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飞行模式
作品:《禄根与贝叶斯》 飞往维也纳的航班平稳地飞行在万米高空之上,舷窗外是凝固的、无边无际的云海,在午后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白光。头等舱内异常安静,只有发动机低沉的嗡鸣作为背景音。姜沫靠窗坐着,腿上摊开着一本厚厚的论坛流程手册,目光却不时飘向身旁的沈知砚。
他正对着面前的小桌板,上面摊着几张写满复杂公式和流程图的A4纸,指尖夹着一支极简的黑色水性笔,偶尔快速地写下几个注解。从起飞到现在近五个小时,他几乎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像一尊精密运转的、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雕塑。姜沫知道,他这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国际论坛演讲做最后的推演,将可能遇到的质疑和应对策略,都转化成他熟悉的、可控的逻辑模型。
她收回目光,看向自己手册上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密集的议程安排。这是她第一次踏上如此规格的国际学术舞台,尽管准备充分,心底仍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她深吸一口气,试图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资料上。
就在这时,机舱内的灯光毫无预兆地闪烁了几下,紧接着,飞机轻微地颠簸起来。广播里传来机长冷静但略显急促的声音,告知乘客们由于航路前方突发强气流区,飞机需要绕行,预计将产生较大延误。
机舱里响起细微的骚动和低语。姜沫下意识地抓紧了扶手,看向沈知砚。
他终于从那些图纸上抬起了头,但脸上没有任何惊慌,只是极快地看了一眼腕表,眉头几不可查地蹙了一下。他没有像其他乘客一样张望或询问空乘,而是立刻打开前排座椅背后的飞行实时信息屏,调出航路气象图,手指快速在上面划动、缩放,目光锐利地分析着那片代表着危险区域的深红色区块。
“根据当前航速和绕行半径估算,延误时间可能在六到八小时之间。”他转头对姜沫说,语气平稳得像在陈述一个实验数据,“这意味着,我们原定在维也纳准备的半天缓冲时间将被完全占用。”
姜沫看着他瞬间进入“问题处理”模式的状态,那点因颠簸而产生的紧张奇异地消散了。“那……演讲准备怎么办?”
沈知砚已经重新拿起了笔,在那张写满流程图的纸张边缘快速列出一串时间节点和事项。“环境变量改变,计划需要迭代。”他头也不抬地说,“我们需要在抵达酒店后,将原本四小时的准备流程,压缩至两小时内完成。这要求我们对内容熟练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并且预设的问答环节需要进一步精简,保留核心论证链。”
他将其中一张纸推到姜沫面前,上面是他刚刚圈出的几个关键部分:“这是你负责的跨文化案例阐释环节,存在三个可能被质疑的逻辑跳跃点。我们需要在降落前,完成这三处的论证加固。”
他的冷静和高效像一种无形的镇定剂。姜沫接过纸张,点了点头:“好。”
飞机持续在气流中颠簸,他却仿佛置身于一个绝对稳定的参照系中,不受任何干扰。姜沫看着他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或许这就是他应对这个世界所有不确定性的方式——将一切变量纳入计算,用逻辑和准备构筑安全感。
漫长的延误过程中,他们利用这意外多出来的时间,在狭小的机舱空间里,进行了数轮高强度的模拟问答。沈知砚扮演提出尖锐问题的学者,从各个角度挑战他们的观点;姜沫则负责用她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艰深的道理娓娓道来。
在一次关于“情感计算是否会剥夺人类情感独特性”的模拟辩论后,沈知砚看着姜沫,忽然说:“你刚才那个关于‘望远镜拓展了而非取代了人类视觉’的比喻,信噪比很高。比我用数学不等式解释更有效。”
姜沫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沈老师,你这算是夸奖吗?”
“是基于传播效果数据的客观评价。”他推了推眼镜,一本正经地纠正,但眼底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
飞行期间,空乘送来餐食。沈知砚习惯性地将他餐盘里姜沫喜欢的烤蔬菜和水果沙拉换到她的盘中,同时自然地将她不太感兴趣的黄油面包拿到自己这边。整个过程流畅无比,没有任何言语交流,仿佛已经演练过千百遍。姜沫看着盘中多出来的蔬果,心里微微一动。这种细致入微的体贴,与他平日里那个只关心数据和逻辑的形象形成了奇妙的反差。
航班最终在延误近七小时后,降落在维也纳国际机场。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疲惫和紧迫感同时袭来。前往酒店的路上,维也纳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街景在车窗外掠过,但两人都无暇欣赏。
抵达论坛指定的酒店,已是当地时间深夜。拿到房卡,在走廊分别时,沈知砚叫住了正要开门的姜沫。
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侧袋里,取出一个巴掌大小、包装精致的深蓝色盒子,递给她。
“这是什么?”姜沫有些意外地接过。
“根据你之前的生理周期数据和近期压力水平建模,预测你今晚睡眠质量偏差的概率超过百分之七十。”他语气如常地解释,“这是含有缬草和洋甘菊成分的助眠喷雾,经过临床试验证明……”
他的话没说完,姜沫已经明白了。他总是这样,将所有的关怀都用数据和理论精心包裹。
“谢谢。”她握紧了那个小盒子,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来,“明天见,沈老师。”
“明天见。”沈知砚颔首,转身走向自己的房间。
姜沫回到房间,放下行李,第一时间查看了那个助眠喷雾。她按下喷头,清淡的草木香气在空气中散开。然而,就在她准备去洗漱时,目光无意间扫过喷雾盒底部贴着的、几乎被忽略的极小的产品标签。
那上面除了成分说明,还有一行手写的、极其细小却清晰有力的数字,像是一个经纬度坐标:
48.2082° N, 16.3738° E
姜沫的心跳蓦地漏了一拍。这个坐标……她迅速用手机查询,结果显示的位置,正是维也纳金色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