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以退为进(下)
作品:《太子爷的掌心谋》 殷天傲的一系列动作打了杜允谦一个措手不及,眼见局势依然脱离自己的掌控,但束手就擒也不是自己的风格。
“殿下此策,听起来固然美妙动听,格局也大。”杜允谦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翻涌的怒火和震惊,不得不亲自下场进行最后的反驳和抵抗。他强迫自己的语气依旧维持着表面的平稳和“理性”,“然,蛮族生性桀骜不驯,向来只服从拳头和利益,岂会轻易听从朝廷的''仲裁''和规则?若那骨力仗着背后有夜枭撑腰支持,有恃无恐,公然拒不遵从朝廷规定,甚至强行自立为王,挑衅朝廷威严,又当如何应对?届时朝廷威信何在?天朝颜面何存?”
“问得好!杜相不愧是老成谋国!”殷天傲脸上露出一丝作为上位者的赞许笑容,似乎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成竹在胸。他看向杜允谦,目光带着戏谑,同时又深邃而锐利,“所以,方才本王提议派遣联合勘察使团,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查明当地真相、搜集情报,更在于借此机会宣示朝廷的存在和决心,震慑宵小之辈!使团需持天子节杖而行,代表朝廷最高威严,昭告天下!”
他目光锐利如刀,紧紧盯着杜允谦,铿锵有力道:“同时,为确保''朝廷仲裁''这一原则得以顺利贯彻执行,不至于流于空谈,儿臣恳请父皇恩准,立即成立一个临时性质的''漓州事务协调司'',由儿臣暂时主持领衔,但必须请杜相、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朝廷重臣共同参与议事决策!凡涉及漓州用兵调度、钱粮筹措、官员册封、邦交往来等一应重大事宜,皆需经协调司诸位大人共同商议,集思广益,然后报请父皇圣裁定夺!如此一来,既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确保决策周全稳妥、万无一失,又可明确权责归属,避免一人专断、独断专行而导致误事!毕竟,”他环顾四周,声音愈发郑重,“如此关乎国境安危、社稷稳定之大事,绝非儿臣一人之力所能承担,亦非任何一部一衙门可以独立完成,需要朝廷上下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方能确保万全,不负圣恩!”
这第三计,便是宁殊所献的“分化责任,捆绑杜党”之策。殷天傲巧妙地将“全权处理”这个烫手山芋偷换概念为“主持协调”,看似权力缩小,实则进退自如,并且顺理成章地把杜允谦及其核心党羽全部拉进这个所谓的“协调司”。成功了,他是主持者、发起人,首功无疑,名垂青史;失败了,那就是集体决策失误,大家共同担责,杜允谦想躲在后面冷眼旁观看笑话,坐等他出丑?做梦!绝无可能!
这话一出,杜允谦的脸色终于彻底变了!他万万没想到殷天傲还有这一手后招!他正要开口反对,找个理由推脱,殷天傲却抢先一步,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声音陡然转冷,仿佛带着一丝铁与血的味道,这让殿上的大臣们突然想了起来,这位太子可是军功卓著,换言之……即是冷酷霸道、杀伐果断!
殷天傲看着杜允谦,带着一丝咄咄逼人的质问道:“杜相昨日在父皇面前力荐本王主持此事,想必也是希望朝廷上下同心同德,集思广益,共同为父皇分忧解难,为社稷尽忠吧?如今本王这个安排,不正合杜相您的一片忠心和初衷吗?诸位重臣共同参与,岂不更能确保决策万无一失?还是说......”他目光陡然转冷,如刀锋一般直刺杜允谦,“杜相其实另有所图,并非真心想让本王稳妥处理此事?”
这一记重击毫无征兆地砸下,让杜允谦猝不及防,胸口一阵气血翻涌!他强压着即将喷涌而出的怒火,手指死死攥紧玉笏,沉声辩解道:“殿下何出此言?老臣一片忠心,赤诚为国,天地可鉴,日月可昭!老臣何曾有过二心?”
“既然如此,”殷天傲步步紧逼,寸步不让,声音愈发强硬,“那就请杜相与本王共同承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共同为父皇、为朝廷、为南疆百姓尽心竭力。毕竟,如此关乎国境安危、边疆稳定之重大国事,绝非一人能够独断独行,也不应该由一人承担所有风险和责任,需要我等君臣同心,上下一致,方能确保成功!”
听闻此话,杜允谦只觉得胸口一阵憋闷,气血上涌,几乎要当场呕出一口老血来!这一番看似冠冕堂皇、大公无私的话,实则将他精心设计的所有退路、所有后手都彻底堵死了!他若继续反对,就是自相矛盾,出尔反尔,昨日举荐今日反对,居心何在?若是同意参与协调司,就等于被牢牢绑上了太子这辆战车,将来无论成败都脱不了干系!他精心设计、布置了数日的陷阱,竟然被殷天傲用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一步步化解,甚至反过来将了他一军,让他骑虎难下!
