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Chapter15
作品:《恰同学少年》 周三放学铃声响起,教学楼如同解除了静默咒语,瞬间被喧嚣填满。宋晓尘有条不紊地整理好当晚复习要用的资料,又将一本空白的笔记本和两支不同颜色的笔单独放入书包侧袋,这才起身,逆着涌向食堂和校门的人流,走向顶楼的辩论队活动室。
推开那扇熟悉的门,里面的氛围与上次来时又有所不同。五六名队员已经到场,正三两两地讨论着什么,白板上写着几个看似无关的词语:“人工智能”、“艺术价值”、“人类情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跃跃欲试的躁动。
林知时正和一个高个子男生站在白板前比划着,见到她,立刻抬手招呼:“宋同学,这边。”
他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在场的队员,大家对新来的“模拟法庭明星”都投来好奇而友善的目光。楚月还没到。
“今天我们不搞复杂的立论,来个思维热身。”林知时拍了拍白板,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老规矩,‘是的……但是……’接龙。题目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在宋晓尘身上停留了一瞬,“‘法律的核心价值是维护秩序。’从我开始。”
他转向宋晓尘,语气带着引导和鼓励:“是的,法律的核心价值是维护秩序,但是,过于强调秩序是否会压抑个体的创造性和社会的活力?比如,一些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或艺术表达,在初期可能就是对现有秩序的挑战。”
这个问题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旁边一个短发女生立刻接上:“是的,过于强调秩序可能压抑活力,但是,没有基本的秩序作为保障,个体的创造与社会的进步根本无从谈起,混乱只会带来破坏。”
“是的,秩序是基础,但是,秩序本身并非一成不变,法律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否则就会成为僵化的桎梏。”另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说道。
接龙快速进行着,每个成员都在试图从不同角度切入,肯定前一位的部分观点,再用“但是”引出新的质疑或维度。宋晓尘安静地听着,这种思维模式对她而言是新颖的。她习惯于构建一个稳固的、自洽的逻辑体系,而这种方式则像是在不断解构又重构,让一个观点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快速摇摆,折射出多棱的光芒。
很快,轮到了她。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
宋晓尘微微吸了口气,脑海中迅速检索着刚才的链条和自身的知识储备。她习惯于给出确定的结论,而非这种开放性的思辨游戏。
“是的,法律需要演进以避免僵化,”她开口,声音依旧平稳,但语速稍慢,显然在谨慎组织语言,“但是,演进的依据和边界本身,也需要建立在某种更基础的秩序或原则之上,例如宪法精神或基本的公平正义观念,否则演进可能失去方向,甚至沦为少数人意志的工具。”
她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妥的角度,将“秩序”的概念从具体的规则提升到了抽象的原则层面。
活动室里静了一瞬。林知时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立刻接上:“是的,演进需要原则指引,但是,你如何确保这些‘原则’本身不是某种特定秩序或意识形态的产物?它们是否也可能需要被审视和演进?”
问题变得更加哲学和深刻。
宋晓尘怔住了。她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实际上是在训练一种无限追问、永不满足于单一答案的思维习惯。这与她追求确定性和完备性的法律思维,既有冲突,又有补充。
没等她细想,接龙还在继续,思维的火花在房间里四处迸溅。
热身结束后,林知时开始讲解今天的主要内容——“归谬法”在反驳中的应用。他结合具体辩题案例,讲解如何通过逻辑推导,将对方的论点引向一个荒谬或明显错误的结论,从而间接证明其不合理性。
“……关键在于,找到对方逻辑中隐藏的前提假设,并顺着这个假设推导下去。”林知时在白板上写着步骤,“这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链条。”
讲解完毕,进入实战演练环节。林知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辩题:“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他将队员分成两组,指定宋晓尘所在的小组为反方,即需要论证“网络实名制弊大于利”。
准备时间十分钟。
宋晓尘所在的小组立刻围拢起来讨论。她听着队友们从**风险、言论自由受限、技术安全漏洞等角度提出论点,大脑飞速运转。她迅速将这些散乱的观点在脑中归类,并试图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反驳框架。
“我们可以从‘归谬’的角度尝试,”宋晓尘第一次在小组讨论中主动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其他队员安静下来,“如果像正方可能主张的那样,实名制能完全杜绝网络暴力和管理失序,那么按照这个逻辑,现实社会中实行了最严格的实名制(身份证制度),为什么依然存在犯罪和纠纷?这是否说明,将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简单归结于身份匿名与否,本身就是一个谬误?”
她巧妙地将网络问题与现实社会进行类比,试图归谬对方可能存在的“实名制万能论”。
组员们眼睛一亮,纷纷点头。
正式演练开始。正方果然强调了实名制对净化网络环境、追责违法行为的作用。当轮到宋晓尘代表反方发言时,她站起身,采用了模拟法庭上培养出的沉稳仪态。
“我方承认实名制可能具有一定管理作用,但对方同学似乎将其效用过于理想化了。”她先礼节性地肯定,然后话锋一转,“按照对方的逻辑,实名制是解决网络乱象的灵丹妙药。那么,我想请问,在我们已经实行了严格身份认证的现实社会中,违法犯罪是否就此绝迹?显然没有。这说明,问题的根源在于行为本身和复杂的成因,而非简单的身份隐匿。过度依赖实名制,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可能因为收集和管理海量公民敏感信息,带来更大的**泄露和社会治理风险,这才是真正的‘弊大于利’。”
她的论述条理清晰,归谬运用得恰到好处,既反驳了对方,又顺势引出了己方的核心论据。
林知时作为主持,微微颔首。演练结束后,他进行了点评,特别指出了宋晓尘在归谬法和逻辑类比上的有效运用,同时也提醒她可以在语言感染力上更进一步。
训练结束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宋晓尘感觉大脑有些疲惫,却又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这种高强度的、多维度的思维冲击,确实是她独自钻研时难以获得的体验。
她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
“感觉怎么样?”林知时走过来,靠在门框上问道。
宋晓尘认真思考了一下,回答:“很有挑战性。与法律条文构建的确定性不同,这里更注重可能性和攻击性。”
“但两者本质上都是逻辑的游戏,只是规则和场地不同。”林知时笑道,“欢迎来到思维的另一片战场,宋晓尘同学。”
宋晓尘没有否认。她看了一眼那块再次被写满的白板,点了点头,转身走入走廊的灯光中。第一次辩论训练,像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她看到了法律理性之外,那片更为广阔、也更为汹涌的思辨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