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海冰沉车

作品:《极昼夜奔

    第十三章·海冰沉车


    航线继续向南,雪龙号逐渐驶入浮冰区。


    大小各异的白色海冰漂浮于无际的海面,随波逐流,宛如池塘里的片片荷叶。


    红白的雪龙号以不畏凛冬的红蜻蜓之姿,在密度逐渐抱紧的连绵浮冰中,开启拓疆的破冰之战。


    一连几日,硬物撞击迸断的沙脆绽裂声在空旷的海上回荡,夜以继日,低沉而利落。


    直到第三天,在距离中山站约20海里的位置,雪龙号陷入了乱冰区的囹圄。


    厚实不平的冰面极其不利船身破冰受力,雪龙号几番倒车冲击,走走停停,最终艰难止步。


    抛锚的那天下午,黎湾和队友们趴在甲板上查看船下的动静。


    “行李都收拾好了吗?你们别乱跑,广播随时会通知登机或下船。”


    李周延最后一个来到甲板。


    基于眼下情况,刚刚队里组织了各单位代表一起开了会。


    派出的直升机去前方探察海面冰情,反馈表示现在船身周围冰层最薄有两米,最厚近四米,西边不远处就是与大陆相连的冰架区,不到两百米的距离。


    冰架足够结实,完全可以承载八吨重的雪地车。


    而目前所处的位置到冰架之间,这两百米的距离,雪地车能否安全通过,才是重点考量。


    “队里准备怎么安排?”黎湾问。


    “计划是要安排一部分人先坐飞机到中山站开展工作,机械师和工程人员要去那边组装车辆和雪橇,所以咱们队里名额有限。正好大家都在,征求一下你们的意见。”


    船上装载的物资繁重,现阶段无法再前进,为了保障站内供给,商榷决定采取直升机吊运和海冰卸货的方式,双管齐下,先把必要物资运送到中山站。


    “咱俩肯定得留下,到时候卸货和探路都需要人。”


    纪淳倒是想得明白,他作为年轻人里的老大哥,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


    李周延赞同的点点头,“我的想法是,尤文俊和骆毅然两个小孩儿先坐飞机过去,在那边帮忙把雪橇组装好,一起把站里拉货的雪地车开过来;体力活黎湾也帮不上忙,她才康复没几天,让她先去那边接应也好;咱俩就留在这儿卸货。”


    他把最脏最累的活留给自己,言下照顾之意,众人都懂,纷纷点头表示听从安排。


    只有黎湾拉着骆毅然,在旁边低声说着悄悄话,像是在商讨。


    骆毅然推拒的摇摇头,脸上挂着过意不去的笑容。


    “是有什么想法么?”李周延见状主动询问。


    “我能不能和骆毅然换一下?”


    不等骆毅然发话,黎湾直接做了决定,“他身体还没完全康复,祁影建议要静养,不然耽误后面的工作会更麻烦。”


    她语气坚定,非常有前辈的担当,“反正组装雪橇和开车也不算费力。要不,我来?”


    一小时后,广播通知第一批人登机,众人迅速响应。


    李周延和纪淳换上厚重的企鹅服,沿着船舷下船去集合。


    海冰因破冰挤压,在船身周围堆积隆起了几层厚厚的蓬松软雪,众人互相扶持着,小心跨越站稳于地面。


    南极圈已进入极昼,瑰丽的红霞渲染笼罩着天地,雪白的冰原起伏不平,倒恰到好处的映出一幅层见错出的梦幻。


    带队的老周迅速对人员进行任务分工,纪淳被分派到冰面A组,负责从船到中山站之间的海冰区域巡视勘察,即刻出发。


    剩下十几号人身着统一的橙色企鹅服,黑色的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将众人面目模糊,在分不清晨暮的昏黄天光里,隐匿成一个个默契的符号,协力将满载物资的集装箱一一卸下冰面。


