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欠了命
作品:《绣春照阙千》 第二十七章欠了命
六月十七,宜:成亲、出行、搬新房、订盟、祈福、栽种、祭祀、修坟、出火、开光、求子、谢土。
天还未亮,皇城内外已是一片井然有序的忙碌。
皇城根上的钟鼓楼刚敲过五更,禁军便沿着朱雀大街两侧列队站定,甲胄在朦胧天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宫城正门承天门缓缓开启,鎏金铜钉在晨曦中折射出细碎金光,永明帝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通天冠,在内侍监总管尖细的唱喏声中,缓步踏上丹陛。
他身后,太子与诸王、百官早已按品级分列两侧,朝靴整齐地叩击青石板,发出沉闷而庄重的声响,与远处传来的编钟雅乐交织在一起,拉开了今日的盛典序幕。
“跪——”
众臣子纷纷跪拜,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郑禾手捧明黄卷轴走上前,轻轻展开,下一刻,铿锵有力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广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乃上苍庇佑、百姓勤谨之功。朕躬承天命,抚有四海,当思宵衣旰食,以安黎元……”
陆启渊站在永明帝身后,神情肃穆。
他身着大红色蟒袍,腰束玉带,佩绣春刀,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位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青年才俊,没人会想到,他已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沉静如水的眼眸深处,依然维持着惯有的平静。
无懈可击。
“在担心家里那条小鱼?”突然有声音飘了过来,永明帝并未回头。
“……”陆启渊沉默。
“朕的后背都快被你盯出窟窿了。”
“……”陆启渊转移视线。
“别又去盯郑禾,人还得念圣旨呢。”
“……”陆启渊。
“去瞪王晏之,都是他们礼部搞出来的规矩,麻烦得很。”
“……”
被永明帝这么一打岔,陆启渊紧绷的神经稍有缓和。
他顺着永明帝的目光看向跪在阶下的礼部尚书,对方正一丝不苟的聆听圣训,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那双平日里总带着几分精明算计的眼睛此刻盛满了敬畏,仿佛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生怕惊扰了这庄重的时刻。
陆启渊的目光在他身上短暂停留,王晏之似有所觉,脊背莫名一僵,下意识挺直了腰板,却没敢四处张望,手中笏板几乎要攥出水来。
永明帝将这一幕尽收眼底,嘴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弧度,“等会儿没事了,你就先走吧。”
“……臣是您的指挥使。”今日他必须留在这里,这是他的职责,他得确保这场盛典万无一失。
“还怕有人刺杀不成?”永明帝背在身后的手摆了摆,“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回去盯着那条鱼。”
“陛下……”
“嘘,悄悄的,就这么定了。”
“……”
两人嘴皮子几乎未动,声音又低,广场上百官皆垂首跪立,竟无一人察觉高台之上这场简短的对答。
陆启渊望着永明帝的背影,终是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凡在押囚徒,除谋逆大罪及身负命案者外,其余一概减免刑期,准予归家团聚。同时,免除全国赋税半年,以纾解百姓生计之困。望各州府官吏即刻布告周知,切实推行,使皇恩惠及万民,亦彰我大成王朝仁德之心……”郑禾依然在朗声宣读圣旨,声音洪亮而沉稳,每一个字都清晰落入众人耳中。
“……愿朝堂之上君臣同心,共护江山社稷稳固;朝堂之下,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如此,方不负这万里河山,不负天下苍生殷殷期盼。朕今日昭告天下,凡有功于社稷者,必当重赏;有负于家国者,亦绝不姑息。尔等当以此为训,勤勉政务,恪守本分,使我大成王朝长治久安,永享太平,钦此——”
阳光已完全驱散晨雾,金色的光芒洒满整个广场,将每个人的身影拉得颀长。
郑禾宣读完圣旨,手持卷轴躬身退到一旁,永明帝双手负后,神情威仪不减当年,昂首傲视群臣,如果不是他突然掏出一个奇怪的东西搁嘴边上,大概这场盛典的序幕依然会沉闷而严肃的继续下去。
陛下手里拿着的东西是什么?看起来……似乎是个漏斗?还带着把手?
