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Chapter5
作品:《恰同学少年》 模拟法庭的初次交锋,像一来落入心湖的百合,在宋晓尘规律的生活中漾开了一圈不同以往的妙曼涟漪。那种与林知时观点碰撞产生的轻微震颤,并未随着讨论会的结束而平复,反而转化为一种更为内在、更为专注的动力。
她的生活节奏依旧像精密的钟表——清晨六点起床背诵英语词汇和法条释义,课间争分夺秒完成部分作业,晚自习前三小时系统复习各科主干知识,最后留出一小时完全投入模拟法庭的案例研究。然而,这最后的一小时,其深度和广度正在悄然扩展。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梳理法律条文。学校图书馆那排略显陈旧的法学类书架前,出现了她更为频繁的身影。她借阅了《证据法学》、《网络犯罪案例分析》,甚至找到了几本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著作。她的笔记本上,除了罗列法条,开始出现各种图表: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的逻辑关系图、匿名发帖可能涉及的技术溯源路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认知能力与责任承担比例的司法实践统计……
她在试图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证据链条,一个足以在林知时那般犀利的质疑下依然屹立不倒的逻辑堡垒。
这天周六下午,校园比平日安静许多。宋晓尘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窗外是慵懒的秋日阳光。她面前摊开着案例材料、各种参考资料以及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她的目光停留在“损害后果认定”这一栏下,秀气的眉毛微微蹙起。
林知时提出的质疑点非常精准——“心理创伤的诊断是否足够客观?社会评价降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根据案例材料,受害人李某的“心理创伤”依据是校心理咨询室的一次访谈记录,提到李某情绪低落、失眠、回避社交;“社会评价降低”则体现在“部分同学对其指指点点”、“原本可能获得的班级优秀学生干部落选”。
这些证据,在宋晓尘看来,指向性是明确的。但她也清楚,在模拟法庭的对抗中,尤其是在一个优秀的辩护人面前,这些证据的“硬度”确实不足。访谈记录带有主观性,“指指点点”难以量化,落选班干部与诽谤帖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并非唯一。
“客观性……量化……”宋晓尘用笔轻轻敲击着桌面,喃喃自语。她意识到,如果不能强化这一环,整个指控就像一座地基不稳的高塔,随时可能被对方找到突破口击垮。
她需要更坚实的砖石。
犹豫了片刻,她拿出手机,点开了一个很少用于私人交流的社交软件,找到了楚月的头像。楚月是文艺部长,负责学校各种活动的宣传和影像记录,人际交往广泛,或许……
宋晓尘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简洁地发送了信息:「楚月,关于模拟法庭的案例,有些关于证据的问题想请教。方便的话,可否聊几句?」
信息几乎是被秒回的。
「当然方便!晓尘你终于主动找我了!(激动转圈.jpg)我在文艺部整理招新素材,你过来?或者我去找你?」
宋晓尘看了看教室里摊开的各种资料:「我过去吧。」
文艺部活动室位于艺术楼,里面堆放着各种宣传展板、摄影器材和演出道具,显得有些杂乱,却又充满艺术气息。楚月正坐在一台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社团招新展会的精彩瞬间合集。
“晓尘!”楚月看到她,立刻热情地拉过一把椅子,“快坐快坐!模拟法庭遇到什么问题了?包在我身上!”
宋晓尘有些不自在地在这种过于“生活化”的环境中坐下,开门见山地说:“是关于案例中,受害人李某‘社会评价降低’的证据。材料里只有‘部分同学指指点点’和‘落选班干部’这类描述。我觉得,在法庭上,这不够有说服力。”
楚月闻言,露出了然的神情,她打了个响指:“我懂了!你需要更直观、更‘硬核’的证据,对吧?比如……实际存在的、带有贬损性质的言论记录?或者能体现风评变化的具体事件?”
