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旧戏楼的白梅笺

作品:《逐光

    林砚舟是被张野的电话吵醒的。凌晨三点的手机屏幕在黑暗里亮得刺眼,他接起时还带着浓重的鼻音,听筒里传来张野急促的呼吸声,混着雨打瓦片的脆响:“老城区戏楼出事了,你来看看。”


    解剖室的灯还亮着,昨天蓝玫瑰案的证物袋在桌面上排成一排。林砚舟抓过白大褂往身上套,左臂的旧伤被布料蹭得发麻——是上次帮张野挡钢管时留下的,现在阴雨天总隐隐作痛。他抓起车钥匙出门时,楼道里的声控灯突然亮起,照亮张野留在门口的伞,伞柄上缠着圈红绳,是他前几天说“辟邪”特意系的。


    戏楼的朱漆大门裂着道缝,雨水顺着门环往下淌,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张野站在台阶上抽烟,警服的肩膀洇成深色,看见林砚舟的车就掐了烟迎上来,手里攥着个证物袋,里面是张泛黄的信笺,上面用毛笔写着“梅落时节,君当归”,末尾画着枝白梅,墨迹被雨水晕得发虚。


    “死者是戏楼的守楼人,”他把证物袋递过去,指腹不经意擦过林砚舟的手背,带着点雨水的凉意,“发现时跪在戏台中央,怀里抱着这张纸,脸上盖着个唱戏的面具,是《牡丹亭》里的柳梦梅。”


    林砚舟的指尖刚碰到证物袋,就被张野按住了手腕。“戴手套,”他从证物箱里翻出副无菌手套塞过来,“死者口鼻有白色粉末,技术队初步检测含砷,小心沾到。”


    戏台的红绒幕布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守楼人的尸体已经僵硬,双手交叠在胸口,指甲缝里卡着些银灰色的纤维,与戏服上的亮片材质一致。“他死前抓过戏服,”林砚舟用镊子轻轻拨开死者的手指,“肘关节有挫伤,像是被人按在柱子上撞过——你看那根盘龙柱,漆皮掉了块,露出下面的木头。”


    张野凑过去看,肩膀几乎贴着林砚舟的胳膊。戏台的横梁垂着盏旧灯笼,烛光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幕布上,像幅晕开的水墨画。“这老头是前京剧团的武生,”他低声说,“十年前团里解散后就一直守着这戏楼,邻居说他总在半夜唱《锁麟囊》,说要等个人回来。”


    林砚舟的目光落在死者的衣领里,露出半截玉佩,雕的是朵白梅,花瓣上的纹路与信笺上的图案完全吻合。“这玉佩有年头了,”他用手电筒照着玉佩背面,刻着个小小的“苏”字,“和信笺上的字迹一样,都是民国年间的风格。”


    突然,戏台角落的木箱发出响动。张野拔出枪走过去,踢开箱盖的瞬间,一股陈年的霉味扑面而来——里面堆着十几套戏服,最上面那件绣着白梅的帔衫,领口处有暗红的污渍,像是被血浸过。“这戏服的尺寸,和死者的身形完全一致,”林砚舟翻看着帔衫的袖口,“针脚里缠着的银线,和他指甲缝里的纤维成分相同。”


    雨停时天已经蒙蒙亮。林砚舟把尸体运回法医中心,张野开车跟在后面,后视镜里能看见戏楼的飞檐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像只伏在暗处的鸟。解剖室的无影灯亮起时,林砚舟注意到死者的肋骨有陈旧性骨裂,愈合痕迹显示是十年前造成的——和京剧团解散的时间正好吻合。


    “他十年前受过重伤,”林砚舟用手术刀划开死者的胸腔,“脏器有慢性砷中毒的迹象,不是一次性投毒,是长期少量摄入。”张野靠在器械柜上,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突然想起十年前的报纸社会版,角落有则简讯:“京剧团武生苏培生排练时坠台,左腿骨折,退出舞台。”


    “苏培生,”张野摸出手机搜索,“就是这守楼人,当年和他搭档的花旦叫白伶,唱《牡丹亭》成名,十年前突然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林砚舟的手术刀顿了顿,死者的胃容物里除了砷化物,还有些未消化的杏仁,“他死前吃过带杏仁的点心,这戏楼里应该有厨房。”


