人脉的,以后一定给你个惊喜!”


    朱元璋笑着说道。


    “该不会和官府有牵连吧?”朱闲狐疑道。


    “咳咳,这个你就不必操心了。”


    朱元璋轻笑,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你刚才说清丈土地的事,这活儿可得罪人啊,肯定没人愿意干,我儿可有什么好办法?”


    一旁的朱标闻言,紧忙竖起耳朵,等着看朱闲要说什么。


    清丈土地,其实更多的就是清点各大乡绅地主的土地。


    一些小地主不足为惧,派点上峰官员,手持尚方宝剑,谁敢反抗就杀谁。


    反正他们量小力微,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杀几个地主足够震慑了。


    但是对付那些大乡绅,就没这么容易了。


    现在每个地方,都有庞大的家族势力。


    这些大乡绅,通常也是家族首领。


    这清丈土地,他们以后就没法瞒报避税了。


    缴纳那么多土地税,对于这些只准进不准出的乡绅来说,和要他们命没区别。


    而且,这些地主乡绅里,还有许多是在开国时期立了功劳,封赏下土地的功臣。


    他们原本就在朝堂上身居高位。


    即便是朱元璋,也做不到一股脑的全部处置掉。


    要是派官员去处置这些人,怕是会被他们暗中下黑手。


    并且保证做的干干净净!


    让你查无搜查。


    现在朝堂利益错综复杂,谁愿意去做这个得罪人的倒霉蛋?


    这个问题,其实朱标也立马想到了,只是心里一直没有想出答案,现在朱元璋倒是先问出来了。


    他抬头看向朱闲,这个少年,今日已经让他非常惊喜了。


    此刻他非常期待,朱闲又能说出怎样的想法。


    朱闲撇了撇嘴,说道:“既然是得罪人的活,那就派不怕得罪人的去做这件事,不就好了。”


    “嗯?”朱元璋微微皱眉,片刻后说道:“这种人并非没有,但也数量不多,这清丈土地可是普及天下的活,起码需要上千名人手,皇帝上哪找那么多硬骨头?”


    这满朝官员的德行,他还不清楚吗。


    一个个的,全是修成精的狐狸。


    自己下令以后,这些官员必定恭谨领命,但是真正操办起来,绝对会顾及乡绅威势,两头逢源。


    最后呈上来的奏报,全是含糊不清的说辞……


    “呵呵,朝堂上没有,另招不就好了?”


    朱闲笑道:“现在正赶上科考时间,大可以从中选拔人才。他们一旦通过科考,就是天子门生了。”


    “皇帝只需握着他们的提拔大权,不准其他人干涉,那这群人,特别是出身微寒之人,就会变成皇帝的一把利剑,指哪打哪,忠心耿耿。”


    “至于乡绅?呵呵,和他们的仕途前程相比,算得了什么?他们就是拼了命,也一定会贯彻执行皇帝的命令。”


    “让他们全部下乡三年,届时按政绩评审,他们初入仕途,正是一往无前,想博取功名的时候,堪称最头铁的命令执行人。”


    “只需规定他们通过科举以后,下乡三年,正好能趁这个时间,推行摊丁入亩!”


    “对啊,还有这些学子啊!”


    朱元璋闻言,猛的一拍大腿。


    整日和那些重臣过招,倒是忘了,还有这些新科进士。


    也难怪朱元璋想不起来,进士虽说是天子门生,起步不低,但毕竟都是朝堂新手,光是等待官职分配,那些没背景的都得等两三年。


    接着还得去各司衙门任职几年,等有机会升迁时,基本都四五十岁了。


    现在的朝堂,仍然是以开国功臣为首的队伍把持着,这些进士,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但是现在,没有存在感,反倒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因为这种小透明,一旦得到皇帝的重视,就会像看到救命稻草似的紧紧抓住,把皇帝的命令当成最高准则。


    执行起来,也丝毫不会含糊。


    更说到朱元璋心坎上的,是这个下乡三年的规定。


    他出身农民,所以才熟知民间的疾苦,但是这些进士们,整日里读书写字,对民情了解甚少。


    有的人,甚至连地里的农作物都分不清。


    下乡三年的规定,可以说一举多得。


    一来让他们去推行摊丁入亩,二来也可以锻炼他们,让他们变成亲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