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以退为进(上)
作品:《太子爷的掌心谋》 翌日,宣政殿。
晨曦初透,宣政殿内的琉璃灯已悉数点亮,将这座巍峨的大殿照得金碧辉煌。金殿内的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仿佛连空气都凝滞了几分。文武百官分立两侧,朝服整肃,神情各异,目光或明或暗地聚焦在丹陛之下的太子殷天傲与宰相杜允谦身上。朝臣们心知肚明,谁都知道,今日朝会的焦点,便是那棘手的漓州黑石部内乱之事。这场争锋,关乎的不仅仅是边疆局势,更是储君与权相之间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博弈。
老皇帝依旧半阖着眼,端坐龙椅之上,面容隐没在帝王冕旒垂下的串珠后,仿佛对殿内暗涌的波涛毫无所觉,实则殿中每一丝风吹草动都逃不过这位帝王的耳目。
“陛下,”沉寂片刻后,杜允谦率先出列,手持玉笏,躬身施礼。他的声音沉痛中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如同一位忧国忧民的老臣:“昨日陛下将漓州事务交由太子殿下统筹,不知殿下经过一夜思虑,可有应对之策?”他微微顿了顿,语气愈发沉重,“黑石部内乱已致三寨被焚,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局势瞬息万变,若再不决断,只怕夜枭国趁虚而入,只怕届时南疆危矣,朝廷威信亦将受损。”
他这话看似是在催促太子尽快拿出方案,实则是将殷天傲架在火上烤,逼他仓促应对,如此一来更容易出错,露出破绽。
这番话立即在朝堂上引起一阵骚动。杜党众人纷纷附和,声音此起彼伏。
“杜相所言极是!”吏部侍郎赵文渊迫不及待地站出来,语气激切,“太子殿下既已接下此任,就当速做决断,不可贻误时机!”
“正是,”另一名御史紧接着说,面露忧色,“拖延一日,漓州百姓便多受一日之苦啊!太子殿下身为储君,当体恤民情,雷厉风行才是!”
这番以民情相逼的攻势,让殿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东宫属官们面露愤慨之色,詹事周谨正要反驳,却被殷天傲一个眼神制止。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殷天傲缓缓出列。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殷天傲并未如往常那般锋芒毕露、针锋相对,反而眉头微蹙,脸上带着一丝此前罕见的“凝重”与“迟疑”。他出列躬身,向龙椅上的老皇帝施礼,声音不似往日那般清越有力,反而显得有些沉郁而慎重:
“回父皇,儿臣昨日接到旨意后,不敢怠慢,彻夜未眠,反复思量杜相所言''扶弱抑强''之策,翻阅前朝处置边疆事务的案卷,深感……此事责任重大,且其中关窍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时难以决断,不敢轻易妄动。”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有人面露诧异,有人窃窃私语,更有人眼中闪过讥讽之色。杜允谦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心中暗喜:看来这黄口小儿果然被难住了!这么快就露怯,当真不堪大用!