永明帝将那漏斗对准嘴,深吸口气,下一刻,震耳欲聋的声音如同惊雷在广场上空炸开:“众卿平身!”
这声音穿透了编钟雅乐,盖过了广场上百官的窃窃私语,直直撞进每个人的耳朵里,惊得阶下众人纷纷抬头,面露错愕,连远处的禁军都忍不住侧目,手中长枪微微晃动。
陆启渊额角青筋本能地跳了几跳,他不动声色的看向工部尚书贺维爵。恰巧,贺维爵的目光也扫了过来,老大人颇为无奈的轻轻摇头。
两人相对无言,他们算是明白了,陛下这是嫌刚才郑禾宣旨的声音还不够响亮,特意来添乱……啊,不,来镇场的。
好在大成朝的官员都胆识过人,不过短短几息功夫,均已恢复如常,他们按部就班的跪谢隆恩,然后站起身,恭恭敬敬的等待永明帝训话。
永明帝也不客气,抓起大喇叭就开始慷慨激昂的演讲。
想当年,建汶小儿要削藩,密诏北平将领包围王府,他率众突围,在一间破庙里,也如今天这般对着心腹亲兵慷慨陈词,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征。
那时候没有喇叭,全凭嗓子吼得声嘶力竭,如今有了这物件,胸中豪气更盛,永明帝直接将礼部准备的文稿忘到九霄云外,开始滔滔不绝的一述心中畅快。
他声音浑厚,不说台阶下离得近的大臣被震的耳膜嗡嗡作响,连站在队伍最末端的新晋翰林都觉得心口发颤,仿佛有股无形的气浪顺着喇叭扩散开来,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
真应了唐阙千那句:“说不定陛下过几天用得上。”
何止用得上,简直是大有用处。
看着举起喇叭,意气风发的永明帝,陆启渊思虑万千。
不过几日光景,那喜欢赖在他身上胡闹的少年就躺在了病床上,生死难料,而起因不过是自己心血来潮的又一次小小试探。
怎么就哭了呢?明明只要像以前那样,说些乱七八糟的话应付自己就好了啊,何必真情实感的哭上这么一场……
[我想他们……我想他们了……]
[我想回家,回我真正的家,我想我爸妈……]
那带着浓浓鼻音的抽泣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少年环着他的脖颈,肩膀止不住的颤抖,泪水浸湿了衣襟,那双总是闪烁着狡黠光芒的眼睛里,盛满了化不开的悲伤与茫然,像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归途。
陆启渊早已后悔,若是早知会有今日,他断不可能把那狠毒的药物用在他身上……
[你都当锦衣卫了,不做点什么才奇怪吧?]
相对于自己的虚情假意,唐阙千似乎更真诚,更直白。
[这事不怪你,早说了,我理解陆大人您的所作所为,但您肯定不信。]
真的不怪、不怨,也不恨么?
广场上的喧嚣似乎渐渐远去,永明帝激昂的声音变得模糊,陆启渊的心思已全然被病榻上的少年占据。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今日他不能离开,所有的希望都只能交付给魏清轩和那几位被请去的太医,祈祷他们能创造奇迹,让那个总是乐观开朗的少年再次睁开眼睛,看到这朗朗乾坤。
“嗖——”
郑禾那边弹过一颗小小的珠子,陆启渊本能挡下,瞬间回神。
这位前日才从海外归来的公公以眼神示意:天色不早,再让陛下说下去,恐会误了接下来的行程。
他也是燕王府邸的老人,知晓自己的身份,有些话,旁人不能说,自己可以。
陆启渊微微颔首,表示知道了。
“……诸位爱卿谨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才是国之根基,当以民为本,与民生息,方不负天下苍生之望……”
永明帝越说越起兴,越说越开心,要不是被自家好侄子提醒,他大概能抱着喇叭说上一整天。
“陛下,吉时将至,太庙祭祀仪式已准备妥当。”
这就到时候了?永明帝意犹未尽,但终究还是点了点头,他清清嗓子,拿着喇叭又是一阵高喊:“今日盛典,先至太庙告慰祖先,众卿,余下之言,待祭祀礼毕,朕再与尔等细说!”
