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出门

作品:《极昼夜奔

    第十八章·出门在外记得防骗(100票加更)


    隔日傍晚,队里召集此次科考队员,针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海洋研究所这趟派出参与科考任务的研究员共计八名,涉及水体化学环境、生物生态、大气成分和地球物理等多学科考察任务。


    黎湾之前是做海洋地质方向的基础理论研究,此行科考目的是想借此开辟新的研究课题方向。


    她来之前做过功课,我国正在筹建第五个南极科考站,地址选在罗斯海特拉诺湾附近的难言岛。


    罗斯海是一个可以深入到南极大陆腹地的海湾,靠近岸边的维多利亚地,在这里设站方便考察船能较快抵达高纬度地区。而这区域紧邻罗斯冰架,过去鲜少有人类踏足,夏季冰雪消融后活火山随处可见,冰川运动的地质地貌保存良好,这对黎湾的课题一定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正巧本次南极考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岛上开展详细的地质勘察,优化比选建站站址。


    黎湾申请到两天的考察时间,后天出发。


    “但有一个问题,勘察人员工作繁忙,如果我这边采集任务有任何情况,他们不一定能及时给予帮助。”


    黎湾提出申请,“安全起见,我需要持有合格采样证的科考队员和我一同前往。”


    “我有。”


    坐在黎湾旁边的骆毅然闻言,主动举手,“我有采样证,正好那两天我也有时间,姐姐,我跟你一起去。”


    李周延从电脑前抬起头,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刚刚其他任务组的队员提出需要帮助,骆毅然那小子一声不吭。


    黎湾这个可是实打实的苦差事,懂行的都避之不及,这小子怎么还积极起来了?


    “我也去。”


    他合上电脑,目光若有似无的扫过骆毅然,定格在黎湾脸上,“采集的样品应该不轻,你那身板估计也背不了多少,多一个人分担,一次性可以多采点。”


    那日一早,三人全副武装出现在门口广场停机坪。


    越冬队的老队员们启程离开中山站,黎湾一行跟随乘直升机返回雪龙号,再与建站考察队员一起前往难言岛。


    南极美景之于人的震撼早在进入南极圈的那一刻,就已经让所有人臣服。


    在经过这么多天的沉浸后,黎湾以为自己已经能够免疫。可双脚踏足上岛的此刻,她用二十五年构建优化的语言系统,不争气的崩溃了——除了不同音调的“哇”再也说不出第二个字。


    难言岛地处偏僻,过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此建站,是一片未被人类沾染的处女地。


    极昼的阳光尽情倾撒在冰雪覆盖的连绵活火山,生机勃勃的企鹅海豹围驻海岸,蓝天碧海下,纯净与苍茫共生。


    孤寂而原始,不似人间。


    李周延置身美景,却意兴索然。


    隔着驻足眺望的人群,悄悄看向黎湾的后脑勺。


    那天过后,他和黎湾就陷入了这种怪异的氛围,不是闹别扭,就是单纯的冷战?


    也不是。


    碰面时她依然会冲自己点头打个招呼,工作上公事公办,毫不马虎。


    但除此之外,自觉保持距离,一副不愿多谈的模样。


    那种不动声色的冷淡和疏离,让他百爪挠心。


    户外作业一向是风餐露宿,从大学开始,黎湾就多次参与户外勘探。


    学地质的,日常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奔走在荒山野岭和汪洋大海。


    虽然女性的身体机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难与男性匹敌,但长期大量的体能考验和风吹日晒是作业常态,几天几夜不着窝更是不稀奇。


    时间久了,自然就练出了一身抗造耐劳的本事。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勘探的。”这是他们从大学流传至今的自嘲。


    于是眼下,她背着大半个人高的背篓,以一种极其狼狈的姿态,手脚并用,跟只壁虎似的张牙舞爪爬上山坡,身后的王思源举着录像设备,没忍住轻笑出声。


    “谁说南极没有四脚动物的?你真是一点美女包袱都没有。”


    他是这趟考察随队的记者,也是知名自媒体人,之前在自媒体平台上做了一档访问节目,是关于100个不同职业女性的访问。


    黎湾不是爱出风头的性子,比起抛头露面,她更愿意在实验室跟一堆仪器设备和石头打交道。只是这次,组织上有意对科考行动进行正向宣传,而登录南极大陆进行地质考察的女科研人员不多,黎湾形象讨喜,毫无疑义成了任务指定人选。


    好在这档节目本就是她日常的下饭节目,比起中规中矩的采访,更多的是以朋友间闲聊的方式,从多个维度去了解那些女性生存状态和成长心路,非常治愈。


    自己能成为这个节目某期的主人公,也算是种荣幸。


    “那怎么办?就这路况,四只脚都不见得走得稳当,摔一跤就麻烦了,形象哪有命重要。”


    黎湾不在意的拍了拍手,一屁股坐在脚下的石碓上,从背篓里掏出她的工具三件套——罗盘、地质锤、放大镜。


    “你要开始了吗?”


