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Chapter7

作品:《恰同学少年

    公告栏上的名字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宋晓尘的心海中激起的远非涟漪,而是汹涌的暗流。对手的确认,将抽象的备战化为了具象的目标。她像一位进入战前状态的指挥官,地图上已然标明了敌方主力所在的位置,剩下的,便是调动一切资源,完善攻防体系。


    她的备战进入了更精细、更具攻击性的阶段。那个写着林知时名字的笔记本,开始被各种颜色的笔迹填满。红色标注他可能的攻击路径,蓝色是她预设的防御工事与反击策略,黑色则是需要进一步查证夯实的基础事实。


    “主观恶意程度低……”宋晓尘用笔尖轻轻点着这一行,这是林知时极有可能着力渲染的一点,用以博取“合议庭”对未成年人的同情,并试图减轻其责任。她需要找到 counter-argument (反论),一个能有力驳斥“年纪小即无知”这一预设的论点。


    她想到了案例材料中的一个细节:张某在发布诽谤帖时,刻意使用了多个匿名账号进行交叉发布,并选择了深夜流量较低的时段。这种行为模式,似乎显示出一定的预谋和反侦察意识,并非纯粹的“一时冲动”。


    “或许可以从‘认知能力与行为后果的匹配度’入手……”宋晓尘沉吟着,开始在法律数据库中搜索相关判例和法学观点,寻找支持“即便未成年人,对其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有明确认知的,也应承担相应责任”的理论和实例支撑。


    就在她沉浸于法律攻防的推演时,楚月带来了一个让她有些意外的消息。


    “晓尘,你听说了吗?”楚月神秘兮兮地凑到她课桌旁,压低声音,“林知时他们辩护方那边,好像找到了一条新思路!”


    宋晓尘从案例卷宗里抬起头,眼神里带着询问。


    “具体不清楚,”楚月摇摇头,“但我刚才路过他们辩论队常用的活动室,听到里面讨论得很激烈,好像提到了什么……‘关键证人’?还说这个证人能证明张某发帖时‘精神状态不稳定’,受了什么外界刺激之类的。”


    关键证人?


    宋晓尘的神经瞬间绷紧了。案例材料里,并没有提及任何除了当事人双方和心理咨询师之外的直接证人。如果辩护方真的找到了一个能证明张某“精神状态不稳定”的证人,这无疑会打乱她原有的布局,极大地动摇对张某主观恶意的认定。


    “消息可靠吗?”宋晓尘追问,语气依旧平稳,但语速略微加快。


    “不确定,只是隐约听到的。”楚月摊手,“不过林知时那个人,鬼点子多,说不定真能从什么犄角旮旯里挖出点我们没想到的东西。”


    宋晓尘沉默了。她习惯于在确定的规则和事实基础上进行推演,这种来自“场外”的不确定因素,让她感到一丝不适。她迅速在脑中重新梳理所有案例材料,确认没有任何关于“外界刺激”或“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暗示,也没有任何潜在证人的线索。


    是林知时故布疑阵?还是他真的通过某种渠道,获得了案例材料之外的信息?抑或是,这只是辩护策略的一部分,试图在赛前制造烟雾,干扰她的备战方向?


    各种可能性在她脑中飞快闪过。她不喜欢这种不确定的感觉。法律的战场,理应是在证据和规则划定的范围内进行公平较量。


    “我知道了,谢谢。”宋晓尘对楚月点点头,重新低下头,看着自己的笔记,但笔尖却久久没有落下。


    “关键证人”这四个字,像一根细微的刺,扎进了她原本严丝合缝的逻辑链条里。她发现自己无法完全忽略这个可能性。即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假的,她也必须为那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做好准备。


    接下来的半天,宋晓尘的备战重心发生了微妙的偏移。她开始着重研究,在模拟法庭的规则下,对于突然出现的“新证人”,公诉方可以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质疑证人资格与证明力:证人与张某的关系?其证言是否具有偏见?所谓“精神状态不稳定”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否具有专业性?


    ·攻击证据的突然性:是否符合证据提交规则?是否给予了公诉方合理的质证准备时间?


    ·关联性质疑:即使张某当时“精神状态不稳定”,这是否能直接否定其行为的违法性?是否能切断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她查阅了《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规则,以及模拟法庭往届比赛中处理类似突发情况的案例。她甚至模拟了在法庭上,面对这样一个“不存在的完美证人”时,她该如何进行犀利的交叉询问,揭露证言中的矛盾与漏洞。


    这种被迫将精力分散到应对“未知”上的感觉,让宋晓尘有些烦躁。她更习惯于主动构建,而非被动防御。但同时,她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或许正是林知时的策略之一——用不确定性和心理压力,来消耗她的精力,打乱她的节奏。


    傍晚,她在图书馆门口遇到了刚从里面出来的林知时。他手里拿着几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和情绪管理的书,看到宋晓尘,脸上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宋公诉人,还在为比赛废寝忘食?”他的语气轻松,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试探。


    宋晓尘的目光扫过他手中的书籍,心中那根关于“关键证人”的刺微微动了一下。她面色不变,淡淡道:“尽职责而已。林辩护人似乎也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林知时挑眉,晃了晃手中的书:“多准备几条路,总没有坏处。毕竟法庭上,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不是吗?”他的眼神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了然,仿佛看穿了宋晓尘因那个“传言”而产生的细微动摇。


    宋晓尘没有接话,只是平静地看着他。那一刻,她几乎可以肯定,“关键证人”即便存在,也绝非什么“完美”证人,更可能是林知时精心设计的一个战术环节,一个用来测试她反应、分散她注意力的“奇兵”。


    她忽然不再焦虑了。无论对方使出什么招数,其核心目的无非是削弱她的指控。而她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逻辑堡垒足够坚固,坚固到无论对方从哪个方向进攻,都能岿然不动。


    “确实,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宋晓尘终于开口,声音恢复了以往的冷静与笃定,“所以,更要用扎实的准备来应对。赛场上,一切自有分晓。”


    她说完,微微颔首,便径直走进了图书馆,留下林知时站在原地,看着她毫不犹豫的背影,嘴角的笑意更深了几分,低声自语:“反应很快嘛……越来越有意思了。”


    宋晓尘在法学类书架前站定,不再去寻找应对“关键证人”的特定策略,而是抽出了一本更厚的《证据法理论与实务》。她意识到,与其被对方的烟雾弹牵着鼻子走,不如回归本质,进一步夯实自己对证据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只要根基足够深厚,任何突如其来的“证人”或“证据”,都不过是需要依法审查的对象而已。


    夜色中,图书馆的灯光温柔而坚定。宋晓尘坐在老位置上,重新沉浸入法律的微观世界。那个“不存在的完美证人”带来的扰动已然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沉静、更加专注的力量。她正在将自己的思维,锤炼成一件无论面对何种意外,都能精准裁决的法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