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老师,真乃神人也
作品:《家父田舍郎,六元及第震朝堂》 “司业大人请看。”戚文正把试卷递给蔡成功。
“诗词写得豪迈大气,已然有了名家风范。策论条理分明,一环接着一环……很少见到逻辑如此严谨的文章了。”蔡成功看完之后,也是拍案叫绝,打开糊名看去,更是震惊不已,“竟然是马彼德?”
“马彼德?难道此人是蔡大人的门生不成?”冯家莨难得抓住机会,立马意有所指道,“若是如此,恐怕蔡大人就要避嫌了。”
“马彼德非老夫的门生,而是知府大人的外孙!”蔡成功眼神冰冷地看着冯家莨,“怎么,冯大人难道不知道吗?”
“这……”冯家莨只知道魏轩城今年要避嫌不参与府试,但他不知道四大才子之一的马彼德是魏轩城的外孙。
但府试只是小三科,他还是不相信有人能在府试的时候写出超凡脱俗的文章。
这该死的蔡成功,还真特么双标,盐商家的童生就不是好童生,知府大人的外孙就是好童生了?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揭穿你蔡成功的虚伪面具。
冯家莨心中咬牙切齿,可等文章到了手中,拼读之后,却僵立在原地。
文章推陈出新,里面有很多辞藻看上去很质朴,但连在一起却十分的华丽大气,关于政事的见解,更是让冯家莨觉得马彼德拥有比他还强的人生阅历。
“诸位,试卷审阅得如何了?”保定知府魏轩城走了进来,笑吟吟地看着众人。
“下官以为,这位叫作马彼德的考生,当为案首。”冯家莨把手中试卷递给了魏轩城。
“他的试卷本官不能看。”魏轩城却没接试卷,看向了蔡成功,“蔡先生,可有中意人选?”
“马彼德的文章虽然老练,但也只能做入围之选,在试卷没批阅完毕前,不能确定他是否为案首。”魏轩城随后指了指为批阅的试卷,“保定四大才子的试卷,老夫一直留在最后,正好知府大人来了,可否为我等提些宝贵意见。”
“意见谈不上,为了府试共同努力就好。”魏轩城摆摆手,“蔡先生,你们继续批阅,本官不参与测评,遇到好的文章倒是可以拜读一下。已经近十年,没出现优秀的文章和诗词了。”
众人相互客套几句之后,纷纷拿起试卷批阅起来,唯独冯家莨脸色阴沉,但他又不敢得罪上官,只能忍气吞声。
终于剩下最后三张试卷,蔡成功留下沈道正的试卷,把陈长青和吴超群的试卷分别递给了戚文正和冯家莨。
“沈道正二十年科考不中,却也积攒了不少宝贵的科考经验。”蔡成功看着沈道正的试卷感慨连连,“如今这文章写得越来越老练了,竟然隐隐有了五柳先生的风范。”
“蔡先生若是不说,下官还没注意到。”戚文正也急忙地上陈长青的试卷,“陈长青的文风也和五柳先生相近。”
“蔡先生、戚大人,说来也巧,这吴超群的试卷也是如此。”冯家莨似乎想到了什么,额头上突然冒出大量冷汗,为自己刚刚替盐帮说话感到不值,“大人,这是……”
魏轩城优哉游哉的抿了一口茶,“我那外孙就住在沈道正家,好巧不巧的五柳先生就住在他们隔壁,也不知道怎么熟络起来的……五柳先生竟然成了他们的辅导先生。”
完了!
冯家莨就感觉天都要塌了,五柳先生的人谁敢诋毁?
他倒好,竟然把五柳先生的人和盐帮的人相提并论,这要是传到五柳先生的耳中,五柳先生或许不会说什么,可他的门徒可就不一样了,万一有自己的政敌,恐怕这辈子都升迁无望了。
“大人,经过商议敲定了录取的名额。”蔡成功把名单递到魏轩城的手中。
魏轩城看过之后,满意地点点头,“蔡先生,不知曹雪望的试卷如何?”
蔡成功一怔,没明白魏轩城什么意思,“府试录取五十人,曹雪望的成绩符合录取标准,就在第五十名。”
冯家莨一脸懵逼,不是说不录取曹雪望吗,怎么这么快就变了?
