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谁造谣咱小气的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你这个滑头!”
朱元璋嘴上骂着,实则满脸笑意的看着朱闲,道:“小小年纪就知道藏拙,挺好,太早展现出你的天赋聪慧,的确太高调了。”
有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懂得掩藏起锋芒,才是老成之举。
不过这基本都是老成持重之人才能想到的。
正常来讲,一个少年是绝对想不到的。
然而这个少年是朱闲,朱元璋就觉得不意外了。
和内阁制与摊丁入亩的计策相比,这算什么?
此刻,朱标也开始好奇,这个少年究竟还有多少能力没展现出来。
“这摊丁入亩之制虽妙,但税制牵扯颇多,要是推行的话,恐怕得徐徐图之,不能骤然实行。”
朱标也连忙发表看法,自己作为储君,总得提出点建议啊。
“呵呵。”
朱闲却笑着摇了摇头,这都是明朝以后才出现的政策,这会儿担心这么多,有点杞人忧天了吧?
而且这政策如何,和你有什么关系?
不过这时,那便宜老爹的代入感好像更强。
当即一本正经的连连点头:“嗯,说的没错,此事的确急不得。”
朱元璋一向是风风火火的性格,能办什么事就立马办。
就像是胡惟庸案一般。
但是这次,的确不能操之过急。
原因无他,实在是税制的问题牵扯太多,波及面太广。
里面的利益牵扯也错综复杂。
不说别的,就是那些个豪绅地主,就不是吃素的。
自古以来,有言道皇权不下乡,各乡地都是靠当地的乡绅治理,但是摊丁入亩之策,会直接损害他们的利益。
推行这项政策时,一定会遇到庞大的阻力。
胡惟庸一案则正好相反,虽说同样事关重大,但动的是中枢。
中枢,也是皇帝权力最盛之地。
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谁敢反抗杀哪个,即使用雷霆手段强推,也能实行。
“我儿觉得呢?”
朱元璋下意识的看向朱闲。
一旁的朱标见状,心里有些怪怪的,自己的爹叫别人儿子,叫自己大侄子……简直太滑稽了。
不过目前不是纠结这些的时候,他也想听听,自己这位从天而降的弟弟,究竟有什么看法。
“不可以。”
没想到,朱闲竟果断的摇了摇头:“如果要推行的话,此事就只能快,不准慢!”
“什么?”
朱元璋和朱标,都露出惊讶之色。
他们没想到,朱闲的意见居然和他们截然相反。
要是其他人这样说,他们才懒得理会,只会觉得那人丝毫不了解国情。
这种国之大策要是快了,一定会出乱子的。
“你知道,这件事涉及到多少人的利益吗?”
朱元璋眉头紧皱,问道。
“天下万民。”朱闲随意地说道。
“既然如此,那你还说要快点推行?”
朱元璋表情严肃:“想必你也知道,皇权不下乡,地方都是由那些乡绅地主治理,此政策会直接损害他们的利益,若是快速推行的话,中间会死多少人?”
“这会死人,总好过以后无法推行下去吧?”
“怎么会无法推行?等朝堂稳固,陛下有的是功夫处理此事。”朱元璋反驳道。
“朝堂稳固?你说的轻巧。”
朱闲撇了撇嘴:“等朝堂稳固,那些地方乡绅的势力,也就跟着稳固了。”
“届时,他们在地方的势力日渐壮大,急眼了,甚至能煽动百姓造反!”
“这会怕死人,等以后那些地主乡绅的势力成型,死的人只会更多。”
“况且,耽误的时间太久,开国皇帝都没有时间执行此事,而每一个朝代之中,开国皇帝都是权力最盛之人。”
“也唯有他来推行这种政策,最有说服力,若等到新帝继位,要是手段强硬些也罢,若是碰到个温和守成的新帝,那这项政策,就别想推行下去了……”
“这……”
朱元璋和朱标闻言,同时沉默了。
这话说的也没毛病。
他们只想到降低冲突,但是经过朱闲这么一说,二人瞬间想明白了。
将来的确会是这样的发展轨迹。
而且,朱元璋自己就出身农民。
细想一下,那些乡绅不正是随着子孙绵延,势力越来越大吗?
寻常农民即便知道这项政策对他们大有好处,也会惧怕于那些乡绅的权势,不敢争取。
至于守成之君……
朱元璋看了朱标一眼。
这个太子,他很满意,一直以来的打算也是自己将天下清理干净了,将来让他做个守成之君。
因为他很了解朱标的性格,虽是在战乱之中成长,但却始终有一颗仁善之心。
刚好能抚慰久经战乱的天下。
但是这种性格,在休养生息时非常合适,若放在改革上,便力度不足了。
“说到底,终究是太子无能啊。”
感觉到朱元璋的目光,朱标苦笑着说道。
他自然听出了朱闲的弦外之意,无非是不怎么看好大明的储君,也就是自己。
就连父皇刚才的眼神,也满是可惜的含义。
朱标没有开口辩解。
因为他清楚,如果真的由他来做此事,成功率的确不大。
“你们在外面可不敢议论陛下和太子啊,朱元璋那人那么小气,对这个儿子又很宠爱,要是传出去了,可就麻烦了。”
朱闲见二人又原地感慨起来,连忙提醒道。
这不是开玩笑吗?
朱元璋爱护犊子谁不知道?
要是这话被有心之人听去,不说胡惟庸了,就是朱元璋都得派人杀过来。
以这叔侄俩侃大山的脾性,朱闲对他们很不放心。
“你也太小看当今圣上了吧?他哪有那么小气?”
朱元璋闻言,心中无语。
这把自己想成什么人了?
好像一个动辄杀人,毫无容人之量的皇帝似的。
看这小子害怕的……
咱回去以后得好好查查,究竟是谁造谣咱!
“呵呵,朱元璋何止小气!”
朱闲却毫不客气的说道:“别说其他人了,就是那些追随他的开国功臣,以后也没几个能活,胡惟庸只是第一个罢了,不信走着瞧。”
“哼,那就走着瞧!”
朱元璋却胸有成竹的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