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他的梦境

作品:《绣春照阙千

    第十八章他的梦境


    诏狱里发生的事并不被外人知晓,转眼已是六月,陆启渊肉眼可见的忙碌起来,尽管每日依旧归家,但唐阙千总有一种对方是为了哄他入睡才专程赶回来的错觉,因为自己偶尔半夜翻身的时候,会感到身侧位置空荡荡的,继而惊醒。


    唐小泥鳅有些感动,他何德何能,竟让锦衣卫指挥使陪吃陪喝陪玩还陪睡;同时又有些无力,不知道自己借尸还魂的这具身体以前到底遭了多大罪,没人护着,居然连安稳睡一觉都成了奢望。


    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如影随形,已成为一种本能,即便如今身处相对安全的环境,也无法完全放松下来。


    他茫然地睁着双眼,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搂过一旁的糖糖,有些贪恋地将脸颊贴在对方柔软的皮毛上。


    糖糖似是感受到了他的不安,乖巧地任他搂着,发出细微的咕噜声。


    第二天一大早,陶咏推开门准备给某条小鱼灌汤药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唐阙千已经起身了,只是似乎没睡饱,人有些呆呆的,眼下带着乌青。


    “你梦游去了?”


    唐阙千闻言慢吞吞地转过头,眼神还有些涣散,过了片刻才哑着嗓子回答:“算是吧。”


    说着,打了个哈欠,眼角沁出些许生理性的泪水,整个人看起来蔫蔫的。


    陶咏将药碗放在桌上,走上前仔细打量他,“做噩梦了?”


    唐阙千沉着脸没说话,算是默认。


    陶咏叹了口气,伸手探了探他的额头,触感微凉,没有发热的迹象,“先把药喝了吧。”


    唐阙千点点头,接过药碗,皱着眉将苦涩的汤药一饮而尽,陶咏见状,立刻把蜜饯递给他:“压压味。”


    唐阙千将蜜饯放进嘴里,甜腻的味道在口腔中弥漫开来,稍微缓解了药的苦涩,也让他混沌的脑子清醒了些许,“我好像梦到以前的事了。”


    “以前?”陶咏道:“你是说?”


    “嗯,大概是‘失忆’之前的东西,”唐阙千想,八成是原主残留的记忆,“‘我’似乎……在一间黑漆漆的屋子里,面前有个人……他……很亮……”


    “很亮?”


    “对,屋子很黑,或者是……‘我’眼睛发黑,看不清其他物件,但他很亮,十分明亮……光照在他身上……”唐阙千忽然一拍手掌,惊呼道:“是反光,布料的反光,非常亮,非常刺眼。”


    大成朝对各个阶层的着装要求十分严格,不同品级的官员、士农工商乃至普通百姓,其服饰的颜色、纹样、面料都有明确规定,不得僭越。


    像这种能在昏暗环境下产生强烈反光的布料,绝非寻常人家所能使用,多半是特制的,只有地位极高的权贵才能穿戴,而且上面可能还绣着特定的纹饰,只是原主没能看清具体模样。


    陶咏一听就听出了其中的门道,沉吟道:“这种料子,怕是普通贡品都难以企及。大成律例里对亲王、郡王的朝服面料均有明文记载,是用上好的云锦织就,其上纹样虽以金丝银线交织,但也未必能在漆黑的屋内亮得那般扎眼,除非……”


    他话锋一顿,有些探究地看向唐阙千,“除非是宫里特制的‘明霞缎’,那料子是将南海进贡的夜明珠研磨成粉,掺入丝线中织成,不仅在暗处能散发出淡淡的荧光,若是遇上光源,反光更是晃得人睁不开眼。可这明霞缎,自太祖年间起就只供陛下、皇后和太子使用……”


    什么人,能穿着这样的料子出现在那隐秘的黑屋里?答案呼之欲出。


    唐阙千也惊出一身冷汗,“‘我’那便宜爹帮他做事,他出现在‘我’家倒也不奇怪,但是……他来见‘我’做什么?”


