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春回大漠
作品:《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
春分已过,西北大漠的风依旧凛冽,如一把钝刀,缓缓割过脸庞,夹杂着细沙与寒意,仿佛在提醒人们,这片土地从不轻易接纳温柔。然而,就在这看似荒芜、苍凉的天地之间,一丝生机正悄然萌动——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大坝已胜利合龙,导流洞封堵完成,库区正式开始蓄水。
远远望去,青铜峡段的河面不再奔腾咆哮,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宽阔平静的碧波,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倒映着苍穹、群山与晨曦。水鸟成群掠过水面,翅影点点;鱼群在浅滩嬉戏游弋,泛起细碎涟漪;连岸边的红柳与梭梭树,也比往年更早抽芽,枝头泛绿,仿佛被这新生的水源唤醒了沉睡的魂灵。
清晨,薄雾如纱,轻笼水面,远处祁连山的雪峰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金光万道,仿佛天地间正徐徐展开一幅壮阔的山水长卷。
张茉茉伫立在大坝观景台上,身披一件军绿色呢子大衣,长发被风轻轻撩起,拂过眉梢。她手中捧着一份刚印出的《西北水利简报》,头版赫然印着一行黑体大字:
“青铜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运行——黄河治理史上的里程碑”
她凝视着那行字,指尖微微颤抖,眼底却泛起一层温润的光,像春水初融,静默却深沉。
三年了。
从她怀揣一腔热血告别京城,奔赴西北下乡,到如今站在这座由她与万千建设者用血汗筑起的大坝之上,整整三年。三千多个日夜,她曾在风沙中测绘地形,曾在洪峰来袭时彻夜值守,曾在实验室里为一组数据反复推演,也曾在深夜的帐篷里,借着昏黄的煤油灯,与习京墨低声探讨声波清淤系统的优化方案。她曾因泥石流险些丧命。可此刻,当她望着眼前这片由浊浪化为碧波的河山,所有苦楚,都化作了心底最深的慰藉,如江河入海,无声却浩荡。
“你看,黄河真的清了。”她轻声说,声音被风吹得极轻,却仿佛落在天地之间。
习京墨不知何时走到她身旁,将一件厚实的羊皮坎肩轻轻披在她肩上。他依旧穿着军装,肩章上的星徽在晨光中闪烁,如他眼中的光,沉静而坚定。他顺着她的目光望向远方,低声道:“不是清了,是开始安定了。真正的‘清’,要等库区生态稳定,上游水土保持见效,或许还要十年,甚至更久。”
他顿了顿,语气却柔和下来:“但至少,我们为它争取了时间,也为这片土地,争来了希望。”
张茉茉侧头看他,忽然笑了,如春风吹过冰面:“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青铜峡时,你说‘这地方,十年内不会有变化’?”
-----//------
习京墨也笑了,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像戈壁上被雨水冲刷出的沟壑,记录着岁月与风霜:“我说错了。不是十年,是三年。因为有你,有我们,有这上万名不愿认命的人。”
两人并肩而立,身影被晨光拉得很长,投在大坝坚硬的混凝土上,像两棵扎根于荒漠的胡杨,沉默而坚定。远处,一辆工程车缓缓驶过,车斗里坐着几个年轻的知青,正高声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声在空旷的峡谷间回荡,仿佛在向天地宣告:青春,从未如此炽热地燃烧过。
-------
自枢纽工程投入运行以来,西北黄河段的生态与民生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一,防洪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过去每逢汛期,陇西三县便如临大敌,百姓夜不能寐,干部轮班巡堤,唯恐洪峰决堤。而今,枢纽的调蓄功能使洪峰流量削减六成以上。去年七月那场百年一遇的暴雨,洪峰过境时,大坝巍然不动,下游安然无恙。县志办的老先生感慨道:“自清末以来,这是头一回,百姓能在汛期睡个安稳觉。”更有村民自发在村口立了一块“安澜碑”,上书“黄河不怒,百姓不忧”,字迹朴素却情真意切,如大地的心跳。
其二,灌溉系统全面升级。通过新建的三条主干渠,库区水源已覆盖百万亩农田。去年秋收,小麦亩产较往年提升35%,玉米、胡麻、甜菜等经济作物也实现规模化种植。更令人振奋的是,滴灌与喷灌技术在试点区推广,节水效率高达40%,为干旱区农业开辟了新路。一位老农拉着张茉茉的手,掌心粗糙却温暖:“闺女,你们这水,比奶还金贵,可你们却把它送到了我们田里。这恩情,我记一辈子。”
其三,电力与工业开始反哺民生。枢纽配套的水电站已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22亿度,不仅满足河西走廊用电需求,还向新疆、内蒙古输送电力。当地建起了小型电解铝厂、化肥厂,知青们带来的技术与理念,正悄然改变着西北的经济结构。更令人惊喜的是,一座“知青创业园”在库区旁拔地而起,年轻人在这里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编织合作社,甚至还有人尝试用黄河泥烧制陶器,打出“黄河之魂”的品牌,让泥土也有了灵魂。
其四,科研与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在张茉茉的推动下,“西北黄河治理研究院”正式挂牌,她任首任院长。研究院下设水文、地质、生态、农业四个研究所,吸纳了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的青年学者。更令人欣喜的是,首批“黄河少年科考队”成立,由当地中学生组成,定期开展水质监测与植被调查——科学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张茉茉亲自为他们授课,讲黄河的形成、讲泥沙的治理、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长大后要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像张老师一样,让黄河永远不发脾气。”
其五,军民融合深入发展。习京墨所在的部队不仅承担工程安保与应急抢险,更参与生态修复与边防监测。军区与地方共建“黄河哨所”,利用声呐、红外、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对河道、边境的全天候监控。这不仅提升了国防能力,也为治水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每逢节假日,军营开放日,孩子们蜂拥而至,看战士们演练、听军医讲急救知识,甚至还有人学会了打军体拳。一位老兵笑着说:“我们守的不只是边疆,还有未来。”