    上午去戏楼厨房勘察时,阳光透过气窗照进来,在灶台的灰尘里投下光柱。林砚舟蹲下身,在灶膛的灰烬里找到块碎瓷片,拼起来是个梅花形状的碗底,上面印着“苏记”的字样。“是他家的私人物品,”他用手掂了掂瓷片的重量,“胎质细腻,不是寻常人家用的。”


    张野的目光落在墙角的水缸上,水面漂着片干枯的白梅花瓣,捞起来闻了闻,有股淡淡的杏仁味。“砷化物混在水里了,”他皱着眉,“这守楼人是自己喝下去的?还是被人强迫的?”


    突然,警犬对着阁楼的楼梯狂吠起来。林砚舟走过去推开虚掩的门,阁楼的地板积着层厚灰,中间摆着张梳妆台,镜子蒙着白布,掀开后映出两个模糊的人影——他和张野的肩膀几乎贴在一起。“镜面上有字,”林砚舟用手指拂过镜面,露出“伶仃”两个字,是用胭脂写的,“白伶的名字里有个‘伶’字。”


    梳妆台的抽屉里藏着本泛黄的戏本,是《牡丹亭》的手抄本,里面夹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苏培生穿着武生靠,站在穿花旦戏服的白伶身边,两人的手都握着朵纸折的白梅,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民国三十七年,梅开三度,与君约。”


    “民国三十七年?”张野的手指在照片上点了点,“这戏楼是那会儿建的,难道这信笺和玉佩,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林砚舟翻到戏本的最后一页,有段用红笔写的批注:“毒在梅蕊,情在戏文,君若见字,当知我意。”


    回到法医中心时,小陈正抱着堆档案册等着。“这是十年前白伶失踪案的卷宗,”她把册子往桌上一放,“当时的现场勘查记录里,有个细节被忽略了——白伶的化妆盒里,有包没开封的杏仁酥,和守楼人胃里的点心成分一致。”


    林砚舟突然想起什么,翻出戏楼水缸里的白梅花瓣,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花瓣上有针孔,是被人注射过砷化物,再扔进水里的。”张野的手指在卷宗上敲了敲:“十年前白伶失踪,很可能也中了砷毒,这守楼人是在模仿当年的手法自杀?还是被人谋杀,嫁祸给旧案?”


    下午去京剧团旧址时,阳光把梧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老团长颤巍巍地打开档案室,翻出本泛黄的演出海报,上面的苏培生和白伶穿着戏服,站在写着“梅开二度”的匾额下。“那时候他俩是台柱子,”老团长叹了口气,“白伶唱《牡丹亭》能让台下的军阀太太掉眼泪,苏培生的武打动作更是绝了,可惜啊……”


    “可惜什么?”林砚舟追问。老团长的目光落在海报角落的白梅图案上:“民国三十七年,有个军阀看上白伶,逼她做姨太,苏培生带着她躲进戏楼,后来听说军阀放火烧了戏楼,两人都没出来……但这守楼人总说,白伶没死,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等梅花开了就回来。”


    张野突然想起戏楼信笺上的“梅落时节,君当归”,拿出手机查了查日历:“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一,正是白梅花落的日子。”林砚舟的目光落在海报背面的演出记录上,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十五日,《牡丹亭》连演三场,每场的谢幕词都是“梅开三度,与君约”。


    “三场演出对应三次约定,”林砚舟的指尖划过记录,“民国三十七年的第三次约定,他们没赴约;十年前白伶失踪,是第二次;现在守楼人死了,是第三次。”张野的手指在海报上圈出个名字:“当时的军阀姓王,有个孙子叫王承宇,现在是本地的地产商,正在开发戏楼那块地。”


    两人赶到王承宇的公司时,夕阳正往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上沉。王承宇坐在红木办公桌后,手指把玩着个白梅形状的镇纸,看见证物袋里的信笺就变了脸色:“这东西怎么会在你们手里?”


