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田野调查
作品:《秦镜·镜中熵》 寒露初降,渭北高原的晨风格外凛冽。三百名工师学堂的学子列队站在新修的直道上,每人肩上都挎着特制的工具包——里面装着规尺、矩尺、水平仪,还有新下发的《田野调查手册》。
吴柒站在一块高地上,指着远处蜿蜒的泾水:“今日起,我们要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每组负责十里河段,记录河床宽度、水流速度、两岸土质...”
学子们三人一组散开,像撒入大地的种子。韩徒带着他的小组来到指定河段,立即开始工作。一人操作水准仪测量坡度,一人用浮标测算流速,韩徒则仔细记录着河岸的侵蚀情况。
“这里土质松软,”韩徒抓起一把泥土在指间揉搓,“若遇暴雨,极易坍塌。”
同组的王贲——那个曾经看不起寒门学子的将门之后,现在却认真记下每个细节。经过数月的同窗生活,他早已收起傲气,甚至主动向韩徒请教治水经验。
午时刚过,天空突然阴沉。墨离带着巡视组骑马赶来:“上游暴雨,河水半日内必涨。所有小组立即撤往高地!”
大多数小组及时撤离,唯独郑国那组为了测量一个险滩的数据,落在后面。当浑浊的洪水从山谷奔涌而出时,三人还在一处河湾记录数据。
“快走!”郑国眼见水位急速上涨,急忙招呼同伴。
然而用来固定测量仪器的绳索被激流冲垮,昂贵的青铜仪器眼看就要被卷走。郑国想也不想就跳进齐腰深的水中,死死抱住仪器。
“危险!”岸上的同伴惊呼。
就在这时,吴柒带着救援队赶到。几个精通水性的学子跃入河中,用绳索结成救生网,硬是在激流中架起一条生命线。
“仪器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吴柒把浑身湿透的郑国拉上岸,罕见地动了怒。
郑国抹了把脸上的泥水,倔强地举起怀中的仪器:“特使,这水平仪若是丢了,我们这半个月的数据就白测了...”
吴柒看着他被岩石划破的手臂,语气软了下来:“记住,在工师学堂,每个学子都比仪器珍贵。”
这场意外成了最好的教材。当晚在临时营地,吴柒让各组汇报洪水前后的测量数据。当数据汇总到沙盘上时,惊人的规律出现了——凡是岸坡大于三十度的河段,都出现了严重侵蚀;而在建有护岸工程的区段,损失微乎其微。
“现在明白为什么要做田野调查了?”吴柒指着沙盘问。
学子们凝视着用鲜血换来的数据,纷纷点头。
接下来的调查更加深入。在频阳郡的梯田区,学子们跟着老农学习观察墒情;在太原的铁矿场,他们记录着不同采矿法的效率;甚至深入骊山陵墓工地,研究大型工程的统筹管理。
这日调查泾水支流时,韩徒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明明河道宽阔,下游却常年缺水。他带着小组溯源而上,终于在深山中发现原因——一处天然石灰岩洞吞没了大半河水。
“应该在这里修建蓄水池。”韩徒在图纸上标注,“雨季蓄水,旱季放流。”
这个建议报到郡府,起初没人重视。直到韩徒带着同窗做出精细的模型,用数据证明工程的可行性,郡守才终于动心。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协助百姓修缮水渠时,墨离发现当地一种特殊的黏土。经过试验,这种黏土烧制的水泥特别耐水蚀。这个发现很快被写入《工师笔记》,推广到各郡水利工程。
田野调查进行到第二个月时,学子们已经能独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日在太原铁矿,几个学子改进了矿石运输的轨道,让效率提升三成;在频阳粮仓,他们设计的通风系统解决了粮食霉变问题。
最让当地官吏惊讶的是,这些年轻人从不空谈。每个建议都有数据支撑,每个方案都经过反复验证。曾经质疑工师学堂的老郡守,现在主动要求分配更多学子来协助政务。
霜降前夕,田野调查接近尾声。各小组带着厚厚的数据册返回咸阳。在最后的汇报会上,学子们展示的成果令人惊叹:
精确到寸的关中地图、各郡土壤成分分析、新建工程的优化方案...这些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能直接用于治国理政。
始皇特许在麒麟殿举行汇报。当韩徒展示那个解决泾水断流的模型时,皇帝亲自走下御座细看:
“这些都是你们实地测量所得?”
“回陛下,每个数据都经过三次复核。”韩徒恭敬应答。
始皇沉默良久,对随行的李斯说:“传诏,工师学堂学子,皆赐‘准工师’衔。”
消息传回学堂,欢声雷动。但吴柒把学子们召集到操场,泼了一盆冷水:
“准工师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你们要记住这两个月在田野中学到的东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夜幕降临,学子们在灯下整理最后的调查报告。墨离在笔记的扉页上写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八个字,将成为工师学堂的校训,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
而在兰台阁,吴柒正在审阅学子们的调查报告。当他看到韩徒关于泾水断流的解决方案时,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个在另一个时空中本该被埋没的治水天才,终于开始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