他趁势上前一步,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语气愈发“恳切”而“鼓励”:“殿下何必过谦?殿下近日所献诸策,皆显过人胆识与智慧,满朝文武有目共睹,陛下亦多次嘉许。此次漓州之事虽难,关系虽重,但老臣相信,以殿下之能,定能妥善处置,为朝廷分忧,为陛下解难。”
他这话如同软刀子,看似鼓励提携,实则将殷天傲捧得更高,待其摔下时也更重,更疼。
殷天傲心中冷笑,暗道:老狐狸,想激我冒进?你打得好算盘!”:“杜相谬赞了,正是因为此事关乎南疆稳定,涉及蛮族内斗与境外势力渗透,牵连甚广,儿臣才不敢不慎,不敢不虑周详。毕竟,漓州远离京师千里之遥,消息往返需时日,信息真伪难辨,若仅凭片面之词,一旦判断失误,做出错误决策,后果不堪设想,届时不仅误了国事,更辜负父皇信任。”
他适时地露出一丝“忧虑”与“困惑”,目光诚恳地转向杜允谦:“杜相您老成谋国,经验丰富,历经数朝,处理边疆事务更是驾轻就熟,不知对于如何准确判断黑石部内情,如何甄别木喀、骨力二人孰忠孰奸,以及如何防范夜枭国趁机干预、渗透,可有具体良策以教本王?儿臣洗耳恭听,恳请赐教。”
这一招“示敌以弱”,将难题抛回给杜允谦,正是宁殊昨夜为他定下的妙计。你不是在朝堂上大肆推崇我、恭维我吗?那我现在向你这位老臣虚心请教,你总不能藏私吧?你若说不出具体可行的方案,便是空谈误国,欺君罔上;你若详细说了,我便可以此为基础,加以利用改造,甚至让你也沾上责任,将来出了事也休想独善其身。
杜允谦万万没料到殷天傲会来这一手,心中微微一怔,面上神色也有瞬间的凝滞。他自然有一套完整周密的计划,早已在暗中布局,但那都是见不得光、不能摆在明面上说的阴谋诡计,岂能在金殿之上、当着百官和皇帝的面和盘托出?
他捋了捋胡须,咳嗽一声,语气转为含糊其辞:“殿下言重了。蛮族之事,诡谲多变,关键在于情报准确与否。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得力人手,前往漓州实地查明真相,掌握第一手资料,方能对症下药,做出正确决断。此乃兵家常理,亦是谋国之道。”
“杜相所言极是,一语中的!”殷天傲立刻接过话头”,“信息不明,确实如同盲人摸象,雾里看花,如何能做出正确判断?若是被居心叵测之人蒙蔽,或被虚假情报误导,岂不是要铸成大错?”
他话锋一转,声音提高了些许,变得郑重而果决:“既然如此,儿臣恳请父皇,准许儿臣立即动用东宫暗卫精锐,并请兵部、枢密院协同配合,共同选派精干侦骑与熟悉漓州风土人情、通晓蛮族语言习俗的资深官员,组成一支联合勘察使团,秘密且迅速前往漓州,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查明黑石部内部真实动向,查清木喀与骨力二人究竟谁更得民心、谁的统治根基更稳,谁与夜枭勾结更深、来往更密,以及……”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凌厉,“当地驻军对朝廷的忠诚度如何,布防情况是否严密,将领是否可靠,有无异心!”
他这番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目标明确而具体,不仅顺势接住了杜允谦的话,还将调查范围大大扩大化和具体化。尤其是他特意加入了对当地驻军的调查,隐隐指向了杜允谦可能在南疆军中暗藏的势力和眼线。而且,他强调要求多方协同、联合行动,这就意味着调查结果将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杜允谦日后也难以在情报真伪上做手脚、玩花样。
杜允谦眼皮猛地跳了跳,心中警铃大作,隐隐感觉事情有些偏离自己的预想轨道了。他正想开口补充或者限制调查范围,给使团的权限设个界限,殷天傲却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紧接着继续道:“还有,杜相,”殷天傲目光灼灼地看着他,“若勘察使团传回消息,证实那骨力确实与夜枭勾结甚深,往来频繁,且其势力已然庞大,羽翼丰满,木喀势单力孤难以抗衡,我们朝廷又当如何应对?是直接派兵渡江,助木喀一臂之力剿灭骨力,还是另寻他法,从长计议?若是派兵,粮草军械从何而来,如何筹措,由户部还是地方承担?由哪位将军挂帅更为稳妥,是派南疆驻军还是从京师调遣?若是另寻他法,又该用什么办法阻止骨力与夜枭的勾结,如何化解这个威胁?”