    所谓海冰卸货,就是将船上的物资用吊车卸载到冰面,然后装上雪橇,用雪地车牵引,运送至中山站。


    李周延在第一阶段的卸货结束后,如愿加入雪地车运输队。


    他站在船下,眼看着巨大的吊车将重达近八吨的PB300雪地车从船上缓缓吊放下冰面。


    之前有某视频平台做过一个大数据调查,男用户里观看人气最高的三大视频类别:挖机吊车、机械修理、越野车自驾。


    而PB300精准囊括了所有。


    李周延对这大家伙慕名已久,早在航行的前几周就主动跟工程师徐江请教过操作驾驶的步骤。


    每年的科考队伍人员有限,除了各自的研究任务,其余公共任务一向是谁有空谁来。


    听到他自告奋勇要加入运输车队,徐江喜闻乐见,年轻人脑瓜灵活,手脚利索,他们非常欢迎。


    头顶的轰鸣如期响起,直升机的螺旋桨搅动着寒风,冉冉升起,卷走耳膜的最后一丝辨别力。


    负责运输的飞机有两架,都是红色机身,海豚号刚刚已经载着队员和他们的随身行李,先一步出发。


    而头顶这架体型更大的KA-32,则肩负起将船上的补给物资运往中山站的“重”任。


    几根钢索从机身垂坠而落,在风中摇荡。


    工作人员迅速围拢,用钢索将硕大的集装箱固定牢靠,而后四散着退回安全方位。


    敏捷、可靠、有条不紊。


    眼看KA-32将巨大的集装箱吊起升空,众人默契的高呼挥手,极具仪式感的目送它迎着阳光,奔赴期盼已久的远方。


    李周延坐在驾驶室,确认驾驶室内的仪表盘无误,举起对讲机汇报,“运输组6号车准备完毕。”


    他探身,擦了擦挡风玻璃,再次确认了门窗封闭是否牢固。


    各车驾驶员纷纷按序报道,车队集合完毕。


    对讲机里滋滋啦啦,响起一阵刺耳的聒噪,就在他以为指挥台即将出发指令时,纪淳倒霉的声音混在滚滚寒风中,从对讲机里断续飘出。


    “冰面A组探路车发生故障,发动机无法打燃,现已熄火,请求支援。”


    纪淳耷拉着脑袋,斜靠在车旁,瞧着不死心的队友,他还在试图给摩托车点火。


    抵达南极后出的第一趟任务,抱着大干一场的决心出发,就这么败兴的熄火了,换谁都不甘心。


    他无奈回头,眺望不远处的雪龙号,距离也不过百米。


    雪地摩托车肩负周遭探路工作,并非以直线行走,只是来时留下的蜿蜒车辙,已经被风雪覆盖过半。


    肉眼能辨度不过十米。


    “收到,请视情况先行弃车,保证人身安全,原路返回。”


    对讲机那头的人却并不能共鸣他怅然的心情,果断下达通牒,“由B组接替你们工作。”


    “收到。”


    后来再回想起那天的车子故障,恍悟早在不幸发生之前,上帝就已经给过他们提醒。


    可那时,所有人都沉浸于中山站近在咫尺的迫切里,忽略了这个不祥之兆。


    如果要问黎湾,这辈子最让她庆幸的几个随机决定,其中一定会有今天。


    她坐在雪地车的副驾驶,举着望远镜,透过身旁的车窗玻璃,在漫天的红霞里极目眺望。


    下午先行到达中山站的队友们,将站里的雪地车组装好后,依次从站里组队出发,前往雪龙号接运货物。


    她和尤文俊所驾驶的雪地车,牵引着越冬队积放一整年的垃圾,满满几大箱,行在车队的最尾端。


    “那是咱们的车队!”


    黎湾指着右边不远处,载货运输的车队与她们交替而过。


    被身后辽阔的南极大陆衬托,车队的身影如同蚂蚁搬家,有序、缓慢、龃龉前行,渺小得微不足道。


    “1、2、3、4、5”她从头车开始,饶有兴致的依次往后数。


    雪地车在崎岖不平的冰面上起伏前行,望远镜里的视界晃荡得难以聚焦。


    尤文俊驾驶着方向盘,抽空瞧了眼身旁的黎湾,“姐,车这么颠,你看着头不晕吗?”


    “西风带都熬过来了,这算什么晕。”


    黎湾毫不在意,历经一个月的海上漂泊,好不容易平安踏上了南极大陆,她还在兴奋劲儿上。


    一下午忙活,都没空停下来感受足履实地的真实,此刻能忙里偷闲的给自己澎湃的心潮寻个出口,也算自得其乐。


    “这次咱们是带了六辆雪地车来?”


    她镜头扫到对面队伍的最末端,断后的那辆雪地车牵引的雪橇上,一个集装箱被固定绑扎。


    不知是不是肉眼判断有误差,黎湾总觉得那车与前车的间距在逐渐拉远。


    “那边尾车才装一个集装箱?怎么感觉它累得快走不动了。”


    镜头里,前面的车队匀速前行,队伍整齐划一,尾端的雪地车却好似在原地踏步般,渐渐落后掉了队。


    “估计是这批货的最后一件。”尤文俊随口应。


    “那怎么还走这么慢?咱们车”


    黎湾话音未落,摇晃的镜头里,那辆雪地车身影,蓦地不见了。


    “嗯?”


    她以为是自己眼花,立即坐直身体,举稳望远镜,趴在窗户上寻找那辆尾车。


    镜头沿着刚才的定点四下找寻,硕大的PB300如凭空消失了一般,完全不见踪影。


    心里突然升起某种不好的预感。


    纯白的平原里,没有足以遮挡PB300的山峦,风雪掩埋更需要时间。


    她迅速挪回到刚刚的位置,雪地车牵引的集装箱货物还在原地。


    “车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