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破解之法
作品:《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争得门楣扬》 苏墨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还沉浸在悲伤中的温氏,以及院子里闻声而来的苏长青都愣住了。
他们看着眼前一脸坚毅的儿子,一时间都忘了做出反应。
回到三房那间熟悉的土坯房,温氏终于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她蹲下身,抚着儿子的肩膀,既担忧又好奇地问道。
“墨儿,你刚刚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用笔墨换钱?”
苏长青也拖着腿走了过来,他看着儿子,眼神复杂。
他没有像妻子那样直接发问,但是眼中那份探寻的意味,却是不言而喻。
苏墨也没有卖关子,他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必须得给父母打打气才行。
他冷静地开口,将自己在那一瞬间,想到的种种想法说了出来。
“爹,娘,镇上不是有帮人代写书信的吗?我的字,应该能换几个铜板。”
这是一个最稳妥,也最容易想到的办法。
缺点是来钱慢,但暂解燃眉之急够用了。
听了这话,温氏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但苏长青不愧是曾经的读书人,很快便看出了缺点。
他立刻摇了摇头,并且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代写书信来钱太慢,而且镇上识字的人虽然不多,但也没那么少,挣不了几个钱。”
“而且,眼下马上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谁家还有心思写信……”
他的话语是基于现实的判断,而非自怨自艾的消沉。
然而,正是这句“马上就要过年了”,给了苏墨灵感,让他原本还有缺点的计划,瞬间变得完善了起来。
“对了对了,爹,您说得对了!”
苏墨的眼睛亮了起来,连忙激动的说道。
“就是因为要过年了,才有大生意可做!我们不写书信,我们改成写对联!毕竟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啊!”
“对联?”
听到了苏墨的话,温氏和苏长青同时一怔。
“对啊!”
苏墨肯定地说道,信心十足。
“镇子上那些人卖的对联,年年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吉祥话,字也普通的很。”
“但我们不一样啊!我的字,爹你的学问!我们一起写,肯定比镇上卖的那些普通对联要好得多!”
“只要东西足够的好,难道还怕卖不出去吗?”
越是往下说,苏墨的眼中就越发的明亮。
越是去想他就越发觉得,这个办法能行。
温氏听着苏墨的描述,也不自觉的带入了进去,呼吸都急促了些,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苏长青的心神也为之巨震。
他看着儿子那双亮得惊人的眼睛,信心十足的样子,自己那早就认命的心,也忍不住剧烈地跳动起来。
卖对联……卖对联......
对啊!这个想法他怎么就没想到呢?
他深知一副好的对联,不仅字要好,内容更要好。
不仅要有文采,还要有意境才行。
而他的才华虽然不高,但是和那些卖对联的商人比,还是要远远超出的。
可是一想到要重新拿起笔,这三年来的生疏感,让他心中又不自信起来。
苏长青有些迟疑的问道。
“可是……我已经好几年没碰过笔了,手都生了……”
“爹,放心吧,您可是考中过准童生的,那些学问早就刻您在骨子里了。”
苏墨立刻出言鼓励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任。
“只要拿起笔熟悉熟悉,就一定能恢复过来。而且我们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不行?”
“是啊,他爹!”
温氏也在一旁帮起腔来,她紧紧抓住丈夫的手说道。
“为了墨儿,也为了我们这个家,你就试试吧!我相信你!”
看着妻子和儿子那充满期盼的眼神,苏长青心中的迟疑,也是被两人的信任所压倒。
他那被生活压弯的腰,此时似乎都变得挺直了不少。
苏长青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重新焕发了神采,咬着牙说道。
“好,那我们就试试!”
见父亲答应,苏墨立刻趁热打铁的说道。
“那我们先做准备工作,额,现在就差笔墨和红纸了。”
苏墨一顿翻找,将能够用得到的东西都拿了出来,有些不甘的说着。
笔墨和红纸是最重要的材料,别的东西根本不能替代。
一听到这话,原本还满心欢喜的温氏,脸上的笑容淡了不少。
苏长青也沉默下来,眉头皱起。
他们都忘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没有本钱。
然而一旁的温氏,却是慢慢站起身来,一言不发走到墙角。
撬开了一块松动的砖,从底下摸出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
她回到桌边颤抖着手,一层层地打开油布。
当最后一层布被揭开,出现在三人面前的是几十枚大小不一的铜钱。
这是这个家最后的积蓄,是温氏一点点攒下来,准备在寒冬里用来救命的钱。
想到这里,温氏的眼圈又红了,但她没有丝毫犹豫。
将所有的铜钱,都推到了丈夫和儿子面前。
“他爹,墨儿,你们都拿去。”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着,但语气却无比坚定。
“这是咱们家最后的钱了,要是这个事能成,咱们就能过个丰收年。”
“要是不成,大不了就和往年一样,往后的日子,我们就喝稀的挺过去。”
“而且,我相信你们。”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让父子俩更加谨慎。
一定要成功。
次日一早,天还未亮,苏长青便带着苏墨,踏上了去往镇上的路。
这是三年来,他第一次主动走出村子,不是为了去做工,也不是为了去借粮。
而是为了真真正正想做自己的事。
清河镇是附近最大、最繁华的镇子,父子俩出来的很早,但路上就已经有了不少赶路的村民。
苏长青的腿脚不便,走得不快。
而苏墨则紧跟在父亲身旁,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
天色微亮时,他们终于抵达了清河镇。
与村里的寂静不同,镇上早已人声鼎沸。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挑着担子的小贩,和推着独轮车的农人川流不息。
空气中混杂着炊饼的麦香、早点的热气和牲畜的气味。
苏长青显然对这里很熟悉,轻车熟路地领着苏墨,避开拥挤的人潮,穿过几条小巷。
他们没有在热闹的集市停留,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
那就是镇上唯一一家,贩售笔墨纸砚的店铺。
苏长青一边走着,一边低声对苏墨介绍着镇上的情况,告诉他哪家铺子的点心最实惠,哪家布行最公道,言语间流露出一种久违的熟悉。
终于,他们在一个相对清净的街角停下了脚步。
一块挂着三个烫金大字的牌匾映入眼帘。
墨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