殿内气氛顿时凝固到了极点,仿佛连空气都凝结成了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两位当朝最有权势的人物身上,看着他们在无声中激烈对峙。
就在这僵持的关键时刻,一直保持沉默、旁观的枢密使冯征突然缓缓出列。这位沙场老将声音沉稳有力:“老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议甚为妥当,考虑周全。漓州之事确实关系重大,牵涉广泛,确实需要朝廷多方力量协同配合,方能万无一失。杜相您老成持重,经验丰富,有您坐镇协调司,亲自把关指导,想必更能确保此事顺利推进,不出差错。老臣举双手赞成!”
“陛下!太子殿下所虑周全,思虑详备,臣也认为此议切实可行,非常妥当!”兵部尚书紧跟其后表态。
素来保持中立立场的老将军及手握重权的兵部尚书突然同时表态支持,让殿内的局势瞬间变得明朗清晰起来,天平开始倾斜。其他原本保持观望、犹豫不决的中立官员见到风向转变,也纷纷跟风出声表态支持。
“臣附议!太子殿下此策甚妙!”
“臣也附议!老臣认为协调司一议极为妥当!”
“臣等愿意听从太子殿下调遣!”
越来越多的大臣出声支持,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其中不乏许多往日的中间派和骑墙派。殷天傲提出的三条环环相扣的策略——派遣多方参与的联合调查团查明真相、确立“以夷制夷,朝廷仲裁”的处理原则、成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司分担责任,三策相辅相成,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既充分展现了他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和智慧,又显得顾全大局、集思广益,不专权跋扈、不独断专行,让人挑不出任何明显的错处和破绽。
老皇帝那双原本浑浊的目光在殷天傲挺拔的身影和面色铁青的杜允谦之间缓缓转了转,似乎在权衡什么。良久,他终于缓缓开口,声音苍老却依然威严,只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沧桑:“太子所奏,思虑详备周全,切中肯綮(qing),颇合朕意。便依太子所请,着即从东宫暗卫、兵部、枢密院中选派得力精干人员,组成勘察使团,即日启程前往漓州,务必尽快查明真相,不得有误。漓州事务协调司一事,亦依太子所奏,由太子牵头主持,杜允谦、兵部、礼部、户部诸卿协同办理,群策群力,重大事项决策,随时奏报朕知。”
“儿臣(臣)遵旨!”殷天傲躬身领命,声音沉稳有力,掷地有声。
杜允谦深深吸了一口气,闭了闭眼,知道今日大势已去,再无回旋余地。他强压下心中几乎要喷涌而出的怒火和不甘,面无表情地躬身道:“老臣......遵旨。”那声音仿佛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退朝的悠长钟声终于响起,回荡在宣政殿内。殷天傲率先直起身,目光平静淡然地扫过杜允谦苍老的面庞。那眼神深处,再无之前的焦躁、愤怒与不安,只有一片深沉的冷冽如冰与掌控一切的从容自信。
在经过杜允谦身边时,殷天傲脚步微微一顿,身体略略侧转,用只有两人能够听到的极低声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道:“杜相,往后这漓州之事,还要多多仰仗您的经验和智慧才是。”说完,他嘴角勾起一个意味深长的弧度,不再多看杜允谦一眼,转身,玄色朝服在空中划开一道利落果决的弧线,大步流星、昂首阔步地走出了宣政殿,背影笔直如枪。
杜允谦站在原地,面色铁青如铁,握着玉笏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青筋暴起,骨节发出咯咯的声响。他久久望着殷天傲那个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殿门外的背影,眼中寒光闪烁不定。宁殊......这个名字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头。
走出殿外,秋日的阳光洒落在汉白玉台阶上,温暖而明亮。殷天傲微微眯起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秋日难得的暖意驱散了殿内那令人窒息的阴冷和压抑。他知道,今日这场较量,仅仅是第一回合,是个开始,杜允谦这只老狐狸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但至少,今日这一战,他凭借着宁殊那三条近乎完美的奇谋妙计,再加上自己临场的灵活发挥和果断应对,成功地度过了这第一轮危机,不仅化解了杜允谦精心设计的陷阱,并且将原本对自己极为不利的局势初步扭转,甚至反守为攻。更重要的是,他借此机会在满朝文武面前树立了自己全新的形象——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只知道挥刀舞剑、横冲直撞的一介武夫、将军太子,更在今日朝堂之上,向所有人展现了一个储君应有的气度、胸襟、谋略与智慧。
他没有丝毫停留和迟疑,脚步坚定地径直朝着听雪轩的方向大步走去。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见到那个一直在幕后为他出谋划策、与他共同进退、并肩作战的人。今日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有一半是属于他的。
而在他身后,宣政殿的阴影深处,杜允谦依然站在殿门的阴影里,面无表情地望着殷天傲远去的挺拔背影,口中无声地咀嚼着一个名字:“宁殊……宁殊......”他一遍遍重复着这个名字,眼神中意味深沉而难明,既有忌惮,又有杀意,还有一丝深深的好奇。
朝堂之上的风雨,并未停歇,反而因为这一次交锋,变得更加诡谲莫测。
每天稳定更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以退为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