    陶咏急切道:“你还梦见了什么?记得些什么?随便说。”


    唐阙千迟疑的摇了摇头,“记不大清了……”


    他试图往深里去想去回忆,但一阵突如其来的头痛打断了他的思考,仿佛有无数根针在大脑里钻刺,让他痛苦的蜷缩起身子。


    豆大的汗珠沿着脸颊滑落,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的中衣。唐阙千下意识地抬手按住太阳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可那尖锐的痛感并没有减退,反而像有只无形的手在搅动他的脑浆,使那些原本就模糊的画面彻底变成了碎片。


    “鱼儿!阿千!”


    唐阙千栽向一旁,已然失去意识,陶咏扶住他的同时,大声喊人,亲兵甲乙二话不说直奔偏院,将府医胡大夫扛了过来。


    只是,当胡大夫提着药箱赶到时,唐阙千已经醒了,他没事人一样伸了个懒腰,仿佛刚从梦中苏醒,“早上了?该喝药了?”


    陶咏:“……你才喝完,忘了?”


    唐阙千眨眨眼:“啊?”


    抿了抿嘴,口腔里苦涩的味道还未完全散去,他很是疑惑的问陶咏,“什么时候喝的?我刚才梦游了?”


    陶咏挥手,示意胡大夫和亲兵都暂且退下,自己小声在唐阙千耳旁道:“可还记得你昨晚梦到了什么?”


    唐阙千揉揉有些僵硬的脖子,莫名道:“问这个做什么?”


    陶咏不答,反复追问,唐阙千才认真的想了一下,“忘了,好像……没什么特别的……”


    他不敢说陆启渊不在身边睡不着,只说半夜被糖糖的尾巴扫在鼻子上,痒醒了,便抱着糖糖撸了一会儿才迷迷糊糊的又睡过去,再睁眼,就是现在。


    “说起来,陆大人呢?大半夜的还加班啊?”


    “……”陶咏观他脸色,并无异样,才垂眸低声道:“马上六月十七了,确实忙了些。”


    “六月十七?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么?”他不记得这一天有什么重要节日或者节气,或许是哪位皇亲国戚的生辰?


    陶咏无语,“十年前,陛下就是在这天登基的,说你没常识,还真脑袋空空。”


    “喂~”唐阙千抗议,“别欺负病患好嘛?我是真失忆,不是装出来的~”


    他只是随口说了句玩笑话,陶咏却没像往常那般同他斗嘴,唐阙千歪头,“陶哥?”


    “没事,在想过几天给你准备什么衣服呢。”陶咏看他这副全然不记得方才发生过什么的模样,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可依然用很是轻松的口吻说道:“你这家伙,在我们眼皮子底下穿什么无所谓,到了外边,啧啧,只能穿粗布麻衣咯~”


    穿就穿呗,有什么大不了的,唐阙千没往心里去,但是“到外边”是什么意思?莫非是要带他出门,参与庆典?


    唐小泥鳅眼睛顿时亮了,身上那点迷糊劲儿散了大半。


    “就是你想的那个意思,”陶咏道:“指挥使要跟在陛下身边,没空照顾你,但咱府上护卫人手还算充裕,能陪你去街上转转。不过话说在前头,你可得乖乖听话,要是敢给我捅出什么篓子,回来有你好受的。”


    说着,抬手作势要敲唐阙千的脑袋,却在半空停住,转而拍上了对方的后背肩胛,“到时候,宫门外的长街上会挤满来看热闹的百姓,沿街的铺子也会挂起红灯笼,说不定还有舞龙舞狮的队伍从街那头一直闹到宫门口呢,你看不见,听听热闹也是好的,这阵子养伤憋坏了吧,正好趁这机会出去透透气,不过可得乖乖跟紧哥哥我,要是敢乱跑,仔细你的皮。”


    “是!”唐阙千重重点头,“遵命!”


    “好了,快去洗漱,今日有你爱吃的酱肉包、八珍鸭和鱼米粥,等用完早膳,我仔细和你说。”


    陶咏轻轻挥手,示意胡大夫和亲兵退下,又恢复了往日与他相处时的那副吊儿郎当样儿,唐阙千并不知晓刚才发生的一切,餐桌上,扔兴致勃勃的追问庆典事宜。


    北镇抚司,诏狱。


    潮湿的霉味混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在幽深的通道里弥漫,陆启渊站在一间牢房外,透过栅栏的缝隙,目光落在角落里那个疯癫的身影上。


    前户部侍郎唐傲身穿一身囚服,头发散乱,脸上布满了污秽与干涸的血迹,早已没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


    他时而呆坐,时而砸墙,时而又对着牢房外的陆启渊跪拜,浑浊的眼睛里不见丝毫光亮。


    “陛下,不可啊,陛下,那是您的亲叔叔啊,陛下……”


    沙哑的嗓子犹如破败的风箱,每一次开口都带着撕裂般的嗬嗬声。


    “削藩要慎重啊,湘王他没有反心啊,陛下,请听微臣一言……”


    “宝钞?湘王私印宝钞?”


