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身体在告诉你
作品:《SSSSSS神医》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电话里传来周律师的回应:“收到,林主任。我马上启动最高优先级流程,保证完成任务。”
林舟挂断电话,看着已经呆住的夫妻。
“起来吧。钱的问题,解决了。”
妇人松开手,茫然地看着他,又转向自己的丈夫,像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在梦中。男人的眼眶通红,泪水滚落下来。他没有说话,只是对着林舟,深深鞠了一躬。
【系统提示:宿主,你成功点燃了绝望中的第一簇火焰。“林舟医疗基金”的使命,正式开启。】
两天后,儿科特护病房。
十二岁的陈阳躺在床上,输液管里的液体正一滴滴注入他瘦弱的身体。
“体温38.2摄氏度,心率125次每分,身上出现了皮疹。”儿科的钱副主任拿着病历夹向林舟汇报,“这是‘美而赞’常见的输液相关反应,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我们已经用了抗过敏药,但效果不明显。”
陈阳的母亲在床边,用温水毛巾擦拭儿子的额头:“钱主任,这正常吗?他看起来很难受。”
“陈阳妈妈,你放心。这是药物起效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钱副主任安慰道,“罕见病用药就是这样,我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数据上看,他的心肌酶指标有轻微下降,证明药物是有效果的。”
他的话语专业标准,却无法让家属安心。
林舟走到床边,伸出手,放在陈阳的胸口上方,然后闭上了眼睛。
他的“微观感知”能力沉入细胞层面。他能“感知”到药物分子正随着血液抵达全身细胞,它们是“钥匙”,被设计用来打开细胞膜上的特定“锁孔”。
但他“听”到了不和谐的杂音。这些“钥匙”的冲击力太强,撞开“锁孔”的动作过于粗暴,导致大量细胞产生应激反应,释放出炎性因子。这就是发热和皮疹的根源。免疫细胞被这些信号“惊醒”,将这些外来的酶分子误判为入侵者,发起了攻击。
同时,肝脏细胞在“呻吟”。常规剂量的药物,对于这个瘦弱的男孩来说,代谢负担太重。
林舟睁开眼。
“停掉抗过敏药。”
“什么?”钱副主任以为自己听错了,“林主任,现在停掉,过敏反应会加重的!”
“他这不是典型的过敏,是细胞的过度应激反应。”林舟转向护士,“把‘美而赞’的输注速度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钱副主任的脸色变了:“林主任,这不行!‘美而赞’的输注方案是经过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确定的,有严格的体重剂量和时间标准。随意更改,会影响疗效,甚至可能产生未知的风险!我们不能拿患者的生命开玩笑!”
“我没有开玩笑。”林舟回应,“临床试验得到的是一个平均值,一个标准化的方案。但陈阳不是一个平均值,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身体在告诉我,这个标准方案对他来说,太猛烈了。”
“身体在告诉你?”钱副主任无法接受,“林主任,我们是医生,要讲证据!你的依据是什么?你的感觉吗?”
病房里的气氛陡然紧张。陈阳的父母刚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我的依据,就是他持续不退的高热和不断增多的皮疹。”林舟指着监护仪,“还有,他的心率并没有因为药物起效而平稳下来,反而持续加快。这说明他的身体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钱主任,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这……这也可以解释为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性!”钱副主任坚持。
“那就让我来处理这个‘个体差异’。”林舟对护士长张岚下令,“张岚,执行我的医嘱。一切后果,由我个人承担。在病历上写清楚,这是我的决定。”
张岚点头:“是,林主任。”
在护士调整输液泵时,林舟再次将手悬停在陈阳的胸口上方。他启动了“深度意念沟通”。
他向那些被“惊吓”的免疫细胞,发送了一道指令:【安静。这不是敌人。这是帮助。】
他向那些超负荷运转的肝脏细胞,传递去安抚的意念:【放缓。分解。吸收。不要抵抗。】
这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
五分钟后,监护仪上的心率数字,开始缓慢回落。从125,到120,再到115。
十分钟后,陈阳的母亲叫出声:“烧……烧好像在退了!他的脸没有那么红了!”
半小时后,护士检查陈阳身上的皮疹,发现那些红色的斑点,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淡。
钱副主任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他看着监护仪上逐渐平稳的曲线,看着男孩安详下来的睡脸,大脑一片空白。
【恭喜宿主,成功将‘微观感知’与‘深度意念沟通’应用于药物动力学干预。你不仅仅是在治病,更是在与生命本身对话。罕见病‘庞贝病’的优化治疗方案已初步确立,任务完成度30%。】
接下来的几天,陈阳的康复进程震惊了整个儿科。
在林舟调整过的“个体化”用药方案下,陈阳再也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他的肌力恢复速度,比文献中记载的任何一例都要快。一周后,他已经能在家人的搀扶下,在病房里缓慢行走。
这天下午,院长刘伟和神经内科主任王德明一起来到急诊科。
“林舟,我得替儿科谢谢你。”刘伟的表情很复杂,“庞贝病的那个孩子,情况非常好。钱副主任把你的治疗过程写了份详细报告给我,我看了半天,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王德明接着说:“我把这份报告,匿名发给了我在梅奥诊所的一位老同学看。他回复说,如果这份报告的数据全部属实,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治疗,而是一次对罕见病酶替代疗法的颠覆性认知。他建议,你必须把这个病例写成论文。”
刘伟点头补充:“不是普通的论文。他建议直接投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或者《柳叶刀》。林舟,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