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云游四海见清明

作品:《[水浒]梁山非我梦中乡

    章节引语:


    孤舟远去江湖阔,故人消息次第闻;


    昔日憾事今圆满,方知天意总怜人。


    ---


    小舟出得梁山泊,顺着运河一路南下。燕青布衣竹笠,俨然一个寻常游学士子。这些年来,他第一次真正卸下所有重担,只觉得天地为之一宽。


    第一站,他先去了杭州。时值暮春,西湖烟雨朦胧。在断桥边,他远远望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武松正在六和寺前清扫落叶。与前世断臂残废、心灰意冷不同,这一世的武松虽然也选择了出家,但眉宇间尽是平和。


    "施主可是要进香?"武松抬头,见到燕青,先是一愣,随即会心一笑,"原来是故人。"


    二人就在寺前的石凳上坐下。武松道:"寺里给俺安排了个菜园,每日种种菜,扫扫地,倒也自在。"他伸出健全的双手,"这一世,总算能自己打理生活了。"


    燕青心中欣慰。前世武松在征方腊时断臂,晚年凄凉,这一世总算避过了这个劫数。


    离开杭州,燕青继续南下。在明州港,他正好遇见准备出海的李俊、童威、童猛等人。船只正在做出航前的最后准备,桅杆上"靖海"大旗迎风招展。


    "燕青兄弟!"李俊远远看见,大步迎来,"来得正好,明日我们就要启程往暹罗去了!"


    与前世仓促出海不同,这一世他们得到了朝廷的正式册封,船队规模大了数倍,还配备了最新式的火炮。


    "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童威感慨道。


    燕青笑道:"他日我在海外游历,说不定还能在异域相逢。"


    当夜,众人在船头饮酒赏月。李俊告诉燕青,他们已经在南洋置办了产业,这次去是要建立正式的商路。"有了朝廷支持,咱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做生意了。"


    燕青想起前世李俊等人虽然在海外称王,但终究是漂泊异乡。这一世能够以官方身份开拓海上丝路,实在是好上太多。


    继续南行,燕青特意绕道赣州。在乌龙岭下,他见到了解珍、解宝兄弟。这二人如今是当地守将,正在训练乡勇。


    "燕青哥哥!"解宝远远就喊起来,"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原来这一世征方腊时,燕青提前警示了乌龙岭的险要,二解选择了更稳妥的进军路线,不仅保住了性命,还立下大功。


    "多亏哥哥当年提醒。"解珍感激地说,"否则我们兄弟恐怕就要葬身在这乌龙岭了。"


    燕青见他们身边妻儿环绕,家庭美满,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前世二解在乌龙岭惨死,是他心中一直的痛。


    最让燕青感慨的是在楚州遇见张清。这位没羽箭如今是当地的团练使,正在校场上教导子弟箭法。他的妻子琼英站在一旁,怀中抱着个襁褓中的婴儿。


    "燕青兄弟!"张清见到故人,急忙迎上来,"快来看看你侄儿!"


    原来这一世征辽时,燕青提前告知了张清要小心石宝的飞锤。张清有了防备,不仅躲过致命一击,还反败为胜。战后与琼英完婚,如今生活美满。


    "取名字了吗?"燕青逗弄着婴儿。


    "叫张念青。"琼英笑道,"念的就是燕青叔叔的恩情。"


    燕青心中暖流涌动。这些前世的遗憾,这一世都得到了弥补。


    一路行来,燕青见到了太多故人:


    在蓟州,公孙胜在二仙山开坛说法,门下弟子如云;


    在大名府,卢俊义将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兼管着靖安军北方的军务;


    在青州,慕容彦达依旧做他的知府,但与梁山相安无事;


    甚至连高俅的旧部闻焕章,也在乡下置办了田产,安度晚年...


    这一日,燕青来到江州。在浔阳楼上,他独自凭栏远眺,但见大江东去,千帆竞渡。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小乙别来无恙?"


    燕青回头,竟是许贯忠。这位故人依旧是一袭青衫,风采不减当年。


    "许先生怎么在此?"


