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这一锤砸服了所有人!
作品:《穿成四合院穷小子,系统送我满仓物资》 许辰没有把他们带到会客室,而是直接走到了车间墙壁前那幅巨大的《许氏三级质检体系》流程图下面。
“周书记,各位领导,我们不搞虚的。我今天就从这套标准开始,向各位汇报我们的工作。”
许辰的声音清晰有力,完全盖过了车间的噪音。
“首先是原材料,每一批钢材入厂,我们都取样送到市里的实验室做成分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任何一项指标不达标,整批退货。”
“其次是生产过程,我们的质检员,每小时会在生产线上随机抽检,用精密量具检测半成品的尺寸公差。只要发现一个次品,整条生产线就得停工,当班工人和负责人的当月奖金全部取消。”
“最后是成品,我们生产的每一个配件,出厂前都要经过压力和耐磨损的模拟测试,确保百分之百合格。我们的目标是,从许氏五金厂出去的,不能有一个次品。”
许辰的讲解没有一句废话,全是干货,每个环节都说得清清楚楚。
就在这时,考察团里一个头发花白,戴着厚眼镜的老者忽然开口了,他的胸口别着一枚“市第一机床厂总工程师”的徽章。
“许厂长。”老者扶了扶眼镜,直接问道,“你说你们的齿轮洛氏硬度能稳定在六十二,比部颁标准高了两个点。我很好奇,你们的热处理工艺是怎么控制淬火温度和回火时间的?据我所知,这种高硬度,往往会牺牲材料的韧性,导致配件更容易发生脆性断裂。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这个问题一出,考察团里好几个懂行的人都看向了许辰。
这个问题很尖锐。硬度和韧性,在传统热处理工艺里本就是一对矛盾。这位黄总工,是想当场给这个年轻的劳模出个难题。
王铁柱在一旁听得手心都冒汗了。
许辰却笑了笑,看着黄总工说:“黄工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硬度和韧性的平衡,确实是热处理工艺的核心难题。在我们试制初期,也走过不少弯路。”
“传统的井式炉或者箱式炉,一次处理上百个工件,炉内温差大,靠近炉壁和处在中心位置的工件,性能参数能差出好几个百分点。这是国营大厂为了追求产量,不得不妥协的现实。我们不一样。”
许辰指了指不远处几台看起来比国营厂小一号的设备。
“我们用的是小型高精度盐浴炉,它能保证淬火介质的温度均匀,温差可以控制在正负两度以内。更关键的是,在回火阶段,我们增加了两道低温应力释放的工序。这个方法,确实增加了单件成本和处理时间,但它可以在不损失硬度的情况下,将材料的冲击韧性,比常规工艺提升百分之五以上。”
许辰顿了顿,目光直视着黄总工,说出了一句让对方脸色大变的话。
“这个方法,其实也可以解决很多老厂热处理产品批次质量不稳定的通病。只是,它需要更精密的设备投入和更严格的流程管控。说白了,它更花钱,也更费工夫。”
黄总工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本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许辰一个下马威,却没想到,对方不仅对答如流,甚至反过来指出了他们这些国营大厂生产中的痛点,还给出了他闻所未闻的解决方案。
这个年轻人,对技术的理解,竟然比他这个搞了一辈子技术的老总工还要深。
就在现场气氛有些微妙的时候,不远处一个质检员的声音突然响了起来。
“这批有问题!”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年轻的质检员正拿着游标卡尺,测量着一个刚下线的齿轮半成品,他眉头紧锁,在记录本上画了一个叉。
旁边生产线上的老师傅脸色一变,立刻停下了手里的机床。
“怎么回事?”生产主管快步跑了过去。
“公差超过了零点零二毫米。”质检员举起手里的齿轮,声音很大。
生产主管拿过来看了看,又看了看记录,叹了口气,脸上满是肉疼和懊恼。他没有争辩,只是对旁边的一个工人点了点头。
那个工人二话不说,从墙边拿起一把大铁锤,走到一块垫着厚钢板的区域。
周建功和所有考察团成员都愣住了,眼看着工人高高举起了铁锤。
“哐当!”
一声巨响,那个看起来完美无瑕,只是尺寸有微小偏差的齿轮,被一锤砸得变了形。
随后,那个齿轮被扔进了一个挂着“次品”牌子的铁箱里。
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求情,没有一个人抱怨,好像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一锤,重重砸在了考察团每个人的心上。
工业局的局长倒吸一口凉气,他转头对身边的同僚低声说:“一个齿轮成本好几十块,就因为零点零二毫米的误差,说砸就砸了?这……这比部队处理不合格的子弹还要狠!”
周建功一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眼神很复杂。
他忽然摆了摆手,打断了正准备继续讲解的许辰。
“小许,报告我不看了,流程图我也明白了。”
周建功说着,径直走向了刚才那个砸毁次品的工人面前。那个工人正在擦拭额头的汗水,看到市委书记走到自己面前,顿时紧张地站直了身体。
“小同志,别紧张。”周建功的语气很温和,“我问你几个问题。在这里干活,累不累?”
工人愣了一下,随即憨厚地笑了笑,大声回答:“报告书记!累是累,但心里舒坦!”
“哦?怎么个舒坦法?”
“我们许厂,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更不一样!我这个月要是全勤,加上质量奖,能拿二百多块钱!比我以前在国营厂的老师傅挣得都多!食堂里顿顿有肉,过年过节还发东西!最重要的是,”工人挺起了胸膛,眼睛里放着光,“在许厂干活,你只要肯学肯干,就有奔头!不像以前,干好干坏一个样,熬年头,混日子。”
一番朴实无华,却发自肺腑的话,让整个车间都安静了下来。
二百多块钱!顿顿有肉!有奔头!
这几个词,从一个普通工人的嘴里说出来,比任何华丽的报告都有力量。
周建功听完,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没有再问,而是转过身,重新走回那面挂着流程图的墙壁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