可转过头想想,曹雪望的试卷确实也算优等,府试录取也不意外。
“五十名……嗯,这个名次正好,太靠前了反而会引来他人误会。”魏轩城看向冯家莨,“府河也到了清淤的时候了,抽空和盐帮通个气儿。”
“大人。”冯家莨拱手行礼,“放榜之后,盐帮的人自会联系下官。”
“如此甚好。”魏轩城满意地点点头,“非常时期,自然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咱们当官的有时候也要仰仗乡绅地主,但该合作的时候合作,该避嫌的时候还是要避嫌的。”
“下官谨记大人教诲。”冯家莨满眼谦逊。
蔡成功笑着摇摇头,作为朝堂的一股清流,他是绝对干不出这样的事情的,他的人生格言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但也正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让他二十多年止步于国子监司业,无法再进一步。
………………
府试结束的第三天,就是放榜日。
沈庆之带着四大才子,天不亮就来到了府衙的门口等待。
到了之后才发现,队伍已经排出去很远,还有人干脆在府衙门口打地铺,等着放榜。
天刚蒙蒙亮,衙役们便打开府衙的大门,张贴榜单。
最先张贴的是后三十名,榜单前围满了人群。
“果然,曹雪望榜上有名。”
“这曹家在保定府,简直就是说一不二。”
“曹雪望进考场前,就说自己能通过府试,一定有内幕。”
府衙门口的士子们义愤填膺,没中榜的人总觉得这场考试里面有猫腻,那些中榜的则是跪在地上号啕大哭。
当最后一张榜单张贴出来,士子们全都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
案首依旧是安宿县沈道正,第二名为陈长青,第三名吴超群和马彼德并列。
也就是说,和县试结果差不多,依旧是保定四大才子包揽了第三名。
四大才子相互对望,紧跟着拥抱在一起,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
如果在通过院试,他们就是武朝真真正正的秀才了。
士子们对此没有任何反驳的,也没有心生妒忌的。
当初县试的时候,四大才子面对近千人临危不乱,可见他们的文学功底有多深厚。
唯独对地五十名的曹雪望,士子们相当不服气。
但他们也仅仅是嘴上说说罢了,改变不了曹雪望高中的事实。
唯有在心里画个圈圈诅咒:曹雪望院试落榜。
………………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府试之后,沈家二房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在得知四大才子高中之后,灵山镇的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准备三天的流水席。
整个灵山镇忙成一团,反观四大才子和沈庆之成了闲人。
五柳先生来到沈家小院,四大才子开始详细诉说自己的科考情况。
苏渊明对四人都很满意,但言语却没有任何褒奖,毕竟再过几天就是院试了,院试考中了才是真的考中,不然依旧是个童生。
西游博物馆放假三天,博物馆的画师们也来到了沈家小院。
将十本小画册递到沈庆之的手里,沈庆之一一翻阅,满意地点点头。
他准备给西游博物馆扩充经营,售卖小人书和三维立体画册。
画册暂时没有硬纸,造纸厂正在加班加点地研制,小人书不同,现有的纸张和印刷技术足够出版小人书了。
三天的流水席,再加上戏班子,十里八村的人全都过来凑热闹,更多是对灵山镇村民的羡慕。
流水席办完,小人书也正式地提上日程。
当小人书摆在苏渊明面前,苏渊明抱着小人书瞬间就哭了出来。
若不是考虑自己的身份,他都要在沈家小院打地铺催更了。
“恩师,小人书这东西不仅能做话本。”沈庆之解释道,“比如《论语》,也能用小人书的形式表现出来。再比如,您老平日里说过的话,您老著作的书籍,都可以用轻松愉快的对话形式表现出来。”
“当真?”沈庆之的话让苏渊明彻底震惊了,也瞬间开窍了。
孔子有论语,老庄孟有《老子》《孟子》《庄子》,那他苏渊明我为什么就不能写个《苏子家训》或者《苏子语录》呢?
几经思量,苏渊明还是忍住了冲动,“庆之,《论语》真的能按照小……对,小人书的形式表现出来呢?”
“当然可以。老师,您看。”
沈庆之拿起笔,在宣纸上勾勒出两个小人,然后画了两个气泡,在气泡里填充文字,把文言文换成了娱乐性极强的白话文,趣味性十足不说,还能紧抓读书人的眼球,和现有的课本相比,小人书简直就是教育神器。
在别人看来,写小说、画画是小道,勉强维持温饱,可到了沈庆之的手里,就变成了赚钱利器。
前有西游记小说,后有西游博物馆和小说周边,现在又有了漫画,让人能直观地接触画面,未来销售必然火爆的一塌糊涂。
文学方面,苏渊明是相信自己的,可要说搞钱,十个苏渊明也不及一个沈庆之。
师徒俩正在闲聊,袁青走了进来,“老爷,有您和沈公子的信。”
信件递到二人手里,竟然是一个人写的,落款人是户部尚书姜致尚。
“恩师,这是……”沈庆之满是不解。
“按照内门弟子来说,小姜是你的大师兄。”苏渊明抿抿嘴,“他是你师兄弟里面,最不成器的一个了。”
“……”沈庆之神色复杂地看着苏渊明,“恩师,户部尚书啊,师兄可是户部尚书,掌管一国财政!”
“掌管一国财政很牛逼吗?”苏渊明一挑眉毛,“老夫是实打实的两朝帝师,内门弟子除了皇帝、太子就是王爷。两朝的六部尚书和内阁里面,老夫就有六名弟子。现如今的内阁三老,都是老夫的同门小师弟。所以,你品,你仔细品……户部尚书这个官儿,真的很大吗?”
“……”沈庆之彻底不想说话了,恨不得直接掐死苏渊明,和这种人在一起,严重影响自己的智商。
“庆之,你这师兄表面上是关心你,实则是要考校你一下。”展开书信,苏渊明大笑不已,随即满眼期待的看着沈庆之,“关于本朝的税收,你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