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挣扎
作品:《禄根与贝叶斯》 经侦师兄传来的消息,像一块干冰,在实验室刚刚升腾起的些许暖意中嘶嘶作响,释放着刺骨的寒意。立案侦查,限制出境,销毁文件……每一个词都指向一个冰冷的终局。胜利的滋味尚未品尝,便已掺杂了过于沉重的代价。
沈知砚挂了电话,站在原地,许久没有动弹。窗外的天光落在他身上,却照不透那层骤然笼罩下来的沉寂。他没有看任何人,目光落在虚空中的某一点,仿佛在与他所知的那个正在崩塌的世界无声地对峙。
姜沫走到他身边,没有贸然开口,只是静静地站着,像一座可以依靠的无声岛屿。周研究员和小陈也收敛了情绪,担忧地看着他。
最终,沈知砚什么也没说,只是转身,拿起自己的东西,对众人微微颔首,便离开了实验室。他的背影依旧挺拔,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孤寂。
接下来的几天,风暴在公众视野中逐渐平息。
陆延被正式批捕,其操控的营销矩阵土崩瓦解。针对姜沫的所有不实指控在确凿的证据和官方声明的支持下烟消云散,她的公众形象不仅得以恢复,更因在事件中展现的坚韧与智慧赢得了更多尊重,琳达接到的合作邀约质量远超从前。
实验室遭受攻击的事件被列为重点案件,中心的安全等级全面提升。
然而,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依旧汹涌。沈怀明虽被限制出境,但其庞大的商业帝国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得调查取证工作异常艰难。他聘请了顶尖的律师团队,试图从程序和证据细节上进行抗衡。
在这段日子里,沈知砚变得异常沉默。他依旧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处理工作一丝不苟,但往昔那种沉浸在科研中时偶尔流露的、纯粹的光芒,似乎黯淡了些。他与姜沫的交流也仅限于必要的工作沟通,仿佛在两人之间拉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他需要时间,去消化、去面对这由他亲手推动,却无比惨烈的结局。
姜沫理解他的沉默,没有试图强行打破,只是在他熬夜时默默放下一杯热茶,在他忘记吃饭时让琳达以“剧组餐补”的名义订好营养餐送到实验室。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片他正独自穿越的、充满荆棘的内心地带。
一周后,沈知砚接到了母亲林静的电话。电话里,林静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异常清晰冷静:
“知砚,有些事情,我应该让你知道。”她顿了顿,仿佛下定了决心,“我向你父亲的组织关系所在纪委,提交了一些他早年涉及违规操作的材料,包括一些他以为我已经销毁的记录。这或许……能为当前的调查提供一些帮助,缩短过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沈知砚握着手机,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他的母亲,那个一直试图在父子之间维系平衡的女人,最终选择了站在原则与公义一边,用她自己的方式,加速了那个她曾与之共同生活多年的男人的审判进程。这其中的决绝与痛苦,他无法想象。
“妈……”他喉咙发紧,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你不用说什么。”林静打断他,声音里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平静,“路是他自己选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你……好好做你的研究,不要受影响。”
电话挂断后很久,沈知砚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母亲的选择,像最后一块拼图,让他彻底看清了这条路的必然性,也让他肩上的重负,奇异般地减轻了一丝——他并非孤身一人。
傍晚,他主动找到了正在休息区核对行程的姜沫。
“有时间吗?”他问,声音比前几天松动了些许,“我想……聊聊。”
两人走到了中心顶楼的花园,夕阳将云层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
“我母亲,”沈知砚开口,望着远方的落日,“她向纪委提交了关于我父亲的一些补充材料。”
姜沫微微一怔,随即了然,心中对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冷静自持的女性生出一股敬意。“她很了不起。”
“嗯。”沈知砚低低应了一声,沉默片刻,才继续道,“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计算……计算各种选择的概率,计算不同路径可能导致的结果。但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他转过头,看向姜沫,夕阳在他眼中投下温暖的光影,“在情感与道德的复杂系统里,不存在唯一的最优解。我们只能在一个有限的‘置信区间’内,选择那个让我们内心能够保持稳定,能够问心无愧的答案。”
他向前一步,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目光坦诚而深邃:“姜沫,在这个我为自己划定的置信区间里,你的存在,是唯一一个我百分之百确定、并且愿意永远纳入我未来所有计算模型的……常数。”
这不是一句轻松的情话,它承载着过往所有的风暴、抉择与痛苦,也蕴含着历经考验后最坚定的确认。它属于沈知砚,也只属于沈知砚。
姜沫看着他,看着他眼中清晰映出的自己的身影,看着他终于穿越阴霾的坚定。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伸出手,轻轻握住了他的手,就像那个“概率之夜”一样。然后,她踮起脚尖,在他微微怔住的唇上,印下了一个轻柔而郑重的吻。
一触即分。
“好。”她看着他瞬间睁大的眼睛和迅速泛红的耳廓,微笑着,清晰地说道,“这个常数,我当了。”
夜色温柔降临,城市灯火次第亮起。他们并肩站在高处,俯瞰着脚下这片承载了他们太多斗争、成长与情感的土地。
一个月后,沈怀明在国内被正式逮捕。得益于林静提供的关键材料和国际司法协作渠道追回的部分证据,案件审理进程比预想中顺利许多。
在同一天的晚些时候,姜沫和沈知砚共同收到了来自 “国际科技与人文未来论坛” 的正式邀请函,邀请他们以 “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对话者” 身份,前往发表联合演讲。
而在那盆依旧生长在姜沫公寓阳台的“禄根”旁边,多了一个小小的、装着营养土的空花盆。沈知砚说,那是他为下一株等待被定义的“植物”预留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