一连串具体而尖锐的问题,如同连珠炮般密集砸向杜允谦,让他应接不暇。这些问题个个都切中要害,却又都是难以在朝堂之上立刻给出完美答案的棘手难题。殷天傲作为太子,表面上摆出一副“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姿态向他杜相求教,实则是在步步紧逼,逼杜允谦在仓促间做出承诺或者不小心暴露其真实意图和盘算。
杜允谦被问得有些措手不及,额头隐隐渗出细汗,他若详细回答这些问题,就等于亲自参与了具体决策的制定,将来若出了什么岔子,他也难逃干系,休想置身事外;若是不回答或者回答得空泛敷衍,则显得他刚才那番“鼓励”、“推崇”毫无诚意,纯属场面话,甚至会让人怀疑他自己也能力不足、空有其表。
一连串具体而尖锐的问题,让这位老谋深算的宰相一时语塞,竟不知该如何作答。他身后的户部尚书钱敏中见状不妙,急忙出列为他解围,拱手道:“殿下何必过谦?杜相既然在陛下面前举荐殿下,自然是相信殿下之能,对殿下有充分信心。况且兵贵神速,边疆战机稍纵即逝,若事事都要请教商议,只怕会贻误战机,错失良机啊!殿下当机立断,才是上策!”
“钱尚书此言差矣!”东宫詹事周谨立刻反驳,声音铿锵有力,“正因为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才更要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太子殿下虚心求教,广纳谏言,正是稳重负责之举,是储君应有的审慎态度,何来''过谦''一说?”
“稳重?”赵文渊冷笑一声,语带讥讽,“只怕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吧!蛮族内乱方酣,夜枭虎视眈眈,此时不当机立断,更待何时?难道要等到夜枭大军压境才动手不成?”
“赵侍郎此言,莫非是要殿下草率行事,不顾后果?”周谨寸步不让,毫不示弱,“若是判断失误,决策错误,导致边疆糜烂,这个责任,赵侍郎可担得起吗?你能负得起这个责吗?”
眼见双方争执愈演愈烈,火药味渐浓,朝堂上分成两派争论不休,殷天傲却突然抬手制止,做了个下压的手势。他目光威严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杜允谦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和自信:
“诸位不必争执,诸位大人的忠心本王都明白。”他微微颔首,“杜相,本王方才所问,并非推诿卸责,更不是自谦怯懦,而是确实需要您的指点。毕竟,''扶弱抑强''四字说来简单,听起来容易,但具体如何判断强弱,如何甄别忠奸,如何有效扶持,如何切实防范夜枭趁虚而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难题,绝非空谈所能解决。”
杜允谦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知道不能再继续回避了,否则反而会显得自己心虚。他沉声道:“殿下思虑周详,考虑周到。老臣以为,具体方略需待情报核实后再定,不可贸然行事。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必须明确:朝廷需掌握主动权,不能任由蛮族与夜枭勾结坐大,否则后患无穷。”
“杜相的意思是,无论如何都要干预黑石部内政?”殷天傲敏锐地抓住他话语中的空隙,进一步逼问道。
“自然要干预!这还用说吗?”杜允谦身后一位御史按捺不住,忍不住出列帮腔,声音激愤,“岂能坐视夜枭染指我朝南疆?岂能任由蛮族自相残杀、生灵涂炭而不管不顾?那是对朝廷权威的挑衅!”
“如何干预?”殷天傲立刻反问,目光如炬,“是如杜相所言''扶弱抑强'',支持木喀打压骨力,还是另有他法?若扶持木喀,我等如何确保其上位后能感恩朝廷,真心归附,而非成为第二个骨力,甚至变本加厉?若其能力不足,不堪扶持,无法稳定局势,又当如何?难道让朝廷骑虎难下?”
那御史被问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半晌说不出话来。杜允谦脸色微微一沉,眼中闪过一丝恼怒,知道不能再让殷天傲这样“请教”下去了,否则只会越陷越深。他正欲强行将话题拉回“太子全权负责、老臣只需旁观”的轨道上,殷天傲却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话锋陡然一转,声音也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豁然开朗、胸有成竹的决断之意:
“父皇!”殷天傲转身面向龙椅,声音洪亮,“儿臣经过一夜深思,并刚才与杜相及诸位大人请教探讨,以为处理漓州之事,绝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亦不能简单以''扶弱抑强''一言概之!我大渊乃天朝上国,泱泱大国,对待周边部族,当有上国之威仪与气度,不可轻易下场厮杀,自降身份!”
