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Chapter8
作品:《恰同学少年》 图书馆的灯光下,宋晓尘合上那本厚重的《证据法理论与实务》,指尖还残留着书页的微凉触感。那个关于“关键证人”的扰动,已被她纳入更大的备战图景中,不再是分散注意力的杂音,而是一个需要常规防御的战术可能性。她开始意识到,与林知时的对决,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比拼,更是心理与策略的博弈。
她需要更了解她的对手。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迅速生根。宋晓尘并非擅长社交与揣度人心,但她有自己的方法——理性分析与行为模式归纳。她开始有意识地回想与林知时有限的几次接触,分析他在辩论队的表现(通过楚月零星的描述和校园论坛的往届视频),甚至观察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她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在扉页写下:对手行为模式分析:林知时。
·辩论风格:擅长构建逻辑框架,但真正的杀招往往在于出其不意的角度和临场捕捉的细节漏洞(参考第一次案例讨论会)。攻击性强,喜欢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对手进入他的节奏。
·行为特征:自信,甚至有些锋芒毕露,但并非盲目自大。笑容常带有试探和挑战意味。善于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心理压力(如“关键证人”传言)。
·潜在策略倾向:倾向于“破”而非“立”,即更专注于摧毁对方的论证体系,而非单纯构建己方完美的逻辑城堡。这可能意味着,他在法庭上不会满足于被动防守,一定会主动出击,寻找公诉方证据链和逻辑上的每一个微小裂痕,并将其撕裂。
基于这份初步的“心理侧写”,宋晓尘开始逆向推导林知时可能设置的“辩论陷阱”。他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质疑损害后果或强调行为人年龄。
陷阱一:转移焦点。
他可能会试图将法庭的注意力从“张某做了什么”以及“对李某造成了什么伤害”,转移到“张某为什么会这么做”上。通过渲染张某可能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即使案例材料未明确提及,但符合普遍认知),将一场侵权责任认定,模糊成对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剖析与社会反思。如果公诉方跟着他的节奏走,陷入对张某动机的无尽争论,就会偏离核心议题。
对策:必须牢牢锚定本案的法律争议核心——行为、后果、因果关系。在任何可能被带偏的节点,都要果断地将讨论拉回法律框架内。可以承认动机的复杂性,但必须强调:“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违法行为及其造成的损害事实,才是本案需要审理的关键。”
陷阱二:混淆标准。
他可能会引入过高的证明标准。例如,要求公诉方必须提供“排除了任何其他可能性”的、关于损害后果与诽谤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据。这在现实中几乎无法达到,尤其是在涉及心理伤害和社会评价这种难以绝对量化的领域。
对策:明确法律上的证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即“极有可能”而非“绝对确定”。需要提前准备好法学理论支撑和类似判例,有力驳斥对方试图抬高标准、变相削弱证据证明力的企图。
陷阱三:情感绑架。
这是他最可能使用的“杀手锏”。在法庭辩论的尾声,他很可能抛开繁琐的法条,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一个“一时行差踏错”的未成年人的未来,呼吁法庭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将法律的天平向“教育与挽救”倾斜,以此触动评委的情感神经。
对策:不能回避“教育与挽救”,但必须将其置于法律框架之下。需要强调,公正的裁判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让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的错误并承担相应后果,才是真正有效的挽救。可以引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指出承担民事责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教育过程,与保护受害者权益并行不悖。
宋晓尘在笔记本上将这些可能的陷阱与对策一一列出,反复推敲。她发现,这种基于对手思维模式的推演,让她对即将到来的对抗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她不再仅仅是在准备一份控诉状,更是在准备一场充满变数的智力对决。
为了测试自己的推演,她甚至尝试在脑海中模拟法庭交锋的场面,扮演林知时的角色,对自己构建的论点进行最犀利的攻击。
“宋公诉人,你口口声声说我的当事人行为恶劣,但你是否考虑过,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时,其判断力和控制力本就低于成年人?法律难道不应该对这样的孩子多一份宽容吗?”(模拟林知时语气)
宋晓尘在心中冷静回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年龄是量刑情节,而非免责事由。《民法典》明确规定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界限。判断力低于成年人,不代表对其发布的恶意□□所造成的后果没有认知。法律的责任在于界定行为性质,保护受损权益,这份公正本身,就是对所有青少年最深刻的警示与教育。”
这种脑内的模拟交锋,让她对自己的论点和临场反应有了更强的信心。
备战间隙,她在开水间遇到林知时。他正靠在窗边,看着楼下球场奔跑的身影,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水。
“宋同学看起来气定神闲,”林知时转过头,笑着打招呼,“看来是胸有成竹了?”
宋晓尘接好水,转过身面对他,没有回避他的目光:“只是在尽己所能,排除一切不确定因素。”
林知时挑眉,似乎对她这个回答很感兴趣:“哦?包括我这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你是对手,是确定的对抗目标。”宋晓尘纠正道,“需要排除的,是因对手策略而产生的自身准备不足。”
林知时愣了一下,随即低笑起来:“宋晓尘,你有时候真的直接得可怕。”他喝了口水,眼神玩味,“那我倒是更好奇,你都为我准备了些什么‘款待’。”
“法庭上你会看到。”宋晓尘平静地回答,端起水杯离开了开水间。
看着她离开的背影,林知时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真正的凝重。他意识到,宋晓尘的备战,远比他想象的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她不仅在构筑防线,更在预判他的进攻路线。这场对决的难度,正在指数级上升。
秋日的阳光透过走廊窗户,将宋晓尘的影子拉长。她走在回教室的路上,心情异常平静。心理侧写与陷阱推演,让她剥离了最初因“关键证人”传言而产生的那一丝不安。对手的强大和策略的多变,不再是压力,而是促使她将准备做到极致的动力。
法律的战场,规则明晰,但人心的战场,变幻莫测。她正在学习,如何同时在这两个战场上,赢得胜利。模拟法庭的钟声,似乎已在耳畔隐隐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