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跨河连疆

作品:《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腾格沙漠边缘,吉斯110卡车在沙浪间颠簸前行。张茉茉裹着灰布外套,笔记本上记录着新测得的土壤数据:“含盐量比陇西高两成,风速峰值达每秒12米……必须调整改良剂配比。”习京墨将军用望远镜递给李锐营长:“观测沙丘移动轨迹,三天内完成三维建模,工程营今晚扎营沙丘北坡。”


    突然,对讲机传来急促呼叫:“报告习参谋,东南方向出现特大沙尘暴,预计两小时内抵达!”沙粒开始在空中旋转,张茉茉迅速翻看气象图:“这是罕见的‘沙墙’级风暴,高度可达百米,防风林带未成规模的区域有危险!”习京墨果断下令:“李营长,调动全部推土机沿风暴路径铺设应急沙障,农科队协助村民转移幼苗!”卡车队掉头疾驰,卷起漫天黄沙。


    风暴如黑色巨兽压境时,工程营已用芦苇捆和沙袋筑起十公里防线。张茉茉与陈明远顶着风沙检查沙障,突然一阵狂风掀飞苫布,数百株沙枣苗暴露在外。她扑向苗圃,却被习京墨拽住:“危险!根系松动会全军覆没!”话音未落,一道身影已冲入沙幕——刘老汉用身体护住苗堆,嘶哑喊道:“张工教的法子,苗子埋深了,能扛住!”


    风暴过后,沙障防线拦住了七成流沙,但仍有部分幼苗受损。张茉茉跪在沙地上,指尖颤抖着触碰残枝。习京墨蹲在她身边,掏出司令父亲的电报:“总参谋部批准成立‘西北生态走廊指挥部’,你任技术总顾问,我任副总指挥兼工程协调。”他顿了顿,“茉儿,这是机遇,也是责任。”


    指挥部第一次会议上,陇西、腾格、贺兰三县领导与军区代表围坐沙盘。张茉茉展开新规划图:“我们要以黄河为轴,串联三地生态带,打造‘百里生态走廊’。陇西提供改良剂与种苗,腾格负责防风屏障,贺兰发展林下光伏与生态旅游。”贺兰县周书记皱眉:“光伏?沙漠里搞发电,成本太高!”习京墨启动投影,展示军区研发的“耐沙光伏板”:“板面抗沙尘磨损,倾角可调,军区后勤部已通过测试,成本低于传统设备。”


    政治博弈悄然升温。王德贵暗中联络贺兰商人赵老板,试图阻挠光伏项目:“张知青搞的走廊,是要把贺兰变成试验田!”赵老板在县委会上煽动:“光伏板占耕地,游客来了破坏生态,县里财政负担不起!”张茉茉早有准备,将生态账本摊在桌上:“光伏板下可种苜蓿,旅游收入三成反哺治沙,军区补贴设备成本。这是省发改委批的专项文件。”周书记拍板:“生态走廊利大于弊,贺兰县全力支持!”


    科研突破接踵而至。张茉茉母亲团队研发的“二代微生物改良剂”抵达基地,能将沙地肥化周期缩短一半。与此同时,习京墨牵线的国际治沙专家团来访,德国土壤学家汉斯惊叹:“你们的‘灌木 光伏’模式,比欧洲的沙地再生技术更高效!”双方签订技术共享协议,黄河走廊项目登上《国际生态周刊》头条。


    经济链条逐步成型。陇西沙棘果加工厂投产,第一批果汁通过铁路销往北京;贺兰光伏板装机量突破兆瓦,军区无人机监测网覆盖走廊全境。习京墨在司令部会议上汇报:“生态走廊创造就业岗位1200个,三县GDP增速同比提升4.5%。”张亚宏司令点头:“这是军民融合的典范,建议推广至西北五省。”


    深秋,张茉茉与习京墨在黄河渡口见证历史时刻:三县代表共同按下启动键,无人机群升起,实时投射出生态走廊全景——绿色林带如巨龙蜿蜒,光伏板在沙海闪烁,旅游大巴载着首批游客驶入贺兰景区。人群欢呼声中,张茉茉望向习京墨,二人相视一笑。


    但平静被突然的警报打破。边境雷达显示,一群可疑车辆正穿越腾格沙漠向走廊逼近。习京墨瞳孔骤缩:“是跨境盗沙团伙!他们盯上了改良剂配方。”李锐营长报告:“已锁定坐标,请求出击!”张茉茉抓起加密文件:“配方绝不能泄露!我随工程营迂回包抄,京墨指挥主攻。”夜色中,两路队伍如利箭插入沙丘,枪声与沙暴交织。最终,盗沙头目被擒,配方安然无恙。


    黎明时分,张茉茉倚在吉斯卡车旁,制服沾满沙尘。习京墨递来水壶,壶身刻着新添的四个字:“沙海同舟”。她轻笑:“下次刻‘夫妻治沙队’如何?”他扣住她手腕,戒指上的黄河石映着晨曦:“司令部已批准婚假,但——”他指向天际,“看,生态走廊的监测卫星今天发射。”


    吉斯110再次轰鸣,这次载着改良剂与光伏板,驶向更远的乌兰布和沙漠。张茉茉在笔记本写下新目标:“以河为脉,织绿成网;星火所至,疆域同春。”习京墨添上一行:“夫妻同舟,沙海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