话音落下,广场上再次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应和,“臣等遵旨!”
永明帝这才满意地将喇叭递给身后内侍,整理了一下衮服的衣襟,迈步朝早已备好的玉辇走去。
“大人。”
陆启渊正要跟上,一名眉清目秀的小太监突然来到身后,压低声音道:“娘娘让奴才传话,‘府上一切安好,无需挂念’。”
说完,很快退下。
娘娘?皇后出手了,派人去他府上救治阿千?
连太医署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叔母又是从哪里找的人?
但既然让人传讯给他,是不是就说明,阿千的病情有了转机?
娘娘行事向来稳妥,若非有几分把握,断不会轻易让人带话。
陆启渊心中悬着的石头稍稍落下些许,却又生出新的疑虑:那位能让皇后如此信任的医者,究竟是何来历?宫中深藏不露的高手,还是从外边寻来的奇人?
祭天的队伍整装待发,礼乐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为雄浑壮阔,陆启渊定了定神,压下所有杂念,翻身上马。
陆府
内院正房的窗棂半开着,晨光透过树木的枝叶洒在紫檀木圆桌上,映出药碗里蒸腾的袅袅轻烟。
魏清轩守在桌边,时不时用银簪搅动碗中深褐色的药汁,他身后软榻上,少年面色依旧苍白,但呼吸平稳,显然已过了最凶险的时候。
陶咏靠在床头,阖眼假寐。
一名身着素色布衫的老者走进来,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目光落在少年脸上时带着几分审视,随即转向魏清轩问道:“药温如何了?这第三副药需得趁着晨光正暖时服下,才能让药性顺着气血行遍周身。”
陶咏和魏清轩连忙起身,后者应道:“回先生,药刚温到七分,按您的嘱咐用银簪搅了四十九下,药香已经散匀了。”
老者点点头,走到软榻边仔细搭了少年脉搏,片刻后,眉头舒展,“脉象虽弱,却比一个时辰前沉稳了些,看来这孩子命不该绝啊……只是……”
两人闻言,抬眼望去,见那老者眼中闪过一抹疼惜。
“您认识他?”
老人笑了笑,“算是吧。”
陶咏心中一动,正要追问,却见老者已转身走向药碗,用银勺舀起一点药汁,放在唇边轻轻吹了吹,试了试温度,才示意二人将唐阙千扶起。
魏清轩小心翼翼地托着小鱼儿的后颈,让他半靠在陶咏身上,老者则一手端碗,一手持勺,将温热的药汁缓缓送入少年口中。
唐阙千的嘴唇动了动,下意识吞咽,几勺汤药下肚,苍白的脸颊上竟泛起一丝极淡的红晕。
老者放下药碗,擦了擦少年的嘴角,低声道:“这孩子体内的毒素已经去了大半,只是损耗的元气需得慢慢调养,往后几月,不可动气,更不能接触寒凉之物,每日三餐须以温补为主,食谱和方子我都写好了,让府里的人按方抓药,每日早晚各煎服一次,切不可断,最好喝上三个月。”
魏清轩连忙应下,将老者的嘱咐一一记在心里,又忍不住问道:“先生,他……何时能醒来?”
老者沉吟片刻,道:“快则明日午后,慢则后日清晨,到那时,想必也能重新看见东西了,你们记得捂好他的眼睛,慢慢来,千万别急着见光。”
说罢,老者提起药箱,“我还得回宫里复命,这里便交给你们了,若他醒了,不必告诉他我来过,只当是林太医和你父亲将他医好的便是。指挥使问起,就说我全家欠这小娃一条命,特来还他的。”
魏清轩送老者出去,陶咏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庭院拐角处,陷入沉思。
想……想求读者大大们冒个泡……不冒也可以……
我就是牙疼着有些……道心破碎……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欠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