这一切,被《人民日报》头版称为“青铜峡奇迹”,并配发评论:“这是人民智慧与国家意志的胜利,是知青精神与军人担当的生动写照。”而张茉茉与习京墨的故事,也被《中国青年报》以《大漠双星》为题报道,成为一代青年心中的精神灯塔。
------
这日,张茉茉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
信是母亲写的,字迹清瘦有力,纸页上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她坐在办公室的藤椅上,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仿佛怕惊扰了信中的温情。
张茉茉读罢,眼眶微热,泪水在眼底打转,却终究未落。她将信轻轻折好,放进抽屉最里层,那里还藏着父亲去年写给她的信,以及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父母坐在四合院的海棠树下,笑容温厚,而她站在中间,穿着白衬衫,扎着马尾,眼神清澈,尚未被风沙磨砺出坚毅的轮廓。
她忽然想起,自己已有三年未归京。母亲白发渐多,父亲步履渐缓,可他们从未责备她的选择,反而始终以她为荣。他们说:“你们这一代人,是真正把理想扛在肩上的人。”
她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工地上忙碌的身影。习京墨正指挥着工程兵调试新型声波清淤设备,他穿着迷彩服,头戴安全帽,声音洪亮,动作利落。阳光洒在他身上,像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边。
她笑了。她知道,母亲若看到这一幕,也一定会点头说:“京墨这孩子,靠得住。”
当天,她提笔给母亲回信。她用的是研究院特制的信纸,上面印着“黄河水利枢纽”六个字,背景是一幅手绘的大坝全景图。
她将信封好,贴上邮票,写上“北京·张亚宏收”。那一刻,她忽然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孤身远行的少女,而是真正拥有了一个家——一个横跨南北、连接山河的家。
-------
当晚,营地举办了篝火晚会。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有人弹吉他,有人跳藏族舞,有人即兴朗诵自己写的诗。一位知青举着酒杯走到张茉茉面前:“张老师,我们敬你一杯。你让我们知道,理想不是空话,是可以用双手实现的。”
张茉茉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她望着火光,轻声说:“我们这一代人,或许生不逢时,但我们选择了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能把理想,种进土地里。”
------
夜深人静,宾客散去,大坝恢复了平日的宁静。
张茉茉与习京墨并肩坐在观景台的长椅上,仰望星空。西北的夜空清澈如洗,银河横贯天际,繁星如钻,静静注视着这片刚刚苏醒的土地。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看星星,是在哪儿吗?”张茉茉问。
“在知青点的屋顶。”习京墨答,“那晚你说,星星像黄河的浪花,每一颗,都藏着一个未完成的梦想。”
“现在呢?”她转头看他。
“现在我觉得,星星是无数个我们。”他轻声说,“是那些在实验室里熬夜的知青,是那些在工地上挥汗的工人,是那些在边防哨所站岗的战士。他们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光,照亮了这个时代。”
张茉茉握紧他的手:“我们的孩子,将来会叫‘华章’,对吗?”
“对。”他点头,“愿他生于安宁,长于希望,将来也能站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我们未竟的事业。”
她靠在他肩上,闭上眼,听见风声、水声、远处营房的军号声,交织成一首属于黄河的夜曲。
她想起自己当年在动员大会上说的话:“我愿把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如今,她终于明白,青春不是一段年华,而是一种姿态——是明知艰难仍选择前行,是面对质疑仍坚守信念,是把个人的命运,深深嵌入国家的脉搏之中。
而爱情,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两个灵魂在风雨中彼此照亮,共同扛起时代的重量。
远处,库区水面上,一盏航标灯悄然亮起,像一颗不眠的星,为夜行的船只指引方向。
---------
次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坝上。
张茉茉已换上工作服,背上帆布包,里面装着新一期的《黄河治理研究》稿子,以及母亲寄来的外文资料。习京墨则接到军区急电,需前往上游勘察新发现的滑坡隐患。
两人在营地门口告别。
“保重。”他说。
“等你回来。”她答。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彼此坚定的眼神。
他登上军用吉普,车轮碾过碎石,渐行渐远。她站在原地,目送他消失在晨光之中,然后转身走向研究院。
办公室里,年轻的科研员们已开始工作。有人在分析卫星图像,有人在调试水质传感器,有人在绘制生态修复图。张茉茉走到黑板前,写下今天的议题:
“黄河上游水土保持与梯级开发协同机制研究”
她转身,对大家微笑:“同志们,新的一天,开始了。”
--------
窗外,黄河静静流淌,水波不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远处,新一批知青正背着行囊,踏上西行的列车,他们的脸上,写着与当年的张茉茉一样的坚定与憧憬。
在火车站,一位年轻女孩望着车窗外飞驰的戈壁,轻声对同伴说:“听说青铜峡有个女科学家,叫张茉茉,她让黄河安澜了。我这次去,就是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列车驶过荒原,驶向希望。
黄河不息,奋斗不止。
在这片曾被视为荒芜的土地上,春天,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悄然归来。
而那些把青春献给山河的人,终将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被岁月铭记,被江河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