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工师出征
作品:《秦镜·镜中熵》 立冬这日,咸阳城飘起了细雪。工师学堂的广场上却热气蒸腾,百名身着崭新官服的学子肃立在风雪中,每人胸前佩戴的“准工师”铜牌在雪光中闪闪发亮。
吴柒与扶苏并肩站在高台上,望着台下这些历经半年锤炼的学子。他们不再是初入学堂时那个怯生生的少年,每个人的眼神都透着沉稳与自信。
“诸君今日毕业,将分赴各地任职。”吴柒的声音在风雪中格外清晰,“记住,你们带去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改变这个国家的希望。”
蒙毅手持诏书上前,开始宣读分配名单:
“墨离,授将作监丞,秩六百石,主持直道扩建!”
“韩徒,授频阳郡水曹掾,秩四百石,主管三郡水利!”
“郑国,授太原郡工曹史,秩四百石,督造矿场革新!”
...
每念到一个名字,就有一名学子出列接旨。当念到“王贲”时,这个将门之后被分配到了北疆军营,担任军械监造。
“王贲,你可有异议?”吴柒特意问道。
王贲昂首回答:“末将愿往!定让边军将士用上最精良的兵器!”
最让人意外的是,有十名学子被分配到了博士宫,负责将新学编入官定教材。叔孙通也在其列,这位曾经的儒生现在已经成为新学的坚定拥护者。
授职仪式结束后,学子们即将各奔东西。在学堂门前的饯行宴上,韩徒举杯向墨离敬酒:
“墨兄留守咸阳,责任重大。我辈分赴四方,当同心协力!”
墨离郑重还礼:“愿你我勠力同心,不负所学!”
这时,一队车马顶着风雪驶来。竟是始皇特赐的践行礼——每人一套精工打造的工具箱,里面从测量器具到制图工具一应俱全,箱盖上刻着“格物致知”四字。
雪越下越大,学子们的车马陆续启程。吴柒站在城楼上,目送着这些年轻的身影消失在风雪中,仿佛看着星星之火撒向神州大地。
墨离第一个展现了所学。主持直道扩建时,他大胆采用水泥浇筑的新工艺。当老工匠质疑“祖祖辈辈都用夯土”时,他带着工人现场演示:同样一里道路,新法比旧法节省工期半月,造价还降低两成。
“墨丞,这水泥路面能撑多久?”有监工不放心地问。
墨离命人牵来满载石料的马车,在新修的路面上来回碾压。路面纹丝不动,只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车辙。
消息传开,各地纷纷请求派遣工师指导。墨离趁势编写《直道修筑规范》,将标准工艺推广全国。
与此同时,韩徒在频阳郡大展身手。他巡查水利时,发现一处沿用百年的旧渠设计不合理,导致下游万亩良田灌溉不足。
“应该改道。”韩徒在郡府会议上直言。
老郡守连连摇头:“这水渠是祖辈所修,岂能轻改?”
韩徒不争不辩,带着同僚实地测量三天,用精确的数据证明:改道后不仅能解决灌溉问题,还能省下每年清淤的费用。
在他的坚持下,新渠如期改建。来年开春,下游农田首次得到充足灌溉,夏收时产量翻了一番。曾经质疑他的老农,现在见到他就喊“韩水曹”。
而在北疆军营,王贲的处境最为艰难。边军将领起初对这个“书生”很不以为然,直到他改进了弩机设计。
“王工师,你这新弩射程虽远,造价太高!”军需官抱怨。
王贲不慌不忙:“一架新弩造价是旧弩三倍,但精度提升五成,寿命延长一倍。更重要的是——”他指着沙盘上的地形,“在长城上架设,能控制更广的防线,省下的巡逻兵力足以组建一支新的骑兵队。”
蒙恬亲自试射新弩后,当即下令全军换装。王贲趁热打铁,在军中开办工师培训班,培养懂得维护新式装备的技术兵种。
最让人惊喜的是分配到博士宫的学子。他们不仅将新学编入教材,更在各地学宫开设实学课程。曾经只读经史的士子,现在也要学习测量计算、格物常识。
叔孙通在给吴柒的信中写道:“...初见新学时,只觉离经叛道。今教学生测量田亩、计算赋税,方知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
半年过去,工师们的成绩单陆续传回咸阳。直道修建里程创下新高,水利工程惠及百万农田,军械革新提升边防实力...更难得的是,这些年轻工师所到之处,吏治为之一新。他们不徇私情、只认数据的作风,让许多积弊迎刃而解。
这日朝会,始皇特意让各地工师回京述职。当韩徒汇报完水利成果时,皇帝突然问:
“若令你总管天下水利,该当如何?”
年轻的工师不卑不亢:“臣当先测九州水文,再定治水方略。北方防旱,南方防洪,各有其法。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这番对答让满朝文武动容。李斯私下对吴柒感叹:“这些工师,正在改变大秦的根基。”
除夕夜,吴柒在府中设宴,为回京述职的工师们接风。酒过三巡,墨离举杯道:
“学生等能有今日,全赖恩师栽培!”
众工师齐齐举杯:“敬恩师!”
吴柒望着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心中感慨万千。他们就像播种在秦帝国肌体里的新细胞,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古老国度的基因。
窗外,咸阳城的万家灯火格外明亮。在新修的直道上,驿马仍在奔驰;在新建的水渠边,百姓正在守岁;在边境的城墙上,新式弩机警惕地指向远方。
这个冬天,因为这群年轻人的存在,显得格外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