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黄河新脉

作品:《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


    黄河青铜峡段,暮色苍茫,河面如熔金般翻涌。夕阳的余晖洒在奔腾的河水上,折射出万千道金色的光斑,仿佛整条大河都在燃烧,将千年的沧桑与不屈熔铸于这一瞬。湍急的水流猛烈撞击着裸露的岩壁,激起层层白浪,水声如雷,回荡在峡谷之间,似在低语着这条母亲河的苦难与坚韧。风中夹杂着沙粒与水汽,吹拂着岸边一顶顶临时搭建的帐篷,帐篷上“黄河治理前线指挥部”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如同战士出征前的战鼓。


    张茉茉站在测绘点,手持老式水准仪,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脸颊上。她眯着眼,仔细校准读数,忽然抬高声音:“河床比去年抬高了0.3米,泥沙淤积速度超出预期!照这个趋势,三年内主航道将抬升至警戒线,汛期极可能漫堤,三县将面临灭顶之灾!”


    习京墨从军用吉普车走下,肩上披着一件军大衣,步伐稳健,军靴踏在碎石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展开一张军区特供的高精度地形图,红笔在几处险工段重重圈出:“上游祁连山连降暴雨,冰川融水激增,黄河来水量较常年同期高出40%。我刚接到气象站通报,未来七十二小时内还将有强降水。若不及时治理,明年汛期,陇西三县恐将重演六十年代那场大溃堤——那一次,死了三千多人,百万亩良田化为荒滩。”


    两人对视一眼,目光中没有惊慌,只有沉静如铁的决意。他们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治水工程,而是一场与时间、与自然、与官僚惰性、与利益集团的全面较量。这是一场必须赢下的战役,输不起,也退不得。


    当晚,指挥部灯火通明。墙上挂着巨幅黄河水系图,红线密布,标注着历年决口点与淤积段,像一张巨大的伤疤图,记录着黄河的痛楚,也映照着治水人的使命。张茉茉站上讲台,声音清亮而坚定:“同志们,我们不能再等了。我提议——在青铜峡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不仅能拦沙调水、调控汛情,还能发电、灌溉、改善航运,为整个西北走廊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与生态保障!这不仅是治水,更是为子孙后代筑起一道生命之堤,一道守护家园的钢铁长城!”


    会场一片哗然。周书记猛地站起,声音颤抖:“建枢纽?这可不是修条水渠!工程浩大,资金缺口至少五千万,省里财政连工资都发不全,哪来的钱?再说了,征地、移民、环保评估,哪一关好过?这不是动土,是动山河,动人心!”


    习京墨起身,打开军用投影仪,调出一组军区水文数据与卫星热力图:“我军区已评估过战略价值。枢纽建成后,可保障三县百万亩耕地灌溉,年发电量可达二十亿度,足够支撑河西走廊光伏扩容计划。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声音低沉却如雷贯耳,“它将成为空天监测、边防预警、应急指挥的综合节点。一旦建成,我们将实现对黄河上游300公里河段的全天候监控,对跨境走私、非法采砂、恐怖渗透形成有效震慑。军区愿提供工程机械、运输车队与后勤保障,司令部已向中央提交‘军民共建’申请。”


    会场沉默了。窗外,黄河的涛声如雷,仿佛在回应这艰难的抉择。良久,一位老水利工程师站起身,声音沙哑却坚定:“我干了一辈子治水,见过太多纸上谈兵。但这一次……我支持。为了黄河,为了子孙,为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值得拼一次。”


    然而,蓝图未展,暗流已动。


    赵老板——本地最大的沙石开采商,靠非法采砂发家,背后勾结省厅某处长,掌控着黄河沿岸七成的砂石运输线。他深知,一旦枢纽建成,库区蓄水,他的采砂船将全部报废,利益链彻底断裂。于是,他连夜炮制出一份“生态走廊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匿名举报信,附上伪造的航拍图与村民“联名信”,甚至买通记者写了一篇《治水变毁田?青铜峡工程背后的生态之殇》,在省城报纸头版刊发。


    一时间,舆论哗然,省里派下调查组,项目被紧急叫停。


    张茉茉没有退缩。她带着团队连夜整理资料,奔赴省城。在发改委会议室,她摊开一叠厚厚的生态账本与复耕方案,声音沉稳而有力:“各位领导,请看——枢纽库区淹没的滩涂,我们将通过‘滩改田’工程,在下游复耕出一万两千亩良田,远超占用面积。发电收益的八成将反哺治沙基金,用于退耕还林、生态移民。这是双赢,更是长远之计!”


    她指向大屏上的卫星影像,目光如炬:“‘星火’卫星连续监测显示,黄河上游年输沙量已达18亿吨,创历史新高。青铜峡,是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若失守,整个河套平原将面临沙化危机。我们不是在毁田,而是在救田!不是在破坏生态,而是在重塑生态!”