    “谨儿……你……”


    “陛下,微臣……微臣来做这个账……”


    面对他的呼喊,陆启渊无动于衷,他静静看着笼内人发疯,如同在审视一件无用的器具。


    那人哭声凄厉,在空旷的诏狱中回荡,“小五……我的小五啊……你命苦啊……”


    感念他们父子情深,程少彬特意将唐傲调至孟二虎对面的牢房,面对被欺凌的幼子,这位老大人却连一句完整的呵斥都拼凑不出。


    唐淮澈趴在冰冷的地上,额头磕出了青紫的肿块,他已哭不出声,只能用含着泪的眼睛望向父亲,那目光里的恐惧与绝望,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老父亲的心。


    “大人。”


    有校尉和狱卒走至身后,“他该喝药了。”


    陆启渊没有说话,只是微微侧身,让开了路。


    那狱卒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黑乎乎的东西,散发着刺鼻的药味,牢内的人看到那碗东西,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眼中充满了恐惧,“不……不要……我不喝……我不能喝!”


    狱卒却毫不迟疑,打开牢门,快步走到那人面前,捏住他的下巴,将碗里的东西强行灌了下去。


    那人拼命挣扎,喉咙里发出呜咽的声音,但无济于事,不一会儿,他的身体开始剧烈抽搐,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了不甘,嘴角溢出黑红色的涎水,四肢以一种诡异的角度扭曲着,不过片刻,那剧烈的抽搐便骤然停止,身体软软地瘫在地上,唯有那双圆睁的眼睛,还死死地盯着牢房顶端。


    “这可是续命的好药,唐傲,便宜你了!”


    身边校尉呵斥道:“有本事你就继续装疯卖傻!你傻一天,这药就得喝一天,你想死,没那么容易!”


    唐傲没有回应,呆呆傻傻的,只是仰天躺着,嘴里念念有词,旁人凑近了细听,也只捕捉到些零碎模糊的音节,像是孩童般胡乱咿呀。他的眼神空洞洞的,仿佛失去了焦点,对周遭的一切都漠不关心,无论是校尉的呵斥,还是狱卒离去的脚步声,都未能让他有丝毫反应,仿佛整个人都沉浸在另一个无人能懂的世界里。


    直到陆启渊抬脚,背过身去的那一刻,他才又疯了一般嘶吼道:“老四是个怪物!他是个怪物!”


    陆启渊止步。


    “唐阙千他不是我儿子!他是怪物!怪物!杀了他!杀了他!!!”


    陆启渊并未回头,反倒把视线转向孟二虎和他怀里半死不活的唐淮澈身上。


    孟二虎招了招手,算是打招呼,“陆大人~”


    陆启渊面无表情,“功夫不错。”


    “你是指我没把这小子搞死?还是怪我把那老头逼的太过?”孟二虎摸摸下巴,“孟某不才,求大人指教。”


    “他没疯。”


    “哦?那陆大人就是在夸我这□□的手艺了?唉,可惜了,早知道要被你们锦衣卫擒住,我就该先收个徒弟。”


    “……”


    “嘿嘿,您别黑着脸,我是个粗人,喜欢开玩笑,上不得台面,您老别在意。”孟二虎拍了拍怀里人,说道:“他爹嘴硬,这小子嘴软啊,我听了个事,也不知真假,您自己琢磨琢磨,要是用得上,我回头对他温柔点。”


    说完,抛出一个本子,陆启渊随意翻开,差点又给他砸回来。


    “后边,后边,您往后边翻,前边是我无聊时候乱画的……诶,这石墨笔还真好用,听说做这笔的人就是收拾那花幺蛾子采花贼的人?老子佩服他,改天您给引荐引荐?”


