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Chapter3
作品:《恰同学少年》 晚自习的铃声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清河一中高三教学楼里荡开层层叠叠的涟漪。喧闹的人声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走廊里急促的脚步声,以及各个教室门关闭后,那种被刻意压制下来的、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寂静。
高三(一)班教室内,日光灯将每一张课桌都照得亮如白昼,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书页翻动的脆响,以及偶尔传来的一声极力压抑的咳嗽。空气里弥漫着油墨、纸张和一种名为“压力”的无形气息。
宋晓尘坐在靠窗的位置,身姿挺拔,如同窗外那棵不为夜风所动的香樟。她面前摊开的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政治篇)》,但手边还放着一本厚厚的《刑事诉讼法》原理与案例,那是她完成基础复习后的“加餐”。她的时间像是用游标卡尺精确测量过,每一个时段都被赋予了明确的任务。此刻,她正专注于一道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大题,思维缜密,条分缕析。
然而,这份专注被一阵极其轻微的、如同加密通讯般的敲击声打断了。声音来自窗户。
宋晓尘微微蹙眉,抬起头。窗外,楚月那张明媚的脸几乎贴在玻璃上,正挤眉弄眼地做着复杂的手势,先是指了指她,又指了指后门的方向,最后双手合十,做出一个恳求的表情。在她身后,还站着林知时挺拔的身影,他脸上带着些许无奈的笑意,朝宋晓尘点了点头。
宋晓尘看了一眼讲台上正在批改试卷、并未注意这边的值班老师,又看了看自己刚刚梳理到一半的答题思路,理性迅速做出了判断:中断当前进度的机会成本,需要评估对方事由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她轻轻合上复习资料,将书页的边角对齐,然后悄无声息地站起身,猫着腰,从教室后门溜了出去。
走廊里光线昏暗,与教室内的灯火通明形成鲜明对比。
“什么事?”宋晓尘开门见山,语气平静无波,仿佛只是按下了一个暂停键,随时准备回去继续她的答题。
“救场如救火,晓尘!”楚月一把抓住她的胳膊,声音压得低低的,却难掩兴奋,“我们遇到大麻烦了!”
林知时接过话头,言简意赅地解释:“是关于下周全校社团招新展会的事。学生会宣传部负责的整体设计和物料印刷出了问题,原定的设计稿被广告公司弄丢了,现在重新设计排版根本来不及。”
楚月猛点头:“对对对!关键是,宣传展板和各社团的摊位指引图,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场地划分!体育组那边临时通知,原定的操场东侧区域因为设施维护不能用了,场地整体缩水,但申请参展的社团数量又超出了预期。现在好几个社团为了抢地盘已经杠上了,特别是街舞社和武术社,差点在学生会办公室上演全武行!分配方案根本定不下来!”
她双手比划着,表情夸张:“想想看,到时候招新现场,因为场地划分不清,社团之间起了冲突,那场面……简直是对我们学生会工作能力的公开处刑!”
宋晓尘听明白了。一个因资源(场地)有限而引发的潜在冲突,核心在于分配规则的缺失或不公。
“所以,”她看向林知时,“你们需要的是一个分配方案?”
“不止是方案,”林知时目光锐利,“需要一个能让他们都服气,挑不出毛病的方案。讲感情、论资历或者简单粗暴地抽签,在这种时候恐怕都难以平息争议。我想,或许需要一点……更硬的依据。”
他的目光落在宋晓尘身上,意有所指。
楚月双手合十,眼巴巴地看着宋晓尘:“晓尘,靠你了!用你那无敌的法律思维,给这帮荷尔蒙过剩的家伙立立规矩!”
宋晓尘沉默了几秒。晚自习的时间很宝贵,但眼前的问题,似乎确实触及了她所关注的“秩序”领域。解决现实的秩序问题,其价值或许高于完成一道孤立的题目。
“情况我了解了。”她终于开口,“带我去看看场地平面图,以及所有参展社团的申请资料,包括他们往年的活动规模和招新常用器材清单。”
学生会办公室里,气氛略显凝重。几个学生干部围在电脑前,对着缩水后的场地平面图愁眉不展。见林知时带着宋晓尘和楚月进来,都投来疑惑的目光。
“我们有办法了。”林知时简短地介绍,“宋晓尘同学会帮我们制定一个公平的分配方案。”
宋晓尘没有在意那些目光,径直走到电脑前,仔细查看电子版的场地平面图。她让楚月调出了所有社团的申请资料,然后拿起一张白纸和一支笔,开始快速记录关键信息。
她问的问题非常具体:
“文学社和戏剧社都需要安静的展示环境,是否存在相邻冲突?”