    “你认识这信笺?”张野的手按在枪套上。王承宇的喉结动了动:“我爷爷的日记里提过,当年他确实逼过一个叫白伶的花旦,后来那戏楼失火,他总说看见个穿花旦戏服的影子在窗外哭,直到去世前还念叨着‘梅落有毒’。”


    林砚舟突然注意到王承宇的袖口沾着点银灰色的纤维,和戏楼戏服上的亮片一致:“你去过戏楼?”王承宇的脸色更白了:“昨天去的,想看看拆迁的进度,结果看见那守楼人跪在戏台中央,嘴里念叨着‘白伶回来了’,手里就攥着这张纸。”


    夜幕降临时,技术队在戏楼的盘龙柱里发现了具骸骨,颈椎处有明显的钝器击打伤,与守楼人的肘关节挫伤吻合。骸骨的手指骨上戴着枚银戒指,上面镶着颗红宝石,雕的是朵白梅——和白伶照片里戴的戒指一模一样。


    “是白伶,”林砚舟的声音有点发哑,“她十年前就死了,被藏在柱子里,这守楼人是替她守了十年的秘密。”张野拿起骸骨旁边的个小瓷瓶,里面装着半瓶白色粉末,是砷化物:“这守楼人知道是谁杀了白伶,却一直没说,直到今天用同样的方式死去,是想让我们发现真相。”


    回去的路上,张野的车开得很慢。月光透过车窗照进来,林砚舟看着戏本上的批注,突然想起戏楼阁楼的镜子:“‘毒在梅蕊’指的是砷化物藏在白梅花瓣里,‘情在戏文’是说他们的约定写在《牡丹亭》里,这守楼人是在用自己的死,完成对白伶的承诺。”


    张野嗯了一声,伸手调大空调的温度。“十年前杀白伶的,很可能是当年京剧团的人,”他目视前方,车灯劈开黑暗,“守楼人知道是谁,却因为旧情隐瞒,直到对方要拆戏楼,毁了他和白伶最后的念想,才选择用这种方式揭发。”


    法医中心的灯还亮着,小陈在解剖室门口等着,手里拿着份报告。“守楼人的毒理学检测出来了,”她的声音带着颤抖,“体内的砷化物剂量,和十年前白伶失踪案现场发现的杏仁酥成分一致,是同一批毒药。”


    林砚舟的脚步顿了顿。“是同一个人下的毒,”他推开解剖室的门,无影灯的光落在守楼人的尸体上,“十年前杀了白伶,现在又杀了守楼人,就是为了掩盖当年的真相,阻止戏楼拆迁时被人发现骸骨。”


    张野靠在墙上,看着林砚舟重新检查尸体。他的白大褂下摆沾了点戏楼的灰尘,鼻梁上的眼镜又滑到了鼻尖,神情专注得像在解读一段尘封的戏文。“明天去查当年京剧团的成员,”张野突然开口,“特别是和白伶、苏培生有矛盾的,肯定有人藏着秘密。”


    林砚舟抬头笑了笑,手术刀在灯光下泛着冷光:“顺便查查王承宇的爷爷,民国三十七年的那桩旧案,说不定和现在的案子有关联。”


    凌晨的解剖室很安静,只有器械碰撞的轻响。林砚舟把戏本放进证物袋时,发现张野不知何时在他的器械盘里放了杯热茶,杯壁上印着个小小的白梅图案——是他昨天在茶馆买的,说“解腻”。


    窗外的月光落在解剖台上,冰冷的不锈钢表面映出两个模糊的影子。林砚舟喝了口 tea,暖意从喉咙一直淌到心里。他知道,这旧戏楼的秘密只是开始,尘封的往事里还有更多的真相在等着他们,但只要身边有这个人,再深的夜,也能找到亮着灯的地方。


    张野在办公室整理卷宗时,把那张黑白照片放在了台灯下。年轻的苏培生和白伶笑得灿烂,手里的纸折白梅在灯光下泛着微黄的光,像两朵不会凋谢的花。他拿起笔,在卷宗上画了朵白梅,旁边写着“李兰芳”——当年京剧团的另一位花旦,也是白伶的师妹,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远处的旧戏楼,朱漆大门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风卷着最后一片白梅花瓣落下来,轻轻贴在青石板上的水洼里,映出两个依偎的人影,仿佛是苏培生和白伶,终于在梅落时节,赴了那迟到十年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