    陆启渊懒得理他,收了手抄本,大步离去。


    孟二虎提供的线索,是唐淮澈被折腾狠了以后,半梦半醒间无意吐出的。


    话说当年,建汶帝想要削藩,却不知该从哪位藩王下手。那时的燕王、晋王、宁王等人手握重兵,雄踞边塞,他不敢与之硬碰硬。齐王、秦王都是暴脾气,他不敢惹。选来选去,除了手中无兵权和特别年幼,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的几位小叔叔外,只有二叔帝柏最适合做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一来,和其他喜欢抢占民田、欺男霸女、沉迷炼丹、胡乱加税的藩王们不同,他脾气最好,最温和,为人正直,口碑良好,对朝廷,尤其是对建汶帝的旨意向来恭顺,没什么野心。


    二来,他握有实权,封地在荆州,距京城(南京)不远,好控制,便是真把他惹急了,朝廷军队也能在对短的时间内赶到荆州,将他拿下。


    正是看重了这两点,建汶帝才将矛头对准了帝柏,觉得即便动了他,也不会引发太大的动荡,还能借此向其他藩王传递削藩的决心,既能达到震慑的目的,又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麻烦。


    但谋反的帽子不是那么好扣的,总要寻个由头先撬开一个口子。


    唐傲就是那时参与进来的,因为湘王帝柏几乎是个完美之人,他没有任何把柄落在建汶帝手里,甚至因为他善待百姓,励精图治,封地里连个骂他的人都没有。


    所以,建汶帝命唐傲做了本假账,找人诬告他私印宝钞、贩卖官职,妄图以此坐实湘王帝柏的谋逆罪名。


    唐傲本就擅长钻营算计,接到密令后,立刻召集心腹伪造了大量看似确凿的证据,包括模仿湘王笔迹的所谓“密信”和虚构的交易账簿。这些假证层层包装,由建汶帝的心腹大臣在朝堂上“适时”抛出,一时间朝野震动,不明真相的官员纷纷附议,要求严惩湘王以正国法。


    然而,谁也没想到,那个看似好说话,没什么气性的人,却也是个不肯轻易低头的硬骨头。在朝廷军队包围了他的王府时,他没有如建汶帝预想的那般慌乱认罪,反而身着朝服端坐府中,携家人**而亡。


    “吾封地之内,百姓富足,夜不闭户,何来私印宝钞之需?吾府中官吏皆是考核擢升,何来贩卖官职之实?陛下仅凭几张伪造的信笺便定吾谋逆之罪,吾不服!”


    “吾愿以血肉之躯自证清白,任凭烈火焚身亦无怨无悔!”


    烈焰之中,他的声音依旧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这冲天火光不仅焚毁了王府的亭台楼阁,更在朝野上下撕开了一道难以愈合的口子。


    那些曾附议严惩湘王的官员面色煞白,悄然垂下了头,而建汶帝听闻消息时,手中的玉杯砰然落地,碎裂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刺耳。


    谁也没料到,这场精心策划的构陷,最终竟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收场,湘王以死明志的举动,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了那些构陷者的脸上。


    后来,诸王对建汶帝帝琦昀的忌惮愈发深重,纷纷开始暗中积蓄力量以自保。


    而唐傲则在那一次事件后,彻底隐藏起自己,他本就官位不高,又刻意深居简出,绝少在朝堂上抛头露面,连家中门客也遣散了大半。若非必要,几乎足不出户,每日只在书房中读书作画,对外界的纷扰一概不闻不问,仿佛要将自己彻底从众人的视线中抹去一般。


    若不是永明帝攻入京城,杀了一批建汶旧臣,实在没人用了,还显不出这个人来。


    而唐淮澈提供的情报则是,他曾在父亲书房的暗格内翻出过一样东西,似乎是一卷明黄色的卷轴。


    那卷轴的边角绣着精致的龙纹,却不是当朝的样式,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幽微的光泽,他刚想展开,就听见门外传来父亲的脚步声,吓得他慌忙将东西塞回暗格,翻窗而逃。


    几天之后,他折返回去,却发现铜锁已换,那卷轴便成了心中挥之不去的疑团。


    样式不同的卷轴?圣旨?莫非是……


    太祖皇帝的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