“动漫社和模型社的展品对防风防晒要求高,哪个区域更合适?”
“街舞社和武术社的活动范围需求具体是多大?是否有器材堆放区?”
“乐队和合唱团都需要接电,电源接口分布在哪里?”
她一边询问,一边在白纸上勾勒出场地的大致轮廓,并标注出各种限制条件和资源点,像是一个指挥官在勘察战场。
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宋晓尘停下了笔。她抬起头,看向办公室里的众人,眼神平静而专注。
“基于目前信息,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分配框架。”她清冷的声音在办公室里响起,“《民法典》第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场地分配作为一种资源分配活动,核心原则就是公平。”
她顿了顿,继续道:“这种公平,并非结果的绝对平均,而是程序的公正和考虑的周全。我们可以参照《物业管理条例》中关于公共区域使用的部分精神,以及《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中关于安全疏散通道设置的规定,结合各社团的实际需求,确立以下几个分配优先级:”
办公室里的学生们都愣住了,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宋晓尘条理清晰地阐述:
“第一,安全优先原则。必须保证主干通道畅通,符合紧急疏散要求。任何社团不得占用安全通道。
第二,需求导向原则。根据社团活动的性质和对场地条件的特殊需求进行匹配,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例如,需要电源的社团应优先安排在靠近接口的区域。
第三,公共利益平衡原则。对于可能产生噪音、占用较大空间或存在轻微安全风险的社团(如轮滑社),应适当安排在边缘或特定区域,减少对其他社团的影响。
第四,历史因素与促进竞争相结合。对于往年表现活跃、成员众多的成熟社团,可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小幅优先,以资鼓励;但同时,必须为新兴社团保留必要的展示空间,促进社团生态的健康发展。”
她每说一条,就在白纸上对应的区域进行标注和初步划分,逻辑严密,考虑周详。
“具体到街舞社与武术社的争议,”宋晓尘看向那两个社团申请资料,“两者都对活动空间有较大需求,且都存在一定的‘动态展示’特性。根据上述原则,建议将原规划中较为宽敞的东南角区域进行分割,中间用学生会服务台作为缓冲,既满足双方空间需求,又避免直接对冲。具体面积,可以根据他们报备的常规活动人数和器材数量进行微调,确保符合‘合理确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原则。”
办公室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被这套基于“法律原则”衍生出来的分配逻辑镇住了。它不像临时拍脑袋的决定,也不带个人好恶,更像是一套无可指摘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呃……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一个宣传部干事喃喃道。
“是啊,这么一分,谁要是再闹,反而显得自己胡搅蛮缠了。”另一个干部附和。
林知时看着宋晓尘,眼中闪烁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他轻轻鼓了鼓掌:“精彩。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兼顾,既有硬核依据,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灵活性。我看这个方案行。”
楚月长舒一口气,用力拍了一下宋晓尘的肩膀:“太好了!晓尘,你简直就是我们的‘秩序女神’!这下看谁还敢说我们学生会办事不公!”
宋晓尘微微侧身,避开了楚月过于热情的肢体接触,平静地收拾好自己的笔。解决这个问题,像是完成了一道复杂的逻辑证明题,让她内心产生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感。
“方案框架已提供,具体细节和沟通工作,需要你们执行。”她看了看手表,“我可以回去上晚自习了吗?”
“当然!大功臣!”林知时笑着为她拉开门。
宋晓尘点了点头,身影重新没入走廊的昏暗之中,返回那间灯火通明的教室,回到她的法律原理与政治大题之间,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按计划解决了一个小小的程序性问题。
而在她身后,学生会办公室里,一个新的、基于“宋晓尘法则”的社团招新场地分配方案,开始迅速成型。林知时看着那张被各种标注填满的白纸,对楚月低声笑道:“我突然觉得,高三这一年,或许会比想象中更有趣。”
楚月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我已经开始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