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各奔前程显峥嵘

作品:《[水浒]梁山非我梦中乡

    章节引语:


    梁山改制气象新,众将分封各显能;


    小乙辞行心意定,从此江湖任纵横。


    ---


    政和七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才过惊蛰,梁山泊已是冰雪消融,春水初涨。八百里水泊波光粼粼,岸边的柳树抽出嫩芽,处处透着盎然生机。


    这日清晨,聚义厅前广场上早已人声鼎沸。众头领身着崭新的官服,按品阶肃立。广场四周,士卒们盔甲鲜明,旌旗招展。与前世那场充满悲凉色彩的招安不同,这一次,梁山是以强者之姿,与朝廷达成的平等盟约。


    辰时三刻,礼炮九响。在万众瞩目下,钦差大臣展开明黄圣旨,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梁山义士,忠勇可嘉。特设靖安军,永镇梁山泊,保境安民,以彰天恩..."


    当听到"永镇梁山"四个字时,不少老将领都热泪盈眶。这意味着他们不必背井离乡,不必寄人篱下,可以继续守护这片他们用热血浇灌的土地。


    接下来的分封,更是让众人又惊又喜:


    卢俊义授靖安军都统制,总领八百里水泊军政,赐金印紫绶;


    宋江授宣抚使,加轻车都尉,专司地方安抚;


    吴用授军师祭酒,参赞军机;


    林冲、秦明等五虎将各授统制,分领马步水三军;


    就连时迁也被授予探事司统领,专司情报...


    "陛下圣明!"鲁智深第一个吼出声来,声若洪钟,"这般安排,才合俺们梁山的脾胃!不必看那些贪官污吏的脸色,还能继续替天行道!"


    武松难得地露出笑容,对身旁的燕青低声道:"哥哥,这般结局,比武松想象的要好上太多。"


    燕青含笑点头,目光却已飘向远方。他知道,这场盛典之后,就是分别之时。


    授封仪式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仪式结束后,山寨大摆筵席,庆贺这历史性的一刻。酒过三巡,燕青悄然退出喧闹的聚义厅,信步来到后山的观星台。


    公孙胜早已在此等候,见燕青来了,拂尘轻扫:"贫道算准了小乙今日必来辞行。"


    燕青望着山下欢庆的人群,轻声道:"此间事已了,是该离开了。"


    "要去往何处?"


    "不知道。"燕青微微一笑,"或许去江南看看苏杭美景,或许泛舟海外,寻访仙山。这一世,我想真正做个闲云野鹤。"


    公孙胜从袖中取出一枚温润玉佩:"这是罗真人前日托我转交的。他说,若你他日遇到难处,可持此玉去二仙山寻他。"


    燕青郑重接过,只见玉佩上刻着北斗七星,隐隐有流光转动,显然不是凡物。


    三日后,燕青开始逐一辞行。


    他先去了卢俊义的都统制府。这位曾经的员外,如今的靖安军统帅,正在校场上检阅新式战车。见燕青来,他挥手屏退左右,二人并肩走在校场边的柳树下。


    "小乙,真的非走不可?"卢俊义眼中满是不舍,"如今梁山改制,正是用人之际。你留下来,帮哥哥打理军务,岂不更好?"


    燕青含笑摇头:"员外如今是一军统帅,处事更需公正。小乙在此,反倒让您为难。况且..."他望向烟波浩渺的湖面,"这些年来,我一直为梁山、为兄弟们奔波。如今大事已定,也该为自己活一回了。"


    卢俊义长叹一声,从怀中取出一块玄铁令牌:"这是靖安军的调兵符,你拿着。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需要,随时可以调动梁山人马。"


    燕青推辞不过,只得收下。这令牌入手沉甸甸的,上面刻着"如朕亲临"四个小字,可见徽宗对梁山的信任之深。


    接着他去了宋江的宣抚使衙门。这位及时雨正在书房批阅公文,案头堆满了各地送来的文书。见燕青进来,他急忙起身相迎。


    "公明哥哥如今是朝廷命官了,可喜可贺。"


    宋江苦笑:"这些都是小乙你的功劳。若不是你周旋其中,梁山哪有今日这般光景?"