    "特来寻你。"许贯忠在对面坐下,"听说你云游四海,特意在此等候。"


    二人要了一壶酒,几样小菜。许贯忠道:"你这一路走来,可还满意?"


    燕青明白他问的是什么,点头道:"看到兄弟们各得其所,我心愿已了。"


    "那你自己的心愿呢?"许贯忠意味深长地问,"可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燕青望向窗外烟波浩渺的江面,忽然笑道:"先生可知道,这些日子我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愿闻其详。"


    "前世我归隐山林,以为远离尘嚣便是逍遥。这一世我才明白,真正的逍遥,不在身处何地,而在心境如何。"


    他给许贯忠斟满酒:"能看到故人安好,能见证悲剧不再重演,这便是我最大的心安。"


    许贯忠举杯:"恭喜小乙,终于悟了。"


    二人畅饮至黄昏。临别时,许贯忠道:"我还要在庐山小住些时日。他日你若想寻个清静地方,可来相寻。"


    离开江州,燕青继续他的旅程。他登庐山,游洞庭,访峨眉,谒武当。一路上,他时而与文人墨客吟诗作对,时而与江湖侠士切磋武艺,时而与山野樵夫闲话桑麻。


    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明白了许多前世不曾明白的道理:


    在庐山,他见到一个老僧,三十年如一日地在悬崖边种植松树。问其故,老僧说:"不为成佛,只为后人乘凉。"


    在洞庭湖,他遇到一个老渔夫,每日捕鱼都会将小鱼放回湖中。"取之有道,方能长久。"老渔夫这样说。


    在武当山,一个小道童告诉他:"师父说,修行不在深山,在人间。"


    这些平凡人、平凡事,让他对"逍遥"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一日,燕青来到苏州。在虎丘山下,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人——扈三娘。


    与前世那个满腔仇恨、最后战死沙场的女将不同,这一世的扈三娘在梁山改制后,选择了卸甲归田。她在苏州开了间绣庄,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女子,教授她们刺绣手艺。


    "小乙哥!"扈三娘见到他,又惊又喜,"你怎么会来这里?"


    燕青看着她一身寻常妇人打扮,眉宇间再无当年的戾气,心中十分欣慰。


    "路过苏州,听说这里有个''扈家绣庄'',特意来看看。"


    扈三娘引他参观绣庄。但见庭院深深,几十个女子正在专心刺绣,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这些女子,有的是战乱遗孤,有的是被休弃的妇人。"扈三娘轻声道,"我给她们一个安身之所,教她们一门手艺。"


    她指着墙上一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图》绣品:"这幅绣品,是要进贡给宫里的。有了这个招牌,绣庄的生意就能维持下去。"


    燕青注意到,在绣庄的正堂供着一尊菩萨,香火不断。


    "你也信佛了?"


    扈三娘微笑:"不是信佛,是找到了心安。以前总觉得要报仇雪恨,现在才知道,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解脱。"


    离开绣庄时,夕阳西下。扈三娘送他到门口,忽然道:"小乙哥,谢谢你。"


    "谢我什么?"


    "谢谢你改变了我的命运。"她的眼中闪着泪光,"若不是你,我恐怕还是那个只知道报仇的扈三娘。"


    燕青默然。他想起前世扈三娘惨死的模样,再看看眼前这个温婉的女子,只觉得这一世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继续上路,燕青的心境越发平和。他终于明白,重活一世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能获得什么,而在于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秋去冬来,又是一年将尽。燕青在黄山脚下的一座小院里住了下来。这里离许贯忠修行的庐山不远,环境清幽,正是过冬的好去处。


    这一日,他正在院中煮茶赏梅,忽闻门外马蹄声疾。开门一看,竟是戴宗。


    "小乙兄弟!可算找到你了!"戴宗翻身下马,满脸焦急。


    "出什么事了?"


    "公明哥哥...病重了!"


    燕青手中的茶盏,"啪"地一声落在地上。


    ---


    第七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