他挺直脊梁,身姿如松,目光威严而自信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老皇帝那双浑浊却深邃的眼睛上,朗声道:“故,儿臣斗胆提议,处理漓州黑石部事务,当遵循''以夷制夷,朝廷仲裁''之最高原则,以此为纲,统摄全局!”
“以夷制夷,朝廷仲裁?”老皇帝终于完全睁开了眼睛,那双原本半阖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似乎提起了一丝兴趣,身体也微微前倾。殿内百官也纷纷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显然对这个新颖的提法颇感意外。
“正是!”殷天傲气势陡然上升,声音愈发沉稳有力,再无之前的“迟疑”与“困惑”,完全展现出一个储君应有的果决与自信。他清晰有力地阐述道:“所谓''以夷制夷'',并非简单粗暴地支持一方打压另一方,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利用蛮族内部固有的矛盾和利益纠葛,加以引导,顺势而为,使其相互制约,维持平衡,确保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坐大,威胁朝廷在南疆的统治!”
“而''朝廷仲裁'',”他加重了语气,“便是要让我大渊朝廷站在道义与实力的双重制高点!儿臣建议,立即以朝廷的名义,向黑石部乃至整个漓州所有蛮族部落发出正式公告,郑重阐明朝廷立场和底线:朝廷尊重各部落的传统习俗和内部事务,对于黑石部新首领之选,朝廷不直接指定某人,不强加干涉,但新首领无论是谁,必须公开承诺并切实做到三点,缺一不可!”
他伸出三根手指,在空中用力一划,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第一,绝不可与夜枭等境外敌对势力有任何形式的勾结往来,此乃朝廷底线,不容触碰!违者必究!第二,必须承认并切实维持与朝廷的友好藩属关系,接受朝廷正式册封,谨守臣节,不得僭越!第三,必须严格约束部众,加强管理,不得侵扰周边州郡及其他部落,维护地方安宁!”
“无论是木喀,还是骨力,抑或是黑石部其他有威望、有能力的贤能之士,谁能率先公开承诺、切实满足这三项基本条件,并且能够证明其确有能力稳定部族、收拾人心,带领黑石部走向安宁和平,朝廷便正式承认其首领地位,并给予相应的物质支持与官方册封,给予名分!”他目光如电,扫过全场,“如此一来,选择权看似交给了蛮族自己,尊重了其自治传统,实则游戏规则完全由朝廷所设定、所主导,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我朝既避免了直接卷入其内部血腥的权力争斗,授人以柄,给夜枭可乘之机,又能牢牢掌控大局,将南疆安危、黑石部的未来走向置于朝廷规制之下,纳入朝廷掌控!这才是上国之道,王者之策!”
这番论述,高屋建瓴,格局宏大而深远,立意之高令人叹服,瞬间将杜允谦那个局限于简单“扶弱抑强”、难免授人口实的策略比了下去,高下立判。不仅巧妙避开了直接站队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责任,更是将朝廷的地位和角色提升到了仲裁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超然位置,既显示了大国气度,又牢牢把握了主动权。
“妙啊!妙计!”一位向来保持中立、以清高自居的翰林学士忍不住抚掌低赞,声音中满是赞叹,“此策进退有据,攻守兼备,深合王道,实乃上上之策!”
“太子殿下圣明!殿下高瞻远瞩!”几位东宫属官立刻出声附和,声音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仿佛与有荣焉。
杜允谦的脸色终于彻底阴沉下来,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青黑一片。他双拳紧握,指甲几乎陷入掌心。他万万没想到,殷天傲这个昔日只知挥刀舞剑的武夫太子,非但没有被自己设下的难题困住,反而短短一夜之间,就抛出了如此一个近乎完美、无懈可击的应对策略!这策略格局之大、考虑之周全、手腕之高明,绝非殷天傲往日那种简单霸道、强硬直接的行事风格所能想出的!他几乎可以肯定,这背后必定有那个神秘莫测的宁殊的手笔!这个宁殊,究竟是何方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