    二人回忆起往事,都不胜唏嘘。从智取生辰纲到大闹东京城,从清晖阁秘闻到朝堂风波,这一路走来,可谓惊心动魄。


    "记得那年你刚上山时,还是个俊俏后生。"宋江感慨道,"如今却已是能左右朝局的人物了。"


    燕青为宋江斟了杯茶:"公明哥哥,临别在即,小弟有一言相劝。"


    "但说无妨。"


    "靖安军虽得自主,但终究是朝廷兵马。哥哥处事,切记刚柔并济。既要保全梁山基业,也要顾及朝廷体面。"


    宋江郑重记下,取出一个锦囊:"这里面是各地绿林朋友的联络方式,你带着,路上或许有用。"


    辞别宋江,燕青又去看望其他兄弟。


    在鲁智深的禅院里,这位花和尚正在指点小沙弥练武。见燕青来,他拍着胸脯道:"小乙兄弟放心去!有洒家在,定保梁山平安!若是想兄弟们了,就捎个信来,洒家带人去寻你吃酒!"


    在武松的住处,这位打虎英雄默默取出一坛陈年佳酿:"二哥不善言辞,这酒你带着,路上解渴。"顿了顿,又道,"若是遇到难处,记得武二永远是你的兄弟。"


    最让燕青意外的是吴用。这位智多星在自己的小院里摆了一桌精致酒菜,专门等候燕青。


    "学究这是..."


    吴用举杯道:"这一杯,是赔罪酒。往日多有得罪,还望小乙海涵。"


    燕青一怔,随即明白他指的是之前调查身世之事。他举杯一饮而尽:"往事如烟,学究何必挂怀。都是为了梁山大局。"


    吴用叹道:"现在想来,若不是小乙处处维护,梁山恐怕早已分崩离析。你以德报怨,让吴用惭愧。这一杯,是感谢酒。"


    二人连饮三杯,往日的芥蒂在这酒中尽数消融。


    辞别众头领后,燕青又在山寨中漫步,最后看了看这片他付出心血的土地。


    在学堂里,孩子们正在朗读他编写的《千字文》,稚嫩的童声清脆悦耳;在医馆前,安道全带着弟子为百姓义诊,长长的队伍秩序井然;在工坊区,凌振、汤隆正在试验新式武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在田间,张青指导农夫们春耕,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


    这一切,都是他这一世的心血结晶。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来。这天天还没亮,燕青只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悄然来到金沙滩。令他意外的是,码头上早已站满了送行的人。不仅众头领到齐,还有许多普通士卒和百姓。


    "小乙哥哥,带上这个!"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塞给他一包精心准备的干粮,"这是老婆子连夜烙的饼,路上吃。"


    "燕头领,这是我娘绣的平安符..."一个少年怯生生地递上香囊,"保佑您一路平安。"


    "小乙兄弟,保重啊!"一个粗豪的士卒大声喊道,"记得常回来看看!"


    燕青眼眶发热,一一谢过这些淳朴的人们。


    卢俊义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小乙,记住,梁山永远是你的家!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这里永远为你留着住处!"


    宋江也红着眼圈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捎个信回来!让兄弟们知道你的下落!"


    在众人的目送下,燕青登上一叶扁舟。船夫撑开长篙,小船缓缓离岸。燕青站在船头,最后望了一眼这片他付出心血的土地。


    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洒在梁山泊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铺了一层碎金。山寨的轮廓在晨光中显得格外雄伟,那是他这一世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这一世的梁山,不会再重蹈前世的覆辙了。兄弟们各得其所,百姓安居乐业,八百里水泊真正成了乱世中的桃源。


    船行至水中央,忽听岸上传来震天的呼喊:


    "恭送燕头领!"


    "燕头领保重!"


    "记得回家看看!"


    上万人的声音在湖面上回荡,惊起一群水鸟,扑棱棱地飞向天际。


    燕青站在船头,任春风吹动衣袂。前世的孤寂与这一世的热闹在脑海中交织,最终化作一声释然的叹息。


    他终于可以放心地离开了。


    小船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晨雾之中。而在遥远的前方,新的旅程正在等待着他。


    这一去,便是真正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没有人注意到,在远处的山岗上,一个白衣女子默默注视着远去的孤舟。她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碧玉簪,眼中泪光闪烁:


    "孩子,愿你这一生,真正得到逍遥..."


    风起,吹落她面上的轻纱,露出的容颜,竟与燕青珍藏的画中人一般无二。


    ---


    第六十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