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批注
作品:《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
张茉茉的目光落在那行墨迹如剑的文字上,指尖轻轻抚过纸面,仿佛能触到他落笔时的力道与温度。她怔住了,心口像被什么温热的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缓缓漾开,如春水初融,漫过荒原。
"军民共筑,千秋安澜。"
她唇角微扬,眼前浮现出工地上军民并肩的身影——工程兵战士扛着沙袋在暴雨中筑堤,村民们送来自家蒸的馍馍,老工程师蹲在泥地里校准仪器,女知青们在帐篷里整理数据到深夜……那一张张被风沙磨砺的脸,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此刻都化作这八个字的注脚。她忽然明白,他们所做的一切,从来不是孤勇者的独行,而是千万人用信念与汗水共同浇筑的伟业。而他,始终站在最前线,以军人的脊梁,扛起山河的重量。
"此生与你,共守山河。"
她的呼吸微微一滞,眼底泛起一层薄薄的湿润。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她心底最柔软的门。她想起初见时他在站台上挺拔的背影,想起风沙夜里他递来的那杯热水,想起他默默替她整理实验数据的深夜,想起他在洪峰来袭时一把将她拉到身后的决然……原来,他从不曾说太多情话,却早已用行动写下了最长情的告白。他不是在说“我爱你”,而是在说:“我愿与你,把一生押在这片土地上,押在这条河上,押在每一个需要我们的清晨与黄昏。”
她低头看着无名指上那枚由军工铜材与黄河石制成的戒指,心跳如鼓。她曾以为自己是孤身奔赴荒原的理想主义者,可原来,他早已与她同路,只是他走得更沉静,更坚定。他不是来拯救她的英雄,而是与她并肩作战的战友,是她灵魂的另一半回声。
"愿黄河清,愿天下太平。"
她轻声念出这句,声音几乎被窗外的风声吞没,却在心底掀起惊涛。这是何等宏大的祈愿,又何等朴素的初心。她想起母亲张慧兰院士常说:“治水,治的不只是河,更是人心。”而他,用军人的胸怀,把这份“治”推向了更远的地方——不只是防洪、发电、清淤,更是为了千千万万百姓能安于耕读,为了西北的孩童不再因水患流离失所,为了这片土地真正迎来“河清海晏”的一天。
她忽然笑了,眼角却有泪滑落。她想起自己当年在动员大会上说:“我愿把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那时她以为自己在说豪言壮语,可如今才懂,真正的奉献,是日复一日在泥泞中跋涉,在数据中煎熬,在质疑中坚持。而他,用这行字,把她的青春,写成了史诗。
"愿你我,不负此生,不负此河。"
她久久凝视着这最后一句,心口滚烫。这不只是誓言,更是自省。他们曾面对多少诱惑与退路?他可以回京继承父荫,她也可以调往研究所安享清闲。可他们选择了留下,选择在荒原上种下希望,在浊流中开辟清渠。他们知道,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有些河,总要有人去守。
她轻轻合上笔记本,将它贴在胸口,仿佛能听见黄河的脉搏,也听见自己与他共同的心跳。她想起他在坝基旁单膝跪地求婚的模样,那枚黄河石戒指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一颗沉入河床却依然发光的星辰。
“你说,我们的孩子叫‘华章’,好不好?”他曾这样问。
她当时笑着点头,如今才真正懂得这个名字的分量——华章,盛世华章,是河的安宁,是家的团圆,是他们用一生去守护的愿景。
她站起身,走向窗边。远处,枢纽大坝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渐清晰,像一道横亘于天地之间的脊梁。工地上,军民们已开始新一天的劳作,推土机的轰鸣、铁锹的碰撞、口号的呼喊,汇成一首属于时代的交响。
她拿起钢笔,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补写道:"他写下的是我们共同的誓言。"
-------
她明白,习京墨写下的那些字,不是随意的感怀,而是他用军人的笔锋刻下的承诺。而她,以笔为心,将这份承诺接续下去——他们不只是恋人,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是共同肩负使命的同行者。
是黄河的注脚,她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人生,已与这条大河融为一体。他们的汗水流进河床,他们的理想筑进大坝,他们的爱情,也成为黄河治理史中一段隐秘而光辉的注脚。
是她一生最坚定的选择,她曾是北京高知家庭的才女,本可留在城市,过安稳体面的生活。但她选择了西北,选择了风沙与泥泞,选择了在荒原上种下文明的种子。而今,她更加确信——这不是牺牲,而是觉醒;不是退让,而是奔赴。
张茉茉提笔继续写下批注:"我曾以为自己在治水,原来,是这条河,是这个人,治愈了我,也重塑了我。"
-------
这是她最深刻的领悟。她原以为自己是来“改变”西北的,可最终发现,是这片土地、这条河、这个人,洗去了她身上的娇气与迷茫,赋予她坚韧、清醒与力量。她不再是那个只怀理想的知青,而是一个真正懂得责任与爱的战士。
想到这里,张茉茉嘴角微翘甜甜的笑起来,继续写"此生此世,我愿与我的丈夫,共守山河,不负此河,不负此心。"
这是她的誓言,也是她的归宿。她不再问“值不值得”,因为她早已知道——值得。值得为黄河清淤,值得为百姓筑堤,值得为理想坚守,更值得为这个男人,守住他们共同的信仰与家园。
钢笔的墨迹缓缓渗透纸张,像黄河水渗入大地,无声,却深远。
她合上日记本,轻轻抚过封面上那行烫金小字:“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
窗外,朝阳升起,工地上已传来机器的轰鸣与人们的呼喊。
她站起身,将日记本锁进随身的铁皮箱,里面还装着母亲寄来的科研资料、父亲从北京捎来的军区地图,以及那张他们初到青铜峡时的合影——照片上,她笑得灿烂,他站得挺拔,身后是奔腾的黄河,与一片待垦的荒原。
如今,荒原已起大坝,黄河渐趋安澜,而他们的青春,也如这枢纽工程一般,从一纸蓝图,变成了矗立于天地之间的现实。
她推开门,迎着晨光走去。
风中,那本日记静静躺在铁箱深处,像一颗跳动的心脏,记录着一个时代最滚烫的脉搏——
那是理想主义者的赤诚,是爱国者的担当,是爱人之间的低语,更是,一代人用青春写给祖国的情书。
她合上本子,深吸一口带着泥土与河水气息的空气,转身走向门口。今天,声波清淤系统将首次全功率运行,她要去现场指挥。
而她的笔记本,静静躺在桌上,那行墨迹如剑的批注,在晨光中泛着微光,像一座灯塔,照亮了那个年代最纯粹、最炽热的青春——那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光,是爱情与使命交织的永恒印记。
这页文字,是张茉茉内心最深沉的回响,也是她青春与信仰的终极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