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Chapter14

作品:《恰同学少年

    辩论队的活动室位于教学楼顶层一个僻静的角落,与楼下教室的规整截然不同。推开门,一股混合着旧书、咖啡粉和白板笔墨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房间不算大,靠墙立着几个塞满书籍和文件夹的铁架,中央随意摆放着几张可移动的课桌,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乎覆盖了整个一面墙的巨大白板。


    此刻,白板上残留着各种颜色的笔迹,勾勒出复杂的逻辑树状图、论点矩阵和攻击路径箭头,像一场激烈脑力风暴后的战场遗迹。楚月果然在,她正踮着脚,试图用板擦清理一块区域,听到开门声,她回过头,脸上立刻绽放出大大的笑容。


    “晓尘!你真的来了!”她丢下板擦,雀跃地跑过来,“我就知道林知时出马,肯定能把你请动!”


    林知时跟在宋晓尘身后走进来,顺手带上门,笑着反驳:“什么叫‘我出马’,是宋同学自己认识到我们辩论队的价值。”他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蓝色记号笔,姿态自然地开始介绍,“这里就是我们平时‘厮杀’的地方。”


    宋晓尘的目光被那块巨大的白板牢牢吸引。上面残留的思维痕迹,虽然凌乱,却充满了一种动态的、不断自我质疑和重构的活力。这与她习惯的、在整洁笔记本上构建的严谨但相对静态的知识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每周固定训练两次,周三和周五下午放学后,每次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原则上绝不占用晚自习时间。”林知时进入正题,语速清晰,“周末偶尔会有加练,但一定是自愿参与,并且提前一周通知。大型比赛前,训练强度会适当增加,但也会充分考虑到大家的学业。”


    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空白处写下了关键的时间信息,条理分明。


    “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模块:基础逻辑与立论构建、证据检索与运用、反驳与质询技巧、模拟实战。我们会分析经典辩题,也会研究社会热点,甚至……”他顿了顿,笔尖在白板上点了点,留下一个蓝色的圆点,“会引入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例进行模拟抗辩,就像你刚才经历的那样,只不过角色更灵活,辩题更多变。”


    宋晓尘安静地听着,目光随着他的笔尖移动。这些内容确实切中了她想要提升的部分。


    “至于参赛,”林知时继续道,“除了每年固定的省市级中学生辩论赛,我们也会选择性参加一些跨校的、甚至线上的辩论邀请赛。参赛不是强制任务,会根据队员的时间、能力和意愿进行组队。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奖项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他的介绍务实而清晰,没有夸大其词,精准地回应了宋晓尘之前关于时间冲突的顾虑。


    楚月凑过来补充道:“而且晓尘,你知道吗?我们队里好几个学长学姐都考上了很好的法学院,他们留下的笔记和比赛心得都是宝贝!这些资源外面可找不到。”她指了指那几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铁架,眼神发亮。


    林知时笑了笑,接过话头:“没错。辩论队更像一个思维碰撞的平台。在这里,你需要不断面对来自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质疑和挑战,逼着自己去完善逻辑,去挖掘更深层的论据,甚至去理解和你完全相反的观点。这种思维弹性,对法律人来说,至关重要。”他看向宋晓尘,眼神认真,“我相信,这不仅能帮助你在未来的模拟法庭中走得更远,更能让你在通往政法大学的路上,视野更开阔,根基更扎实。”


    他没有再过多渲染,只是陈述事实与可能性。


    活动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操场上的哨声。白板上残留的思维印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智慧交锋。


    宋晓尘的视线缓缓扫过凌乱的书架、布满笔迹的白板,以及面前林知时和楚月带着期待的目光。这里有一种她所熟悉的秩序之外的生命力,一种充满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的活力。


    她需要这种活力吗?她的理性告诉她,这种多维度的思维训练,确实是她目前知识体系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而时间成本,似乎在可控范围内。


    “我可以先以预备队员的身份参加周三的训练课。”宋晓尘终于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但做出了决定,“体验一次。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正式加入。”


    这符合她谨慎务实的风格。


    “太好了!”楚月欢呼一声,差点又要去拉宋晓尘的胳膊,在半空中硬生生忍住。


    林知时脸上的笑容加深,他将记号笔扣上笔盖,发出清脆的“咔哒”声。“欢迎体验,宋晓尘同学。”他伸出手,“相信你不会失望的。”


    这一次,宋晓尘没有犹豫,伸出手与他轻轻一握。


    阳光透过活动室略带灰尘的窗户,在布满思维印记的白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面白板,仿佛一个等待被重新描绘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思维版图。而宋晓尘,这个习惯于在条文和规则中构建秩序的少女,即将尝试踏入这片更显混沌却也更具创造力的领域。她的法律之路,似乎在这一刻,又多了一条充满挑战的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