宋晓尘点头:“理论上,如果能找到当时网络论坛上其他用户看到诽谤帖后发布的跟帖、评论,或者现实中同学们因此事对李某态度转变的具体事例,会更有力。但案例材料是固定的,我们无法自行添加。”
“案例材料是固定的,但思路可以打开呀!”楚月眼睛一转,身体凑近了些,压低声音,“晓尘,你想想,现实中如果真发生这种事,我们会怎么找证据?比如,我是李某的朋友,我可能会在朋友圈、□□空间看到有人议论,甚至会截图保存!或者,我会记得具体有谁因为那些谣言对李某改变了态度,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这些虽然不是案例里写的,但我们可以基于此,在陈述时进行更具体、更生动的‘合理论证’,让评委觉得,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完全可能发生,而且证据就应该这么找!”
宋晓尘若有所思。楚月的话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她一直专注于分析既定材料,却忽略了模拟法庭也需要基于现实逻辑进行合理推演和构建。证据链的坚固,不仅在于现有证据的罗列,更在于对证据来源、证据形式的合理论证,以及对缺失证据部分的逻辑补强。
“我明白了。”宋晓尘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不能只说法条和抽象结果,需要构建一个更贴近现实的、有细节支撑的‘故事线’,让证据活起来。”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楚月用力点头,“比如,你可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匿名帖发布后,论坛相关讨论串下出现了若干条附和不实信息的恶意回复’(虽然案例没具体写,但这符合网络生态),或者‘李某的室友证实,曾亲耳听到隔壁班同学以嘲讽语气提及帖中不实内容’(这可以作为证人证言的合理推演)。细节!细节是关键!”
离开文艺部活动室时,宋晓尘感觉思路清晰了许多。她不仅意识到了证据链的薄弱环节,更找到了弥补的方法——通过合理的、符合现实逻辑的细节推演,来增强证据链条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当她抱着资料走下艺术楼的台阶时,恰好看到林知时和几个男生从篮球场方向走来。他穿着运动服,额发被汗水浸湿,脸上带着运动后的红晕和畅快,与平日里辩论队长的沉稳形象有所不同。
他也看到了宋晓尘,脚步顿了一下,随即笑着抬手打了个招呼:“宋同学,还在为比赛用功?”
宋晓尘停下脚步,点了点头:“嗯。梳理一些细节。”
林知时走到她近前,阳光将他高大的身影投在她面前。他随意地用毛巾擦了擦汗,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听说你最近泡在图书馆查了很多资料?连犯罪心理学都涉猎了?”
宋晓尘有些意外于他的消息灵通,但脸上依旧平静:“全面了解案件背景,是公诉人的职责。”
“不错。”林知时笑了笑,眼神锐利,“看来我的‘薄弱点’攻击,确实让你重视起来了。不过,宋晓尘,法律追求的真相,有时候并不等同于绝对的客观。尤其是在涉及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关系时。”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这里的东西,往往比纸面上的证据更复杂。”
他的话像是随口一说,又像是一种提醒,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挑战。
宋晓尘迎上他的目光,秋日的阳光在她沉静的眸子里映出点点光斑:“法律的意义,正是在于用尽可能客观的规则和程序,去无限接近那份复杂背后的公正。我会用完善的准备来应对这份复杂。”
她没有再多说,微微颔首,便抱着她那些沉甸甸的资料,转身走向教学楼的方向。背影挺直,步伐坚定。
林知时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楼门口,嘴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弧度。他身边的男生用手肘碰了碰他:“喂,知时,那就是传说中的宋晓尘?看起来挺不好惹的啊。”
林知时收回目光,笑了笑,语气带着一种棋逢对手的兴奋:“是啊,不好惹。所以,这次模拟法庭,才会格外有意思。”
他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秋高气爽。比赛的硝烟,似乎已经提前在空气中隐隐弥漫开来。而宋晓尘,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锻造着她的武器,加固着她的城防。她知道,仅仅发现薄弱环节还不够,必须用更扎实的工作,将其转化为坚不可摧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