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质疑
作品:《禄根与贝叶斯》 晨曦透过酒店厚重的窗帘缝隙,在地毯上投下一道狭长的光带。姜沫醒来时,发现自己竟一夜无梦,那瓶助眠喷雾的效果出乎意料。她拿起床头的喷雾瓶,指尖拂过底部那行手写的坐标,金色大厅……沈知砚留下这个,是想暗示什么?
论坛的开幕会议在维也纳大学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巴洛克式礼堂举行。穹顶壁画斑驳而华丽,空气中弥漫着旧书本与岁月沉淀的气息。姜沫与沈知砚并排坐在嘉宾席,周围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低声交谈着各种语言,氛围庄重而略显肃穆。
沈知砚穿着合身的深灰色西装,神情是惯常的冷静,但姜沫注意到,他放在膝上的手,食指正以极小的幅度、有规律地轻敲着,那是他高度专注时不易察觉的小动作。她悄悄将自己冰凉的手覆上去,轻轻按了一下。他敲击的动作戛然而止,侧头看了她一眼,眼神微微闪动,随即恢复了平静,反手将她的手握在掌心,力道稳定。在满堂学术泰斗面前,这个隐秘的动作像一道无声的电流,传递着彼此的支持。
开幕演讲后的第一个专题论坛,主题是“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沈知砚和姜沫的联合演讲被安排在中间时段。当主持人念出他们的名字和课题——“情感计算与公众认知:一种跨学科传播模式的探索”时,台下响起了礼貌但克制的掌声。
沈知砚率先上台,他调试麦克风的动作精准利落。“各位同仁,”他开口,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传遍礼堂,没有寒暄,直接切入正题,“我们的研究试图论证,在严格控制变量和明确边界的前提下,情感计算技术可以成为连接科学严谨性与公众理解力的有效桥梁……”
他展示了简洁而有力的数据模型和实验室成果,逻辑链条清晰严密。然而,当他提及与姜沫的合作,以及通过综艺形式进行科学传播的初步成效时,台下几位资深学者的眉头明显皱了起来。
轮到姜沫发言,她从容起身,走到台前,目光扫过全场,唇角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正如沈博士所阐述的,技术本身是工具。而如何让工具被正确理解和善用,或许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尝试一些……新的对话方式。”她结合自己在节目中的具体体验,讲述了普通人面对尖端科技时的困惑、好奇与最终的理解,语言生动,充满共情力。
提问环节一开始,气氛便骤然紧张。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德国老教授率先拿过话筒,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沈博士,我必须直言,我很难认同您的研究方向。将严肃的科学研究与……”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姜沫,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娱乐化的媒体形式结合,这本身就是对科学纯粹性的一种损害。您如何保证,在这种追求‘效果’的过程中,科学的客观性不会被妥协?这难道不是一种……学术上的机会主义吗?”
言辞犀利,毫不留情。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沈知砚身上。
姜沫的心提了起来,她看到沈知砚放在桌上的手,指节微微收紧。但他脸上没有任何被激怒的痕迹,反而像是等待已久。他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目光平静地迎向那位教授:
“默克尔教授,感谢您的质疑。首先,请允许我澄清一个概念误差。”他的声音依旧平稳,“科学传播的‘有效性’与科学的‘客观性’,是两个正交的维度,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的模型显示……”
他随即转身,在白板上快速写下一连串复杂的数学符号和不等式。“……当传播渠道的信噪比高于某一阈值时,信息的保真度与传播广度可以达成帕累托最优。我们所做的,正是在确保核心数据与结论绝对客观的前提下,优化传播路径的效率函数。”
他用纯粹的、无可辩驳的数学语言,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逻辑防线。那位德国教授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却一时找不到切入的角度。
然而,质疑并未停止。一位来自英国的女性社会学家接着提问,她更关注文化层面:“我理解沈博士在技术上的自信,但不同文化背景对情感的定义和表达差异巨大。你们基于东亚文化样本开发的模型,如何能具有普适性?这是否是一种文化上的傲慢?”
这个问题指向了沈知砚理论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他沉吟片刻,正准备用更多的跨文化数据和理论模型来回应,姜沫却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臂,示意让她来尝试。
她拿起麦克风,没有试图使用任何不属于她的语言技能,而是用清晰、沉稳的中文说道(同声传译耳机将她的声音实时传递):“感谢您提出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如您所说,文化差异确实存在,并且深刻影响着情感的表达。”
她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真诚的探讨意味:“在我们的合作中,我扮演的角色之一,或许就是这样一个‘文化样本’和‘翻译器’。我来自一个与沈博士不同的领域,一个更依赖直觉、共情和叙事性的领域。当我们共同工作时,我需要将他严谨的数据‘翻译’成我能理解的故事和情感;同样,我也会将普通观众,或者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产生的困惑和感受,‘反馈’给他的模型。”
她说到这里,自然而然地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西班牙语中,有一个词‘Sobremesa’,它描述的不仅仅是餐后闲聊,更是一种特定的、悠闲的、注重情感交流的氛围和状态。这种细腻的情感维度,是否可以被量化?又如何在不同文化间进行校准和解读?这正是我们在探索的。我们的目标并非建立一个‘万能’的模型,而是希望通过技术的辅助,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让不同的‘情感方言’有机会被彼此‘听见’和‘识别’。”
她没有炫耀任何语言技巧,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作为“演员”(善于理解和表达情感)和“学习者”(学习西语带来的文化洞察)的身份,将自身的“领域知识”转化为应对质疑的论据,既坦诚了局限性,又阐明了研究的价值和方向。
会场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赞同的议论声。那位英国学者也微微点了点头,不再说话。这种基于自身特质和真诚思考的回应,比生硬地蹦出几个外语单词更有力量。
沈知砚侧目看着姜沫,镜片后的目光里,闪过一丝清晰的、名为赞赏与认可的光芒。他低声用中文说:“很好的……视角切换与问题重构。”
首场演讲有惊无险地结束。走下讲台时,几位原本持保留态度的年轻学者主动上前与他们交流,表达了对这种跨界尝试的兴趣。一位来自MIT的认知科学家甚至半开玩笑地对沈知砚说:“嘿,你的数学论证无懈可击,但说真的,你这位搭档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才是你们项目最核心的‘算法’吧?”
沈知砚看了看正在与其他人从容交谈的姜沫,罕见地没有反驳,只是唇角微不可查地牵动了一下。
中午在论坛提供的自助餐厅用餐时,一位侍应生悄悄递给沈知砚一张折叠的便签,说是有人托他转交。沈知砚展开便签,上面只有一行打印的英文:
「停止你们的表演。有些边界,不容逾越。」
便签右下角,印着一个模糊的、似乎是某种鸟类爪痕的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