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联合演讲

作品:《禄根与贝叶斯

    屏幕上旋转的爪痕标记,像一只冰冷的电子眼,无声地凝视着姜沫。那句“观察名单”带来的寒意,远比之前的警告便签更甚。这不再是简单的恐吓,而是一种宣告,意味着他们已正式进入某个未知势力的视野,如同标本被贴上标签,置于放大镜之下。


    她立刻通过加密通道将截图发给了沈知砚。他的回复很快,依旧简洁:「收到。威胁等级提升。已启动相应协议。勿回此设备,明日会场用备用方案沟通。」


    没有惊慌,只有层层升级的应对策略。姜沫依言合上电脑,仿佛合上一个潘多拉魔盒。她走到窗边,望着维也纳沉静的夜色,心头却萦绕着那片不祥的爪痕阴影。这座音乐之都的金色外衣下,似乎隐藏着看不见的暗流。


    第二天的联合演讲,被安排在论坛的压轴时段,地点是无数音乐家向往的殿堂——金色大厅。当姜沫和沈知砚从侧幕走出,踏上那光可鉴人的舞台时,台下近两千个座位的壮观景象,以及穹顶上精美的壁画和环绕的缪斯女神雕像,带来一种无形的、令人屏息的压迫感。


    沈知砚今天系了一条深蓝色的领带,衬得他肤色愈发冷白。他调试麦克风的动作依旧精准,但姜沫注意到,他垂在身侧的手,在开场前几秒,极其快速地在平板电脑边缘敲击了一串复杂的摩斯密码节奏。那是他们约定的“一切就绪”信号。


    灯光聚焦,演讲开始。沈知砚负责阐述核心理论与模型架构。巨大的屏幕上,流畅地展示着经过精心可视化的数据流和算法逻辑。他的声音通过完美的音响系统传遍大厅,清晰、冷静,如同最精确的乐器,每一个音节都落在应有的节拍上。面对台下众多世界级的头脑,他没有丝毫怯场,反而像是回到了他最熟悉的战场,用逻辑和证据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堡垒。


    轮到姜沫时,她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台。追光灯打在她身上,带着暖意。她没有急于开口,而是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仿佛在与每一位听众进行无声的交流。


    “站在这里,”她开口,声音透过麦克风,带着一种温暖的质感,与沈知砚的清冷形成美妙的互补,“我仿佛能听到几个世纪以来,曾回荡在此处的无数伟大乐章。它们诉说着人类最复杂、最深刻的情感。”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情感的普遍性与科学的探索,“而今天,我们站在科学的视角,试图去解读这些情感的‘源代码’。”


    她讲述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关于如何通过情感计算模型,辅助一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进行心理康复。她没有堆砌术语,而是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描述了数据曲线如何捕捉到患者细微的情绪波动,又如何引导治疗师进行精准干预,最终帮助他重新找到内心的平静。她的叙述充满了共情力,将冰冷的数字赋予了人性的温度。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两人展现出了惊人的默契。沈知砚在姜沫需要技术支撑时,会适时补充一两句精炼的点评;而姜沫则在沈知砚的理论阐述过于抽象时,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或案例,瞬间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他们的配合,如同经过无数次排练的二重奏,一个理性冷峻,一个感性温暖,交织出一曲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乐章。


    提问环节,意料之中地再次迎来了挑战。一位来自某顶尖高校的哲学教授提出了一个近乎刁钻的问题:“沈博士,您的模型基于可观测的数据。但意识本身,感受质的私人性和不可言传性,是科学至今无法跨越的鸿沟。您如何保证,您测量的不是情感的‘影子’,而是情感本身?”


    这是一个触及认知本质的终极问题。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沈知砚。


    沈知砚沉默了片刻,没有立刻用数学语言回应。他看向提问者,又看了看身旁的姜沫,缓缓开口:“您说得对,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完全体验他人的‘感受质’。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用公共的‘符号’,去无限逼近那些私人的‘体验’。”


    他话锋一转:“但这并不意味着努力是徒劳的。就像我们无法直接体验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时的内心风暴,但通过乐谱(符号),通过乐团的演奏(模型实现),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撼动人心的力量。”他引用了刚刚姜沫提到的音乐比喻,继续说道,“我们的研究,正是在尝试为人类情感的‘乐谱’建立一套更精细的记谱体系。它可能永远无法完全还原作曲家那一刻的全部体验,但它可以让更多人,更准确地理解和‘演奏’出这种情感,从而产生连接,甚至疗愈。”


    他没有试图“解决”这个哲学难题,而是承认了科学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了其连接与理解的巨大价值。这个回答,既体现了科学家的谦逊,也彰显了其工作的意义。


    话音刚落,台下沉寂片刻,随即,一片热烈的掌声如同潮水般从金色大厅的各个角落涌起,由弱变强,最终汇聚成持久而真诚的声浪。这掌声,不仅是给沈知砚充满智慧的回答,也是给他们整个跨界研究项目所展现出的深度与人文关怀。


    演讲在掌声中圆满落幕。许多学者涌上台前与他们进一步交流,交换联系方式。先前提出尖锐问题的哲学教授也走了过来,对沈知砚说:“年轻人,你的回答让我对科学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谢谢。”


    走出金色大厅,维也纳夜晚的空气格外清新。巨大的成功和那热烈的掌声,似乎暂时驱散了“观察名单”带来的阴霾。


    “你的‘记谱体系’比喻,”姜沫看着身旁步履沉稳的沈知砚,微笑着说,“很动人。”


    “是基于你之前‘情感方言’概念的逻辑延伸。”他平静地回答,但眼角眉梢那细微的松弛,透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忽然停下脚步,从西装内袋中取出一个极其轻薄的、看起来像金属书签的物品,递给姜沫。


    “这是?”


    “升级后的加密通讯器,伪装成纪念书签。频率跳变模式,更难被追踪。”他解释道,随即补充了一句,声音在夜色中低沉而清晰,“另外,祝贺你。你的‘演奏’,无与伦比。”


    这是他所能表达的,最高级别的赞美。


    回到酒店,姜沫将那只"书签"小心收好。她打开手机,发现琳达通过加密渠道发来的紧急信息:


    「沫,伯父伯母今早被某部门以''协助调查''名义带走。手续齐全,但事发突然。我正在核实具体部门,对方拒绝透露详情。」


    几乎同时,房间里的卫星电话发出急促的蜂鸣。她接起电话,传来沈知砚紧绷的声音:


    "立即到1704房间。我们被声东击西了——对方动用了正规渠道的灰色手段。"


    姜沫握紧电话,指节发白。这种"合法外衣下的施压"比直接的暴力更令人窒息。就在她准备冲出房门时,加密通道又弹出信息:


    「已确认执行单位。对方利用的是跨境数据安全审查的模糊地带。建议启动''程序应对''方案,倒计时23小时。」


    信息末尾,那个旋转的爪痕标记旁出现了鲜红的倒计时——23: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