    王思源从坡下爬上来,气喘吁吁的站不起身,见她手里那堆工器具,着急的把设备搁置在石堆,反手就往包里翻找三脚架。


    这次时间紧任务重,不太可能在作业中途留时间做采访,黎湾答应的前提条件就是不能耽误他们的采样工作。


    所以只能在作业的间隙,见缝插针的聊几句。


    李周延见他着急,默默主动接过他的背包,“我来吧,你歇口气。”他在一旁找好拍摄角度,搭起三脚架,又顺便帮王思源把保温杯递过去。


    惹得王思源连连感激的夸他绅士。


    “我这次采集的对象是冷却的岩浆岩,我会从中分析微量元素、同位素等等,了解它的成分,进而探讨地幔演化。”


    黎湾捡起地上的一块其貌不扬的灰青石头,拿锤子专心的敲岩石表皮,“地球是一个圈层结构,它表面是坚硬的地壳,然后是地幔、再往里是地核。打个不特别贴切的比喻,像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一样,我研究的对象就是蛋清部分的深部地幔。”


    半刻,像是意识到自己滔滔不绝说得太复杂,又重新精简总结,“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解读岩浆记录,来描述地球故事。”


    “那你采集样品有什么要求呢?”王思源问。


    “必须是原位的岩石,以及能不能代表原本的岩浆事件。若是从别处滚过来的就没有研究价值。”


    她把手里的石块递给王思源,指着内里某处纹理解释道:“像这种我就不需要,滚石、砾石、鹅卵石这些都不能作为研究样品。石变或是风化很严重的,测出来元素含量不准。”


    王思源对这方面没有研究,也不太能理解黎湾说的专有名词,但黎湾递给他这块石头花纹特别,刚刚被她用锤子刨开小块岩皮,里面露出的纹理依旧清晰,应该是经年冲刷和风化才会形成的痕迹。


    至少观赏价值不错。


    “你手里那块估计得有一百多万年了。”


    旁边的李周延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冷不丁的提了句,“说不定是陨石过来的。”


    “真的假的?”


    王思源闻言眼睛瞬间亮了亮,吃惊之余,欣喜溢于言表,“一百多万年的陨石啊?!”


    看得出他在竭力克制,压低嗓音都难藏声带颤动。


    “嗯,说不定还能检测出放射性物质,拿回去拍卖可以卖个好价钱。”


    王思源瞬间不淡定了,竟真就开始琢磨这事的可行性,转念又闪过一丝顾虑,“这个有辐射?对人身体有害吗?”


    “有,可能会导致变异。”


    李周延说得一本正经,“在每个十五的月圆之夜,嚎着嚷着要吃月亮。”


    骆毅然噗嗤一声,放肆的输出一堆嘿嘿哈哈。


    王思源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举着石头对着镜头控诉,“我差点信了!你们搞科研的就是这么欺负外行人?”他惋惜得哀叹,好像到手的钞票真就这么飞走了,无不遗憾,“这石头这么漂亮,我以为我要发财了。”


    “勘探又苦又累又枯燥,我这不是担心你无聊,给你提提神。”


    某个诳时惑众的坏蛋丝毫不见悔意,乖乖的拎着背篓过去接黎湾采到的样品,边走边笑着给王思源解释,“要有这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准,还犯得着背那么几大筐样品回去研究?”


    “我现在收回刚刚夸你绅士的话。”


    王思源瞪了他一眼,转头对着镜头再次强调,“朋友们,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防骗,特别是那种长得帅的男人,忽悠人一套一套的,千万别信他的鬼话。”


    后来黎湾无数次翻看这期节目时,依然会暗自汗颜。


    当时王思源都把话说到这份上,她怎么就光顾着一门心思采样品,把话都当耳旁风。


    但凡那时稍稍分一点心,她就会意识到李周延那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本事,从过去到现在都没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