    与此同时,科研战场也在昼夜不息地推进。


    张茉茉的母亲——中科院院士,带领团队从北京赶赴现场。她带来一套“智能声波清淤系统”原型机,神情严肃:“我们发现,特定频率的声波能共振松动河床黏土层,使泥沙悬浮,便于导流排出。但频率匹配是关键,稍有偏差,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河床塌陷,后果不堪设想。”


    实验室里,德国汉斯博士团队也送来最新泥沙分离设备图纸。三方会商,昼夜攻关。某日凌晨,张茉茉盯着示波器突然惊呼:“声波频率与黄河泥沙粒径不匹配!32赫兹才是共振点,不是我们预设的28赫兹!而且河床黏土层厚度与颗粒分布与实验室模拟不同,必须实地校准!否则,系统将失效!”


    她抓起电话,声音沙哑却坚定:“妈妈,调整共振频率!立刻!我们没时间了!汛期不会等我们,历史也不会等我们!”


    三小时后,模型测试成功。清淤效率提升40%,能耗降低25%。汉斯博士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张博士,你们中国人,不仅有毅力,更有智慧。这套系统,值得写进国际水利年鉴。你们,正在定义未来治河的方向。”


    习京墨的军事部署同步展开。


    他调派工程兵某团秘密进驻峡谷,推土机在伪装网下开凿导流渠,爆破组勘测山体,为大坝地基做准备。李锐营长紧急报告:“雷达发现三架不明无人机频繁抵近侦察,飞行轨迹呈规律性,疑似盗沙团伙勾结境外势力,意图窃取枢纽设计数据。更严重的是,我们截获一段加密通讯,提到‘摧毁关键节点’……目标明确,行动在即。”


    习京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声音冷峻如铁:“二营布设电磁干扰网,三营伪装施工队沿边境巡逻,无人机分队升空反制。所有核心数据,必须加密传输,军区将派驻导弹营加强防空。另外,通知张工,所有设计图纸实行‘分段加密’,只有总工程师能解密完整版。绝不能让一纸图纸,落入敌手。”


    深夜,张茉茉在指挥部核对施工图纸,习京墨递来一份加密电报,神色凝重:“□□批复,青铜峡枢纽正式列入‘国防重点工程’,军区将派驻红旗-7导弹营,24小时防空警戒。你,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她抬头,眼中闪着光,嘴角微扬:“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在治河,更在守国门。这坝,是水坝,也是国门。”


    资金难题仍未解决。张茉茉提出“以工代赈”创新方案:三县组织两万村民参与枢纽建设,按工时计酬,同时接受技能培训,工程结束后优先录用为运维人员。更关键的是,她设计“生态股”机制——村民以劳务入股,未来十年享受枢纽发电收益的分红,每年按工时比例分配。


    消息传出,三县沸腾。老农刘老汉拄着拐杖来报名,声音洪亮:“我儿子死在六二年大水里,我要看着这坝修起来,护住子孙的田!我要入股,我要分红!我要让后人知道,这坝,是我们一铲一铲挖出来的!”


    招标会上,陇西建材厂、贺兰光伏企业、腾格运输公司联合竞标,形成“材料—能源—物流”区域产业链。北京来的投资商彭总感慨:“你们不仅在建工程,更在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模式,值得全国推广。这不是治水,这是治国。”


    周书记激动宣布:“村民参与率达70%,人均月收入翻倍!这是真正的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这坝,是民心之坝,是希望之坝。”


    ------


    工程启动当天,黄河畔红旗如海,锣鼓喧天。张茉茉与习京墨并肩站在奠基仪式台上,习震山司令通过军线远程致辞:“军民同心,山河为证!青铜峡枢纽,不仅是水坝,更是我们守护西北的钢铁脊梁!它将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屹立于黄河之上,千年不倒,万世长存!”


    话音未落,警报骤响——上游突发山洪,水位两小时内暴涨3米,直逼警戒线!气象台紧急通报:祁连山冰川崩塌,形成堰塞湖,随时可能溃决!


    张茉茉果断下令,声音冷静如冰:“启动声波清淤系统!工程营立即封堵导流渠缺口!所有人员撤离低洼区!开启应急泄洪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习京墨抓起对讲机,声音如雷:“导弹营进入一级战备,防空系统全开!李锐,带人去加固临时堤坝!医疗队待命!所有单位,听令行事,不得慌乱!”


