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咖啡厅

作品:《禄根与贝叶斯

    那张印着爪痕暗记的警告便签,像一片不合时宜的落叶,飘进了维也纳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沈知砚面无表情地将它对折,收进西装内袋,动作自然得仿佛只是收起一张普通名片。但姜沫捕捉到了他眼底一闪而过的冷冽。


    “无关紧要的噪声。”在前往下一个分会场的路上,他低声对她说,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干扰项已记录,不影响主程序运行。”


    他的镇定像一层无形的屏障,将外界的恶意隔绝开来。姜沫点了点头,没有多问,将注意力重新投入到紧凑的论坛议程中。然而,那模糊的爪痕印记,却像一根微小的刺,埋进了她的意识深处。


    白天的议程在密集的思维碰撞中结束。傍晚,按照论坛安排,是一场在维也纳大学附近一家古老咖啡馆举行的非正式交流会。咖啡馆有着拱形的天花板,深色木质墙壁上挂着泛黄的油画,空气里弥漫着现磨咖啡和旧纸张的混合香气。学者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谈声低沉而热烈。


    沈知砚和姜沫原本只打算稍作停留,却被几位对他们的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年轻学者围住。问题从技术细节延伸到伦理思考,再到跨学科合作的实践困难,讨论逐渐深入,气氛也越发活跃。他们从灯光昏黄的室内,一直聊到了咖啡馆门口支起的露天座区。维也纳夜晚微凉的空气中,思想的火花却在不断迸溅。


    一位来自加州理工的博士后提出了一个关于“情感计算模型如何区分真诚与表演”的尖锐问题。这个问题恰好触及了姜沫作为演员的专业领域,也关联到沈知砚模型的核心算法。


    沈知砚凝神思索,似乎在调取脑海中最精准的数学模型。然而,他并没有立刻给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向侍应生要了一张垫咖啡杯的硬质餐巾纸。在周围学者好奇的目光注视下,他抽出那支随身携带的黑色水性笔,在粗糙的纸面上飞快地勾勒起来。


    他不是在写公式,而是在画一个极其简练却意蕴深长的示意图——一条代表“真实情感流露”的平滑波动曲线,与一条代表“刻意表演”的、看似相似却在内里结构上存在细微“断裂”和“重复模式”的曲线,相互交织、对比。


    “看这里,”他用笔尖点着那条表演曲线内部几个不易察觉的节点,“即使是最精湛的表演,在生理信号的微观层面,尤其是在多种信号源的协同性上,也会留下非自然的‘拼接痕迹’。就像再完美的仿生皮肤,其下的机械结构依然无法完全模拟血肉的有机联动。”他抬起眼,目光扫过提问的博士后,最后落在姜沫身上,带着征询,“这需要结合对‘表演’本质的深刻理解,才能设计出更有效的识别滤波器。”


    他的阐述直观而深刻,将抽象的算法问题,转化为一个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图像。围观的学者们发出低低的惊叹。


    姜沫立刻心领神会,她接过话题,从表演者的角度进行补充:“是的。演员进入角色时,追求的是一种‘有机的相信’,让情感从内而外自然生发。而刻意表演,哪怕再逼真,其底层驱动往往是‘外部指令’或‘模式模仿’,会在情感的启动、转换和消退的节奏上,留下微小的、不自然的‘计算痕迹’。”她用手指轻轻点在餐巾纸上那条表演曲线的“断裂”处,“沈博士的模型,或许就是在寻找这些属于‘人’的,而非‘程序’的节奏。”


    两人的解释,一个从数理逻辑出发,一个从人文体验切入,如同经纬线般交织,完美地诠释了他们跨界合作的真谛——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度的相互印证与启发。


    这场发生在咖啡馆露天座的即兴讨论,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旁听。没有人再记得最初的警告便签,思维的乐趣和探索的激情成为了唯一的主角。


    讨论接近尾声时,一位一直安静坐在角落、须发皆白的老者缓缓走了过来。他穿着朴素,眼神却温润而睿智。姜沫认出,这是上午在开幕会议上做过主旨演讲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赫尔穆特·瓦格纳教授。


    瓦格纳教授拿起那张被画得密密麻麻的餐巾纸,仔细端详了片刻,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非常精彩的‘证明’,”他看向沈知砚和姜沫,声音舒缓而有力,“不仅在纸上,更在你们的合作模式里。科学和艺术,本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条腿,偏废任何一方,我们都无法走远。”


    他顿了顿,从怀中取出一张名片,递给沈知砚:“我在洛桑理工学院有一个关于‘复杂系统与认知边界’的小型研讨会,如果你们有时间,欢迎过来交流。我对你们这种‘全脑’研究模式很感兴趣。”


    这突如其来的赏识,像一道光,照亮了维也纳的夜晚。沈知砚郑重地接过名片,一向平静无波的脸上,也难得地显露出一丝动容:“非常感谢您,瓦格纳教授。我们会认真考虑。”


    告别瓦格纳教授和意犹未尽的学者们,两人沿着石板路慢慢走回酒店。夜风拂面,带着异国他乡特有的清冷气息。街道两旁的建筑在灯光下显得静谧而庄严。


    “那张餐巾纸,”姜沫忽然轻笑,“大概是你写过最特别的‘论文’了。”


    “信息传递的效率,有时与载体形式成反比。”沈知砚回答,语气里听不出情绪,但脚步明显放缓,与她保持着并肩的节奏。沉默片刻,他忽然问:“你之前提到的西班牙语词汇,‘Sobremesa’……具体是指一种怎样的情感状态?”


    姜沫有些意外他会主动问起这个,想了想,认真地解释:“它不只是字面上的‘在桌子上’。更像是一种……时间仿佛变慢,交谈本身比食物更重要,人与人之间情感自然流淌的舒适区间。很难精准定义,但身处其中就能明确感知。”


    “一个模糊集合,”沈知砚若有所思,“但其隶属度函数,可以通过参与者的愉悦度、注意力持续时间、话题深入程度等变量进行近似构建。”


    姜沫被他这典型的“沈氏解读”逗笑了:“看,你又在尝试量化了。”


    “理解,是量化的前提。”他停下脚步,站在一盏复古街灯的光晕下,转头看她,“就像理解你,是我重构自身认知模型的重要步骤。”


    他的话语依旧带着理性的框架,但其中蕴含的意味,却让周遭的空气都仿佛变得温热起来。路灯的光线在他镜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让人看不清他眼底真实的情绪,却能感受到那份专注。


    回到酒店房间,姜沫的心情仍因今晚的收获和那最后一句话而微微激荡。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准备查阅邮件,却发现屏幕右下角弹出一个陌生的加密信息提示窗口。窗口背景是纯黑色,只有一行白色的文字在不断闪烁:


    「爪痕并非警告,而是标记。你们已被纳入‘观察名单’。」


    信息末尾,没有落款,只有一个动态旋转的、更加清晰复杂的鸟类爪痕三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