    暴雨如注,黄河咆哮。军民合力筑起人墙,泥沙分离设备轰鸣运转,导流渠在泥浆中艰难推进。凌晨三点,洪峰峰值抵达,枢纽基坑水位稳定——他们,守住了!现场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许多人相拥而泣,泪水与雨水混在一起,分不清是喜悦,还是释然。


    -----


    夜幕降临时,工地亮起万家灯火,如星河倒悬。张茉茉疲惫地倚在习京墨肩头,望着峡谷中闪烁的探照灯:“这灯光,像不像我们当年在沙丘上点的煤油灯?那时候,我们以为治沙就是终点,现在才明白,治河才是真正的开始。而我们,才刚刚启程。”


    他轻笑,从军装口袋掏出一个红绸包裹的小盒,打开——一枚戒指静静躺在其中,戒托由回收的军工铜材打造,主石是一颗打磨过的黄河石,内圈刻着“河脉同心”四字,如誓言,如宿命。


    他起身,将戒指戴在她手上,望向远方,声音低沉却有力:“那我们的孩子,就叫‘华章’吧,愿他生于安宁,长于河畔,一生不闻水患之苦,一生不负山河之托。”


    张茉茉含笑点了点头。


    -----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


    赵老板的举报信引发纪检组深入调查,张茉茉被要求说明“生态股分配细节”与“村民入股程序”。有人暗中散布谣言:“张茉茉搞特权,分红暗箱操作,亲戚朋友全进了管理层。”一时间,流言如沙,侵蚀着信任的堤坝。


    听证会上,张茉茉不慌不忙,调出区块链溯源系统,大屏上数据流如河奔涌:“请看,每一笔分红都与村民工时、技能等级、出勤记录实时绑定,数据不可篡改,全省可查。这是全国首个生态工程区块链账本,由中科院与军区信息中心联合开发。任何人,只要扫码,就能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分红明细。”


    她点开刘老汉的账户,声音平静却有力:“他累计出工876小时,技能评级B级,应得分红12.8万元,已到账。而我的账户——”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工时为零,分红为零。因为我拿的是国家工资,不参与村民分红。我张茉茉,问心无愧。”


    纪检组长翻阅数据,肃然起敬:“这不仅是透明,更是制度创新。张工,你为反腐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基层治理树立了标杆。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工程。”


    -------


    黎明时分,张茉茉在实验室记录声波清淤新数据,习京墨带来司令部最新命令:“枢纽正式列为西北国防枢纽节点,你任总工程师,我任军事协调官。中央批示:‘青铜峡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第一批试点已确定在刘家峡、小浪底同步推进。”


    他望着窗外,第一台发电机组正被巨型吊车缓缓吊装,如钢铁巨龙苏醒,即将咆哮于黄河之上。


    “看,”他轻声说,“第一缕电,即将点亮西北的夜。而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光,会照亮更多人的家,也会照亮更多人的梦。”


    习京墨提笔,墨迹如剑,力透纸背。


    这行字,是习京墨的誓言,也是他内心最深沉的告白:


    第一行字写的是"军民共筑,千秋安澜"


    这既是他作为军人对国家使命的承诺,也是对两人共同事业的总结——他们所做的一切,不只是治水,更是为西北大地筑起一道永续安宁的屏障。军民融合,众志成城,方能换来千秋万代的太平。


    第二行字写的是 "此生与你,共守山河"


    这是爱情,更是信仰。他不只爱张茉茉这个人,更敬仰她所代表的理想与担当。他愿以一生相伴,与她并肩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条大河,守护万千百姓的安宁。


    第三行字写的是"愿黄河清,愿天下平"


    化用古语“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寄托了他们对国家最朴素也最宏大的祈愿。黄河清,则百姓安;天下平,则万家宁。这是知青一代的家国情怀,也是他们用青春践行的誓言。


    第四行写的是"愿你我,不负此生,不负此河"


    这一句最是深情,也最是沉重。他们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西北,献给了黄河。这句“不负”,是对彼此的承诺,是对理想的坚守,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告白。


    墨迹未干,仿佛还带着他掌心的温度与心跳。


    那字迹如剑,划破岁月的沉寂;如碑,铭刻着一代人的信仰与爱情。


    在黄河奔流不息的涛声中,在西北广袤无垠的天地间,这行字,成了他们青春最深刻的注脚


    ——


    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默默坚守的日常;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担当。


    而此刻,吉斯110载着新一批清淤设备驶向峡谷深处,车轮碾过泥泞,留下两道深深的轨迹,如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足迹——坚定、深沉、永不停歇。


    -------


    黄河水奔腾不息,枢纽工地如钢铁巨兽初现雏形,即将屹立于天地之间,照亮西北大地,也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希望。


    远处,朝阳升起,金色的光辉洒在大坝基座上,仿佛为这座未来的丰碑镀上了一层永恒的光。那光,是希望,是信念,是无数人用青春与生命写下的誓言——河在,我在;国在,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